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建 《文史天地》2012,(11):66-69
“三口铜铡神鬼寒" 以包公为主角的包公戏,是公案类戏曲中最主要的剧日。而包公戏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包公那三把大铡刀。这是包公戏的符号,如京剧《铡美案》开场,包公上场诗:“铁面无私坐南衙,文臣武将胆战麻。任他皇亲并国戚,犯法难逃虎头铡。”《花蝴蝶》一开场,包公上场自表:“铜锣开道人呐喊,谁人不知包青天。我身边随带着张龙、赵虎、王朝和马汉,三口铜铡神鬼寒。  相似文献   

2.
对包公这个人物,人们太熟悉了,但熟悉的大都是他的舞台艺术形象。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何面貌?恐怕知之不多。世人都认为,做人难,做官不贪难,究竟如何为人,如何做官?包公就是天下公仆的一面镜子。“得民心得天下”,包公一生中“清廉自律,为官正直,以法律提衡天下”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做人之道理,都是为官之学问。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对于有关包公历史资料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建 《文史天地》2013,(4):14-17
星宿下凡助大宋《狸猫换太子》,是近代包公戏中最为著名的连台本戏,长演不衰。它的头本就是"包公出世",专演包公家庭故事,讲述包公生平传奇故事。并穿插宋仁宗的生平传奇,逐渐将这对君臣的故事合轨到一处,宣扬"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张全明 《炎黄春秋》2000,(11):71-74
自宋以来,人们把包拯尊称为“包公”。一提起包公,人们就会自然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在宋元明清以来的戏曲舞台上,不但关于包公的剧很多,而且还专门为他设计了独特的舞台形象:蟒袍、玉带、纱帽、朝靴,同时勾画着日月阴阳脸谱的“包黑头”。因此,包公成为我国宋末元明以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清官代表。  相似文献   

5.
郭建 《文史天地》2013,(9):8-11
《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是元代著名剧作家郑廷玉的作品,广为流传。到明代,又有剧作家沈璟改编为传奇《桃符记》。连环套的杀人案件《后庭花》这个包公戏剧目的故事比较复杂,描写了两个各自独立、又互有关联的杀人疑案。先是廉访使赵忠(德万)被皇帝赏赐了一个丫环,名叫王翠鸾,还把翠鸾的母亲也赐予赵忠作为服侍。可赵忠是个惧内的,床头枕上,都要和大老婆张氏商量。即便是皇帝赐予的丫环,也要先询问夫人的意见。他  相似文献   

6.
打銮驾     
郭建 《文史天地》2014,(8):15-18
正《打銮驾》是京剧包公戏的一个传统剧目,也是各个地方戏主要的包公戏之一。川剧有《打銮清官》,汉剧有《打金銮》,滇剧、湘剧、秦腔、同州梆子、河北梆子、豫剧都有此剧目。至今还在舞台上频繁演出。拦道的贵妃这个剧目说的故事,还是和一贯的包公戏路子相承,由元代杂剧《包龙图陈州粜米》的故事演绎而来。说的是陈州旱荒三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戏剧里有一个剧目叫做《打龙袍》,说的是宋代清官包拯查访到当年被刘皇后诬陷而流落民间的李宸妃,即仁宗皇帝的生母。后来经太监陈琳作证,说明当年刘皇后命郭槐以狸猫换太子陷害李妃的经过,仁宗皇帝命斩郭槐迎母入宫,李太后封赏包公,并命包公责打仁宗皇帝不孝。包公只好把仁宗穿的龙袍当作皇帝来打,  相似文献   

8.
陈曦 《神州》2012,(3):23-24
历史上的包拯,清正廉洁、兴利除弊、犯言直谏、铁面无私,是宋代后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清官典型;文艺的包公,经历了话本、戏曲、演义、影视传媒等文学艺术形式不断创新,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经久不衰,为历代官员和民众所称颂。历史包拯和文艺包公的结合及对实践借鉴的需要,是包拯廉政文化久传不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黄璜 《江淮文史》2006,(6):110-115
在“左风”盛行的年代,包公这位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的清官,身后竟无法入土为安,遗骨飘零。他最终是如何安息于包河岸边这块风水宝地的呢?省委书记笔下的《包公遗骨迁葬记》,为您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0.
郭建 《文史天地》2013,(5):13-15
《狸猫换太子》是京剧以及各种地方戏里出演最为频繁的包公戏,虽然包公在这一剧目中还没有登场,但却为下一剧目《打龙袍》(或称《断太后》《赵州桥》《天齐庙》等)故事做了充足的铺垫。戏说宫廷秘史这个剧目讲的是一段北宋宫廷秘史。剧情大致是这样的:剧目一开始,介绍时代背景,说是契丹的突利可汗带兵入侵,要夺取宋朝江山。玉皇大  相似文献   

11.
略论包拯反腐败杨国宜包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人、其事日积月累,形成了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影响巨大、意义深刻的包公文化。直到今天,包公现象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历史上的包拯,可贵之处甚多,反腐败就是其中之一。一、包拯笔下的腐败现象根据《包拯集编年校...  相似文献   

12.
何旭 《沧桑》2009,(3):81-82
税收保全对于保障国家税收债权的具体内容得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立法关于该制度的规定有不完善之处。将民法中的一般优先权、债的保全制度以及特别担保制度等引入税收保全制度,是完善我国税收保全的成文立法与理论体系建构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黑眼 《世界》2005,(10):9-11
青天大老爷包公的遗骨在故乡合肥,曾经难寻安放之地,世人不尽的怀念竟难有真实的寄托。作为包公故里的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哪里放心得下。于是在“三农”作品之后,在很多读者都希望他们再一次“振聋发聩”之时,陈氏夫妇深入文化、考古及历史领域调查写作,完成了新近作品《包公遗骨记》。这本书不同于《中国农民调查》,它不可能具备《中国农民调查》的那种冲击力,但是,它所揭示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在上海,在东北,它都上了新书销售  相似文献   

14.
郭建 《文史天地》2014,(2):9-12
正《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是元代不知名作家编写的杂剧,也有人认为该剧就是元代作家曾瑞《才子佳人误元宵》的另一个名称。这个剧目是包公戏里少见的爱情戏,黑脸的包公在这个戏里,俨然成了一个成人之美的好月老。该剧后来被明代作家童养中改编为《胭脂记》,一直到近代仍有演出。胭脂铺里一见钟情《王月英元夜留鞋记》的情节比较简单。说的是开封城大相国寺西边,有个小小  相似文献   

15.
郭建 《文史天地》2013,(1):8-12
在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法官,莫过于宋代的包拯了。几乎所有的国人都知道“包公”。  相似文献   

16.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死溢孝肃,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包拯可以说是一位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自宋以来,他一直成为人们所崇敬的对象。包拯同代人吴奎在《孝肃包公墓志铭》中说:“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表亦服其重名。”南宋则称其“间里童稚妇人,亦知其名”①;或调“名塞宇宙,小夫贱隶,类能谈之”。②这说明,包拯的美名从宋代就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了。所以,在宋代出现了“开封府题名,独包孝肃姓名为人所指,指痕甚深”③的现象。另据《包公正传》(中…  相似文献   

17.
凡属“花脸”行当的演员,都很注意包公形象的塑造,著名黄梅戏艺人李世寿(1892—1939)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当年黄梅采茶戏舞台上著名的“活包公”,早年项雅颂“铺堂”不久,曾有幸跟他同台唱过二路小生,对其扮演的包公戏记忆犹新。本文根据著名黄梅戏艺人项雅领、余海先、熊利华、桂三元等人的座谈,以及在李世寿家乡调查的材料整理而成。李世寿家住南来岳武穆的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难的“五郎关”(今黄梅县大河镇杨梅岭)附近,从小就喜欢岳飞的故事和岳家兄弟的轶闻、传说,及长学成了岳家拳,是晚清至民国初期黄海采茶戏艺人中唯一…  相似文献   

18.
在湘东地区包公信仰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对该地区存在的神灵附体现象进行了简略介绍,动态地刻画出湘东农村地区的信仰需求和行为方式,补充了有关南方汉族地区"萨满仪式"的研究。根据当地包公信仰生态的独特性,着重论述了"神媒"与"当地庙宇"之间的关系。民间信仰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与之对应的传统文化体系的种种适应性改变,正是回应这种诉求。  相似文献   

19.
《文史天地》2014,(2):94-94
传统戏中,包公经常被称为“包相爷”,其实包拯从来都没有做过宰相。  相似文献   

20.
郭建 《文史天地》2013,(10):9-12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也是一个歌颂包公智慧的故事,但剧情主要部分却是揭露元代权贵横行、欺压良民的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