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错金银抱鱼带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5年,河北省化局物工作队(现河北省物研究所)在满城县北庄清理了一座东汉墓,墓内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错金银抱鱼带钩,与此带钩同出的还有“长宜子孙”八鸟镜、铜龟蛇形砚滴、五铢钱和楼、灶等陶器。现将带钩介绍如下:带钩长16.2厘米,整体呈曲棒形。钩首为一鸟首,颦眉上卷,怒目而视,两侧有后卷  相似文献   

2.
禁忌之俗 ,古已有之。民间禁忌往往折射出一地民众心理态势、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甘肃乡间村里的鸟禁忌便是其中一例。猫头鹰禁忌猫头鹰 ,我国古时称做、鸱 ,俗称“恶声之鸟”或“不孝鸟” ,名声不好。传世文献多有记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言 :“鸱 ,似黄雀而小 ,其喙尖如锥 ,取茅莠为巢 ,以麻之 ,如刺然 ,县 (悬 )著树枝。”猫头鹰两眼不似他鸟生在头部两侧 ,而是位于正前方 ,眼的四围羽毛呈放射状形成所谓“面盆” ,周身羽毛多为褐色 ,疏密而松软 ,散缀细斑。猫头鹰多见于陇东、陇南。在陇东的平凉、庆阳一带 ,当地方言…  相似文献   

3.
巨能喙     
《华夏地理》2006,(12):16-16
南美有鸟名巨嘴,喙巨若此,却不至于摔个嘴啃泥,看上去实在是奇事一桩,有一个体型很大的品种叫做鞭笞巨嘴鸟,其橙黄色的喙长达13到15厘米,差不多是身长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文史月刊》2013,(11):F0003-F0003
高11.5厘米,通长11厘米,重259克。所处时期:战国 圆雕、透雕、浮雕兼施。鹰喙兽身,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向上,双角内弯。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个怪兽头象,也为立耳环眼鸟喙,脖颈屈曲虬结,前后相连构成兽角的主干。怪兽前肢挺直前倾,后肢跨前,弯颈低头作角斗状。细腰,体内中空,尾卷成环形,亦作怪兽头象。通身及四肢上部饰凸云纹,颈脑部饰鬃纹,双角及钩喙饰凸楞纹。角、尾和托座系另铸焊接。造型奇特,雕工考究,反映了当时匈奴族金工匠师的高超技艺。  相似文献   

5.
江苏盱胎县东阳乡墓葬出土了一件西汉玉带钧(图一)。该带钧长4.3、宽1.2、高2.7厘米。白色玉料,滋润,半透明状,有少量的褐色斑点。长钩,圆钮柱,椭圆钩,水禽形,禽顶部羽毛分开,前卷,小眼,长喙,曲颈,短腹,收拢双翅,腹部两边各有一朵水花。雕塑家运用夸张的手法作喙,虽喙过腹,上翘,然不失均衡之感。全器以弧线为主,前腹下刻有水花,将水禽漫游的情景表现的淋漓尽至。此带钩在造型、纹饰和雕刻上是汉代不可多得的珍品。江苏盱眙县出土西汉玉带钩@朱安成  相似文献   

6.
<正>为配合城镇建设,1993年,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西关居民区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20余座,出土文物近百余件(套),其中的一件铜鸠首杖为我省首次发现。鸠首杖分杖首、木杖、杖镦三部分。木杖已毁,杖首、杖墩为青铜质,有错金银装饰。杖首长2.3厘米,顶端为鸠首,尖喙,眼部为贯通孔,头部饰错金银羽纹,有对应的一对穿孔以固定木杖(图一)。杖镦长10.5厘米,  相似文献   

7.
这是1978年11月,在河南省临汝县东25华里阎村新石器时代遺址发现的一个陶缸。原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呈敞口、园唇、深腹、平底,口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该器红陶砂质,腹部绘有彩色《鹳鱼石斧图》一幅,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件稀世珍品。这幅陶画,高37、宽44厘米,约占陶缸整个表面的二分之一。从内容上看可分两组:一组为鹳鸟叨鱼,一组为一带柄石斧。鹳鸟是一种善捕鱼虾的水鸟,陶画所绘鹳乌体呈椭园,园眸、长喙、昂首直立,喙上悬叨一条大鱼,正是对它善捕鱼虾的写照。石斧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生产工具,它是农耕生产和定居生活的基础,陶画中表现石斧,是当时社会生活需要仰赖于这种生产工具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方鼎,器主名■,■字,郭沫若在《■■铭》末认作“从臼,从土,再声”.器口呈长方形,纵16、横21.2、高6.8厘米.器身.“四面都是一对大鸟.每一面的两鸟是尾对尾的,头向器角,所以此面的鸟喙与邻面的鸟喙相交於器角,其喙伸出角(纟泉)之外,成为扉.四足各为扁形之鸟,喙亦伸出,与扉相应.”该器来历,谭戒甫云:“相传1924年,军阀党玉崑在陕西省凤翔县西边20公里的灵山盗掘古墓,获青铜器数百件,此鼎或是其中之一.这可能就是出于凤翔秦文公墓”.按:陕西考古队曾多次在灵山找古墓,均无所获.据文献载,“文公葬西山”,文公时秦都在平阳(今宝鸡县阳平镇一带),西山当指平阳西某高地,肯定不会在凤翔西之灵山.出土灵山云云,疑为党的托词.党玉崑1926至1927年间,在宝鸡、凤翔、岐山、扶  相似文献   

9.
《文物》2015,(11)
<正>2014年,法国书商A Maisonneuve家中发现了一件中国古代铜壶,器身饰鸟虫书,王凯梅认为该铜壶与已故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有关[1],故称伯氏壶。笔者从王凯梅处得到相关资料,现将该铜壶略作考述,以正方家。铜壶为圆壶,壶口微侈,平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圈足。口径16.7、腹径35、圈足径19.3、器高44.3厘米,重6千克(封三∶1)。腹部两侧有兽首衔环铺首,铺首以银线勾勒,鼻纽、衔环满饰错银的云纹(封三∶2)。口  相似文献   

10.
《鱼鸟图》,长178厘米、宽23厘米。纸本,水墨,现藏湖北省博物馆(见封三)。画面主体由怪石、鸟、鱼构成。怪石占画面主要位置,自左端凌空斜出,突兀奇肆。用墨线勾出轮廓,以大小横点点写石质浓淡阴阳向背,水墨华滋润泽。三只小鸟枞居石颠,或蹲驻或作回首仰视或敛足修啄羽毛,神态若有所思若有所忆若有所言,撷神写形,风采奕奕。鸟是八大山人花鸟画创作中的特征形像,八大对鸟通常作变形、夸张、扭曲处理,表情多为默想、追思、愤怒、讶异、迷虑、疑虑、迷惑,投足举喙之态,寄托了画家深深的感情。有论者言,八  相似文献   

11.
这个铁铸是在河南省鹤壁市生产建设中发现的,与此同墓出土的还有陶壶等物。钩镶的形制是有钩有镶,上钩长26厘米,下钩15.7厘米,连同镶部共长61.5厘米(图一、二、三)。两钩均是锻成浑圆的梃,  相似文献   

12.
馆藏精品     
<正>噩侯方罍时代: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现藏:随州市博物馆藏品特征:通高61厘米,2007年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器物形制端庄,风格粗狂,造型精美。盖为庑殿式屋顶形,盖脊中央有一相向对吻的鸟形钮。盖面、器口、器腹、器身、圈足四面中央及四隅均有勾形扉棱。颈部四周饰长尾小鸟纹,前、后肩部正中有对称张牙卷鼻象首,左、右肩部两侧及正面腹部各有一半环兽首衔环耳,旁均饰有涡纹。盖顶四坡面和器腹四周  相似文献   

13.
<正>马年春节期间,应几位朋友之盛邀到一收藏家中聚会,并观赏其诸多藏品,意外中发现了一方弥足珍贵的张廷济鹅形端砚。该砚长24厘米,最宽处13.3厘米,厚3.2厘米。砚体仿肖生琢成一椭圆卧伏状鹅形,圆弧形挺胸为砚首,曲颈回首高冠之鹅嘴则高凸于砚首,双线梭形目,双翅合于身体两侧,巧妙地设作砚唇,以其背作为平展开阔之砚堂,其上首即鹅颈下依势深挖作墨池(见图1)。砚体两侧中间偏下部各琢出一深弧线,将椭圆弧形的双敛翅形成的砚  相似文献   

14.
<正>海鹦是鸻形目海雀科的鸟类,亦称海雀,主要生活在挪威北部的沿海地区。海鹦是一种可爱的鸟,身长约30厘米,长得呆头呆脑的,眼睛小小,看上去像是画了夸张的眼线,而最有趣的就是那硕大的鸟喙,还是红黄艳丽色彩,长得就好像戏曲演员似的。海鹦喜欢群居,把巢穴筑在沿海岛屿的悬崖峭壁上的石缝沟中或洞穴里。巢穴主要用作休息、睡觉和储藏食物。平时在大海的上空展翅飞翔。  相似文献   

15.
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州狮子山西汉墓外墓道耳室(W1)的兵器堆中出土了两副形式相同、重叠放置的金扣腰带,兵器堆中出有“楚中尉印”封泥。这堆兵器连同金扣腰带应是楚中尉送给楚王的赙贶之物。金扣腰带通长约97、宽6厘米。带扣黄金铸成。每副带扣由一对形状相同、图案相对的金板构成。金板尺寸大致相同,长13.3、宽6厘米。厚度区别较大,一副带扣厚约0.3、另一副带扣厚约0.12厘米。同样,带扣重量区别也较大,一副带扣的两块带板的重量分别为390、358克,另一副带扣的两块带板的重量分别为280、275克。扣面浅浮雕图案,主体为猛兽咬斗纹,周边为勾喙鸟首纹。背面光素,四周具边框,中部为两个横向  相似文献   

16.
与礼仪性浓厚的良渚玉器相对,同时期出土的陶器纹样比较贫乏和单调.然而近几年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开展,有一种主题纹样在分布于江、浙、沪良渚文化区域内的陶器上不断被发现,也即本文要分析的良渚文化陶器上的“鸟首蛇身组合图案”(以下简称鸟蛇图案).被确定的典型鸟蛇图案可以以福泉山T22M5:90鼎、T27M2:66壶、T27M2:166壶为例.T22M5:90鼎,夹砂红陶、T字镂空足盆形.曾被称之为“蟠螭纹”的图案分布在盖及鼎身、鼎足上.盖身的主题是一鸟首两侧展开为各自的蛇身,蛇身边还突兀(或依附、衬托)着若干的小鸟首,图案的填白是细刻的圆涡纹,蛇身刻划圆涡纹和弧线的组合.鼎身的主题是一盘曲扬冠昂首的鸟蛇组合图案,在其颈部有冠鸟首与尾部相接(图一).  相似文献   

17.
正大天鹅(学名:Cygnus cygnus),是鸟纲鸭科天鹅属的一种候鸟,没有亚种分化。体型高大,体长120~160厘米,翼展218~243厘米,体重8~12千克,寿命20~25年。嘴黑,嘴基有大片黄色,黄色延至上喙侧缘成尖。游水时颈较疣鼻天鹅更直。雄雌同形同色,通体洁白,颈部极长,体态优雅。该物种显著的鉴别特征在喙部,大天鹅的喙部由黑黄两色组成,黄色区域位于喙的基部,与小天鹅相比大天鹅喙部的黄色区域更大,超过了鼻孔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仲爯父簋     
时代:西周晚期出土时间:1981年地点:河南省南阳市郊尺寸:通高24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23.1厘米,腹深13厘米,腹围85厘米,壁厚0.5厘米重量:7公斤 1981年2月,在南阳市北郊豫山之南的一个砖瓦厂出土一批申国铜器,仲 父簋就是这批铜器中的一件。簋上部为子母口,子母口上有盖,盖顶为圆形握手。圆腹外鼓,腹两侧铸有兽首状两耳,耳下有珥。底部有喇叭状留足,圈足下附有三个兽首纹小足,足端略有残缺。盖上部饰瓦纹,下部饰窃曲纹,瓦纹与窃曲纹之间界以兽首纹,握手内饰 龙纹。腹上部饰窃曲纹,下部…  相似文献   

19.
1986年6月,在吉林省蛟河县新农乡兴农村洋犁地北岗,村民宫严柱趟地时发现一把铜剑,捐献给吉林市博物馆。此剑柄部为一对相向而立的鸟,故名“对头双鸟首”剑,以与“回头双鸟首”(即通称“触角式柄”)剑相区别。截至目前,这种形制的剑还是首次发现,很有研究价值,特简报如下。此剑的基本形制是:剑身两侧刃呈弧曲状,叶尾弧收。两叶中间起脊,脊贯前锋,后连短茎。锋部断面呈菱形,中间脊断面呈圆柱状(近六棱形),两叶扁薄,刃口锐利。短茎  相似文献   

20.
赵宏伟 《收藏家》2011,(1):13-16
在我国出土和传世的古玉器中,带钩是常见的器类。其数目众多、形式各异、造型别致、雕琢精细、纹饰华丽,令人赞叹不已。玉带钩是古人腰带的装饰,通常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位于器之一端并向上弯曲成钩状,钩身正面为钩面,多有纹饰,钩身底一般有一钮(图1,带钩使用示意图;据燕下都出土战国铜人绘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