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正泉 《百年潮》2006,(11):62-64
俄罗斯总统普京执政以来,领导俄罗斯“由乱到治”,走上“复兴”之路。普京政绩突出,威信很高,不仅得到多数民众的拥护,而且被国内最大的政党“统一俄罗斯”视为“精神领袖”。在苏联问题上,普京始终坚持“一分为二”,既肯定其客观存在的成绩,也指出其所犯的严重错误。但普京的评价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先他对苏联的消极一面说得很重,后来则对苏联的积极一面说得较多,最后又总结教训,确认苏联解体是一场“悲剧”。通过对普京对苏联历史及苏联解体的评价的了解,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社会思想的动向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性质,苏联学者有过“奴隶制东方变种”说、“封建制东方变种”说、“过渡社会形态”说。这些论点到60年代已成“明日黄花”,很少有人再去旧调重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1999,(6)
在有关苏联剧变的问题上,目前学术界出现了一种说法,说苏联是因“灭史”而遭“灭国”的。笔者孤陋寡闻,不知道这一说法在多大范围的人们中间流行,但就笔者所了解的苏联东欧学术界,起码还很少听到此说。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颇能眩人耳目,不可不加以辨正。出现这种说法,确乎应了一位颇有名气的研究苏联史的中国学者的一句苦涩之育。他说,苏联史在中国,几乎可以说是少有的几个最难研究的学科之一,因为在我们这里,无  相似文献   

4.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五十多年前毛泽东说这句话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在中国人眼中熠熠生辉,中国共产党视之为自己的伟大梦想。  相似文献   

5.
述弢 《文史博览》2006,(1):44-49
苏联自立国以来,同西方国家不同.似乎并无“第一夫人”一说。不能说苏联历届领导人都是一些没有性别的人,也不能说他们的私生活都秘而不宣。然而,他们的私生活却无关紧要.无论对他们本人和社会来说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底,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访苏联。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字仪式结束后,斯大林举行招待宴会,中苏官员互相祝贺。斯大林关心地问毛泽东,“你回国之后,你本人对苏联有什么需要的地方。请尽管提出来。”当时中国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意味着对西方关上了大门,这样的决策使中国成为苏联的同盟国。中国需要苏联的援助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想到了一件事,举举酒杯,对斯大林笑笑说:“我们对苏联的帮助是衷心感谢的,我的需要么,今天不谈,再说。”  相似文献   

7.
是祸水东引吗?——二论欧洲的绥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祸水东引说源长流久,迄今,仍构成为苏联史学的基调。其典型论点是:“与两个资本主义集团之间的战争日趋酝酿成熟的同时,它们组成统一战线以反对日益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也增强了”;“英、法反动集团认为,借助它定能摧毁苏联,使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取得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解决”;“这种政策的最高峰就是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它殷勤地让希特勒侵吞捷克斯洛伐克这个主权国家,鼓励侵略者向东方推进”,促使“德、意和英、法建立反苏联盟。”  相似文献   

8.
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扩张侵略矛头,正在从欧洲伸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它继承老沙皇的衣钵,自称是第三世界的“天然盟友”,妄图打着同情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幌子,在亚、非、拉地区建立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霸权。1977年6月巴西等拉丁美洲国家的报纸,纷纷揭露苏联继承了彼得大帝的扩张主义。巴西《圣保罗州报》发表社论说,“苏俄帝国殖民主义的虚伪性比欧洲老牌殖民主义更令人厌恶,”原因之一是,“它宣扬说,它过去的殖民活动和新的殖民活动,是为了使各国人民非殖民化和获得解放”。这是新老沙皇的一贯手法。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恩格  相似文献   

9.
民族问题就是民族矛盾曾有个时期,苏联国内外盛传苏联没有民族问题,说苏联的民族问题已经彻底、无保留地、一劳永逸地解决了。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提倡改革、民主化、公开性以来,苏联接连发生了数起大规模民族纠纷,不少人感到突然,实际上,这可能是对“民族问题”一词考虑不够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生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是历史的风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把那些垃圾刮走。”他似乎预见到了自己去世60多年后,还会有人翻出历史的旧账,变着法儿把他和老部下、时任苏联内务部长拉夫连季·贝利亚打成“被告”。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我国由于执行“一边倒”的政策,和苏联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头儿”,神圣得不得了。记得有人从莫斯科回来后说“莫斯科的红场没有咱们的天安门广场大”,竟被打成了右派分子,罪名是“攻击苏联老大哥”。不管怎么说,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是真诚的,友谊是深厚的。 那几年里,苏联的艺术家也频频来华。我就见过著名电影演员契尔可夫、拉迪尼娜等,看过以亚历山大洛夫为首的苏军红旗歌舞团、以奥布拉兹卓夫为首的莫斯科木偶剧团、小白桦艺术团等的演出。他们的精湛艺术,尤其是那兄弟般的亲切感情,给我留下…  相似文献   

12.
《湖南文史》2013,(12):49-49
华盛顿消息:美国新闻署署长默罗四日在一次电视谈话中说,苏联从六月十九日起,已经停止对美国官方电台“美国之音”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后美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后美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白建才苏联解体后美国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空前的“冷战史学”热,笔者这几年恰好在美国访学,收集了不少资料,现仅就此整理概括如下。一、关于冷战的起源与性质关于冷战的起源与性质,概括他说,苏联解体之前美国学术界大体流行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14.
关于洛迦诺公约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比、意以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在瑞士的南部小城洛迦诺举行会议,在会上共签订了八个条约,总称作:“洛迦诺公约”。关于洛迦诺公约的性质,苏联历史学家历来认为它是反苏的,说:“洛迦诺协定为德国的东进打开了合法途径”。“洛迦诺条约的主要用意在于把德国侵略势力的矛头引向东方……”。过去,我国史学界也一向认为洛迦诺公约是反苏的,有的同志干脆把它说成是西方帝国主义为了“祸水东引”,即向东发动侵略战争,反对苏联。近几年来,随着历史科学研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近些年俄罗斯出现的有关斯大林的评价和言论,是把斯大林作为一个建立俄国“稳定”和“秩序”、体现“强国”和“铁腕”的符号来谈论的,并不是作为苏共的政治领袖、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创造者和实践者来评价的。文章从俄罗斯的历史传统,民族的心理,民族的性格,强烈的大国情结,强国意识,以及苏联解体以来出现的国力下降、经济衰微、人口减少,和严重的社会民族危机等方面,对近来我国学界出现的“重评斯大林说”提出了质疑。文章对近年俄罗斯出现的某些怀旧情绪和对“第二个斯大林”的呼唤所作的解读是:俄罗斯实质上是在呼唤“铁腕”,呼唤强权。  相似文献   

16.
(一) 1950年1月.我跟张闻天从东北调到外交部“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为什么要成立这个代表团呢?原来是苏联为了支持咱们取代国民党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就向当时正在访问苏联的毛主席提出,建议中国赶快成立一个代表团,说苏联也要采取抵制行动,不开除国民党,苏联就不再出席安理会会议。毛主席当场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当即和周总理商定,马上对外宣布派张闻天为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首席代表。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年来,苏联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增长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安德罗波夫执政后,为了扭转这一经济增长下降的趋势,就一再地谈经济效益问题。他说,苏联目前最关心的是提高生产和整个经济的效益问题。苏联“深刻意识到了”提高经济效益问题的重要性。他认为,苏联经济之所以效益不高,主要是由于:1)经济机制、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工作落后,2)连续四年农业歉收,3)开发苏联北部和东部需要越来越多的财力和物力。  相似文献   

18.
一列·符·赞科夫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学论专家。1977年赞科夫逝世时,苏联教育部、苏联教育科学院、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苏联教育工会中央理事会、《教师报》编辑部曾联合发出讣告,指出赞科夫的逝世,使“苏维埃教育科学和国民教育蒙受了重大损失”,特别是着重地指出了赞科夫在创立小学教学新体系方面的贡献。讣告说:“赞科夫组织的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多方面研究,具有特別重大的意义。他所制定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的教学原则,对于实现低年级学生一般发展的任务,对于弄清儿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苏美英三国所结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中,美国前总统罗斯福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积极促进了同盟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在当时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承认和赞扬。然而,战后迄今,由于“冷战”、美苏“争霸”及其他原因的影响,对于罗斯福的同盟政策和行动的评价,在东西方颇具代表性的美苏史学界,却出现了一种人为的否定倾向。在美国,有人说罗斯福战时与苏联结盟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是对美国的“背叛”。苏联史学界一些人则一味斥责  相似文献   

20.
苏联“大清洗”问题争辩的症结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搞清苏联“大清洗”问题必须依据俄罗斯权威部门档案材料。从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出于清算“斯大林集权体制罪行”的目的,各自单独统计的大清洗和苏联时期判刑政治犯人数,是在当时条件下的最大值;根据最新材料,其中既有被枉杀的无辜,也有该镇压的罪犯。研究大清洗问题,既要看到“破坏法制、伤及无辜”对苏联社会稳定造成的深层次影响,也要看到在苏联解体中竭力夸大大清洗数据、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