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要想贯彻了解历史科学,就必须充分掌握历史知识,其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记录者,其具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社会功能。了解历史科学,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学者的重要任务。要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有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而本文则是从文艺发展的角度,通过揭示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和具体联系,从而进一步证明会主义文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恩义 《沧桑》2008,(6):62-6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建设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力大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的精神纽带、引领全体人民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涵盖了社会道德、人民的理想与追求、执政党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与纲领等多方面内容;其特点不仅反映在先进性与广泛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还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体现出来。构架好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既要理解其重要意义,加强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建设,还要发挥其引领与整合作用,才能系统、坚实保障其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全厚  白光元 《攀登》2013,(3):76-82
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凝聚起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的精神力量,我们就青海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在全省范围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依据第一手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全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月红 《沧桑》2008,(6):64-6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本文从全球化背景下软实力的提出以及它作为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在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赵万杰 《攀登》2012,(6):13-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基层。当前,基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推进基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回归基层、走进大众。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发展要求,是彰显社会主义特色和本质的重要标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主导性、普遍性、理想性、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周琰培 《神州》2013,(16):30-31,33
在新时期,弘扬红色文化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内在同一性.本文从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核,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加强红色文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行红色教育文化教育;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良  吕岚 《攀登》2007,26(6):136-139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国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循、自觉践行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社会和谐最坚实的基础,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1.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国史研究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国史研究可以通过总结其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反过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也为国史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新的契机。有鉴于此,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和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于1月25~27日在京联合举办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国史研究”专题研讨会。现将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们的部分发言及提交的论文分两期摘登,以飨读者,并以此纪念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  相似文献   

12.
浅论史学活动中的价值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回答,某个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当我们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时,事实上正在做出一种价值判断。但是,我们往往并没有反思自己做出价值判断所处的立场,思考其中是否遵循着什么原则;如果这些原则存在并且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3.
韩振峰 《攀登》2010,29(6):56-5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导向性、建设性、批判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朱清 《攀登》2001,20(1):73-76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青海公共财政体系,是完善财政职能,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促进青海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本围绕构建完善的青海公共财政体系,就今后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今后的工作方向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明书》是清初史家傅维鳞(1608—1667)任翰林院编修时所纂纪传体明史,因《四库全书》仅列其入存目,并加以否定,学界对《明书》多有误解与轻视。本文由反驳《四库全书总目》对《明书》的批评入手,从《明书》对官修《明史》的影响、对明史研究的价值以及作为第一部明代全史的史学地位等方面,对《明书》做了相对全面、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智慧地球"将深刻改变世界的运行方式。智慧博物馆的核心系统包括建筑/设备系统、业务系统、观众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五个部分。建筑/设备系统是重要的数据来源,并且这些数据每天会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业务系统包含了对博物馆藏品的征集、保护、研究和传播。观众系统以观众的服务为中心。数据通信系统是将分布在各点的数据终端和数据传输设备、数据交换设备和通信线路互相连接而成的通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决策者提供需要的数据和背景资料,筛选、比对、识别呈现出来的问题,协助判明决策的目标,提供各种可选择的解决方案。总之,智慧博物馆将全面变革博物馆的管理、经营和服务模式,使原先粗放管理模式下的博物馆进入到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  相似文献   

18.
侯树栋 《史学月刊》1999,(2):98-105
兰克史学是19世纪西方史学的代表,被长期尊奉为西方史学的“样板”。20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经历重大变迁,兰克史学的支配地位不复存在。在西方史学转型过程中,兰克史学既是当代西方史学学术批判的对象,也是学术继承的对象。文章系统考察了当代西方史学与兰克史学的批判与继承关系,认为兰克史学的一些合理思想和方法已融入当代西方史学,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变迁不是简单地否定传统,而是在突破传统中继承传统。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perception of decline among philosophers of history reflects the diffused weak academic status of the discipline, as distinct from the booming research activity and demand for philosophy of history that keeps pace with the growth rate of publications in the philosophies of science and law. This growth is justified and rational because the basic problems of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historiographical knowledge and the metaphysical assumptions of historiography, have maintained their relevance. Substantive philosophy of history has an assured popularity but is not likely to win intellectual respectability because of its epistemic weaknesses. I suggest focusing on problems that a study of historiography can help to understand and even solve, as distinct from problems that cannot be decided by an examination of historiography, such as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explanation (logical positivism)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reality (post‐structuralism). In particular, following Quine's naturalized epistemology, I suggest plac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vidence and historiography at the center of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iography. Inspired by the philosophy of law, I suggest there are three possible relations between input (evidence)and output in historiography: determinism, indeterminism, and underdeterminism.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historiographical agreement, disagreement, and failure to communicate may indicate which relation holds at which parts of historiography. The historiographical community seeks consensus, but some areas are subject to disagreements and absence of communication; these are associated with historiographical schools that interpret conflicting models of history differently to fit their evidence. The reasons for this underdetermination of historiography by evidence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 further.  相似文献   

20.
乔治忠 《史学理论研究》2020,(1):99-104,159,16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在学科结构中属于同一个二级专业,这其中反映了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探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关系,首先应当跨过一个理念的门坎,即区分“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确认史学理论是对历史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研究客观的社会历史。厘清这种概念上的区别与联系,大有利于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研究。如20世纪80年代中历史认识论研究的兴起,即得益于此。这里,需要防止像西方某些史学流派那样割断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关系,批判那种取消历史理论研究的说法。在当今,史学史研究的可靠成果,应是史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揭示史学发展的规律,是史学史学科与史学理论研究共同的任务,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探索,大有学术开拓、理论创新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