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时代主题的反映,当代社会思潮是人们对"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在观念上的反映。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社会思潮有:人道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并进一步分析它们的演变过程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我国重兴并发展起来。因其对现代化的反思和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我国现代文化思潮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市场,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西化派一起成为主流文化思潮。学界对新文化保守主义的争论也从未停止,但笔者认为,应理性看待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重兴和发展,突破局限,使其从呼吁归于传统的理想走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实践,从一味批判和激进反思走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本文从创业文化发展的角度,重新理性审视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局限性和发展可能性,提出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发展创业文化的几点启发。  相似文献   

3.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政治、信仰危机的深渊.资本主义的吸引力日益削弱;而这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却取得了辉煌成绩,创造了"孤岛繁荣"的奇迹,社会主义的魅力迅速彰显;在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陡然增加.这些因素构成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直接诱因.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在苏联完成"一五计划"和欧美经济危机最严重的1932-1933年间达到高潮,其后,由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主义思潮高涨而逐渐趋向低落,并最终被掩盖于抗日战争的浪潮之下.概言之,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大致可以分为热谈苏联和社会主义、探讨苏联"一五计划"成功的原因以及追求社会主义三个既有联系而内涵又各有不同的层次.与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相比较,3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思潮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气息和缺少理论上的建树两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4.
白莹 《神州》2013,(6):174-174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在我国广泛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是由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交互作用,大众媒介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全面深刻地解读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史学三流派及形成的社会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设三矛盾——三社会思潮——三史学思潮——三史学派别为观察坐标。主张独自的“社会思潮划分法”,认为中国现代社会思潮演进乃史学思潮波动推动的至要根据,遂分中国现代史学为:批判主义史学、民族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由此反对传统的时代划分法、阶级划分法与时下流行的方法论划分法。  相似文献   

6.
萧功秦 《炎黄春秋》2012,(2):60-61,59
作为二十多年来中国当代民间社会思潮的一个观察者和研究者,我想对宪政社会主义思潮谈一些想法。应该说宪政社会主义的思潮是一种最新的民间学术思潮,相对于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的自由主义,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出现的新  相似文献   

7.
吴秋颖 《神州》2014,(15):91-91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的发展,思潮多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但是,繁杂的思潮对于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为马克思主义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教学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引导,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8.
苏联作为一个大国目前已经不存在了,其剧变的特点是"静悄悄的革命"或称"天鹅绒革命",在一个超级大国,国内外敌对势力没动一枪一卒,共产党从上而下交权,其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泛滥,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最终瓦解了社会主义的存在基础。这种多元化社会思潮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于戈尔巴乔夫失败的改革及一系列的外部原因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全面勃兴,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载体,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推导,显现出不同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内容与特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全面传播并扎下根来,是五四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终极成果。在五四时期,如果没有救亡的忧患意识,就不会有对旧文化的深刻批判;没有对救亡的紧迫感,就不会产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钟情与痴迷之情。对旧文化的批判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选择,正是在五四时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完美媾合,实现了历史的情与理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思潮的民众评价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汉 《攀登》2003,22(3):32-37
梁启超和我国当代学对社会思潮的规定实际上指出了其民众评价论的本质。社会思潮的内容和主体及其组织状态体现了民众评价活动的本质特征。社会思潮在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心理的互动中形成,并在多种社会思潮的互相冲击、碰撞、交汇、融合中展开。社会思潮与社会舆论都是民众评价活动的形式,但二不同;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阎也是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社会思潮以特殊的形式体现民众评价活动的作用。要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刘吉红 《攀登》2008,27(6):27-29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以其独特的外交风格和超凡的胆识,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陈永琴 《攀登》2009,28(3):11-14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学者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对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以及对两者关系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思路及方向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到1980年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针、总政策.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具体方针、政策、要求、办法,为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多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过程中,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以苏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建设方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得失成败,成功地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新的实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理论,走出了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吴传毅 《攀登》2008,27(2):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理论特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开放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自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以来,国外学术界对之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研究。在其研究视野中,"南方谈话"不仅是邓小平革命生涯中的重要事件,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里程碑"。他们的研究范围,从"南方谈话"的背景、南方视察的行程、谈话内容到"南方谈话"的意义和深远影响,越来越宽泛。通过这种全面研究,他们逐渐修正了对"南方谈话"的一些错误认识,对国外社会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从经济地位上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1956年,周恩来和邓小平将经济地位和为谁服务统一起来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1961、1962年间,周恩来将经济地位、为谁服务、思想状况初步统一起来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将经济地位、为谁服务、思想状况重新统一起来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坚持经济地位、为谁服务、思想状况统一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怎样的“一部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南方谈话"有力地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推进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对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泽元 《攀登》2008,27(1):19-2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本文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才是真正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公平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公平观,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殚精竭虑,他放眼全球,进一步论证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他立足中国,指出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要将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他崇尚人民,提出农民是中国的主体,青年是人民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人民的载体;他评价自己,内容涉及他的成长、功绩、失误及退休等多个方面;他面向未来,满怀信心地阐明中国今后的发展问题。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不仅是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也是邓小平理论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