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战时期中国接受苏俄文学的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抗战时期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接受苏俄学资料的疏理,分析了当时中国接受苏俄学的特点。认为由于战争的共时性特征.中国学在这一时期通过对苏俄学的接受,参与到了世界学中。中国接受苏俄学的指向性十分明确:直接为抗战服务。由于遵从实用性的审美标准,中苏两国战争学都将英雄人物神化,忽略了战争本身的悲剧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冯炜 《文史精华》2013,(2):15-21,1
苏俄内战是指1918年到1922年在崩溃的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当时中喇外蒙古和波斯(今伊朗)。在苏联官方被称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  相似文献   

3.
1933年2月,日本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小林多喜二被日本反动政权虐杀后,在中国文坛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鲁迅、郁达夫、夏衍、楼适夷等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们纷纷著文,抨击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行径。同时,又满怀国际主义深情为小林多喜二的遗属募捐。由此,在中国文坛上,一大批留日归来的左翼文学者以小林多喜二等进步日本作家的作品为“火种”,进一步掀起了中日文学的交流高潮。  相似文献   

4.
1925年3月,徐志摩取道苏俄(苏联已于1922年成立,但徐志摩等人当时仍习惯称之为"苏俄"——编注)赴欧洲,在苏俄游历多日,两个月后写下游记《欧游漫录》,记载了在苏俄的见闻。  相似文献   

5.
贺麦晓 《世界汉学》1998,(1):214-215
日期1996年1月24至26日地点荷兰莱顿组织单位国际亚洲学研究院(IIAS会议组织人IIAS研究员贺麦晓(MichelHockx)研究文学有两种惯用的方法:内在的和外在的,不是讲文才(text)就是讲语境(context)。中国的文学研究历来也显示出这两种趋向。内在方法常见於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胡旭华 《安徽史学》2010,(4):96-101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胡适,对苏俄的看法经历了从热望到失望的变化过程.五四时期,胡适对苏俄保持了一种实验主义的审慎观察态度.20世纪二三十年代,虽然胡适表现出对苏俄的赞赏,但是仍未脱离其自由主义的根本立场.40年代,胡适激烈批评苏俄的专制,甚至在晚年对他一直追寻的社会主义梦想也一并放弃了.  相似文献   

7.
1934年春,左翼经济学家在汪精卫系报刊<中华日报>扩版之际,果断出手,获得该报副刊<中国经济情报>周刊的主编权.他们将此副刊定位为研究中国经济结构性质、寻找根本改造中国经济道路的左倾色彩明显的经济专刊,在上海左翼文化运动中占得一席之地.1935年7月,<中华日报>馆突然将该副刊收回自办.但出人意料的是,刊物风格并未出现明显的"右转"迹象,并且仍继续大量刊发左翼经济学家的来稿.重新梳理与考察<中国经济情报>的这一办刊历程,为我们探寻左翼经济学家此时的生存状态、思想主张与社会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歌谣体"成为新诗创作的重要来源,作为一种新诗实践,它在丰富诗歌表现形式的同时,还承载了启蒙主体的"平民化"诉求。三十年代在左翼文学"大众化"口号下,中国诗歌会倡导的"新诗歌谣化"又赋予了歌谣体以新兴阶级话语,在左翼主流话语逐步建构之下,四十年代"歌谣体"新诗渐趋圆熟。通过考察现代文学历程中"歌谣体"新诗的建构和发展,可以看到左翼文学"场域"对文学话语形式的决定作用和新诗建设中的得失,也会进一步引发对现代汉语诗歌发展方向的有益思索。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左翼电影",不仅与程季华等学者定义的"左翼电影"有别,而且与当时国民党提倡的"教育电影"有别。在国民党方面看来,20世纪30年代获得其推崇和褒奖的电影,并非"左翼电影",而是"教育电影"。作为两种政治属性截然不同的电影类型,"教育电影"与"左翼电影"可谓界限分明。尽管如此,在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中,"教育性"与"左翼性"的元素常常同时并存,使得它既可成为具备政治合法性的"教育电影",又可成为"左翼电影"。这导致国民党党政部门在给这些电影定性时出现混乱,在1933年的"浙省密报事件"和"艺华事件"中互相指责,并导致了国民党教育部、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的改组与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的成立。但由于"左翼电影"的制作策略等原因,不管是教育部、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还是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都对他们认定为"左翼电影"的电影,大多采取修剪而非禁映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王璐 《神州》2014,(14):21-21
在世界文化史上,多元文化碰撞和互相渗透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人类文化交流中,西风东渐和东风西渐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但在研究实践中,前者是中国学者谈论较多的话题,而后者无论是从事研究的人数还是所取得的成果相对来说要少的多,这与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不相宜。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由一系列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截然相反的关于中国与中国人的形象特征构成,这些印象特征像保留剧目一样,是基本固定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就像在不同的演季中一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挑选其中一个侧面的精神特征,将其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梳理了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概况,并对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文学受到佛教影响后在主题、题材以及文学观念上产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地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从文学地理的角度阐明了中国文学的地区差异与地域特色,分析了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多层次关系及环境作用机理,并对文学与地理结合的"环境文学"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中国文学在地理分布上有着南北之分、东西之异、地域之别。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学及其地域差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对文学作品创作内容和作者创作灵感的诱发的影响,对文学作品风格与地域特色差异的影响,对文学流派及其地域文学人才的形成以及文学中心分布的影响。认为,地理环境作为生活条件塑造着作家的文化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间接影响文学作品风格是环境影响文学的主要机理。文学艺术与地理、环境、生态等科学结合,是21世纪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向。  相似文献   

13.
14.
卜小伟 《神州》2011,(17):15
本文在对美国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和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对话、沟通,借助文学人物再现历史情境,并且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文史结合的知识讲授,使其逐步上升至理论高度。作者在对美国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设计。  相似文献   

15.
卜小伟 《神州》2011,(8):15-15
本文在对美国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和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对话、沟通,借助文学人物再现历史情境,并且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文史结合的知识讲授,使其逐步上升至理论高度。作者在对美国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设计。  相似文献   

16.
“体验经济”新论与旅游服务的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2003,(4):13-14
1970年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曾预言:“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商家将靠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取胜。”他的另一本名著《未来的的冲击》又说:“服务业最终还会超过制造业的,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的。”  相似文献   

17.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在19世纪后半叶经历了一次“右转弯”,即从“左翼”民族主义向“右翼”民族主义过渡。事实上,这种过渡不在于“左翼”民族主义的急流勇退和“右翼”民族主义的狂飙突进,而在于“左”、“右”两翼先后垄断民族主义话语。在这一蜕变过程中,“左”、“右”两翼都保留了各自的民族主义传统,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实现了“神圣联合”。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来,在华文文学世界里有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令人瞩目。它为世界华文文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并正逐步形成一支生力军,它所创造出的欣欣向荣的文学新景观,成了世界华文文学走向新阶段的标志。这就是人们称之为的"新移民文学"。这是一个新的命题,是一个较之过去所谓的"留学生文学"更为宽泛更为切实更为现代的新的文学命题。"新移民文学"主要是对20世纪80、90年代从中国内地移民海外的留学生、学者、知识层的文学创作的一种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下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成果和新水平,并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谢海丰 《神州》2014,(17):23-23
芥川作为日本近代文学使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传世的约150篇作品跻身日本文坛的二十世纪初的巅峰,他的作品构思巧妙、笔触细腻、内涵犀利,将人性中最为本质的东西完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对于人性中“利己主义”的披露更是在其作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本文也将就此展开探究,以发掘芥川作品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徐君慧   《广西文史》2005,(4):91-96
一 中国字的构成 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化工具,对人类明起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