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长期军阀割据、国家分裂、战争频仍、社会动乱的现实。让人们对革命的成果和意义感到困惑。然而纵观英、法、关、日诸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元一例外都经历过曲折与反复。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进程亦然。政治近代化是一个不断进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有一个起点、开端,然后才有可能继续前进。中国的民主革命,从辛亥算起,到1949年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时近40年,这较之荚、法、美、目政治近代化所经历的反复与曲折、所经历的时间,并不为过。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过程的起点和开端,没有辛玄革命,就没有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保甲制是清王朝实施乡村社会控制的主要制度 ,但在乡土社会权力制约下 ,国家政权向乡村社会的延伸屡受挫抑。围绕着乡村权力格局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权力力量变动 ,不仅构成了“政治近代化”过程中乡村权力结构的历史前提 ,而且也是我们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赵剑 《岭南文史》2023,(1):72-77
<正>中国传统社会实行“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1]这一基层控制模式,士绅成为地方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地方自治是政治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士绅是地方自治的中坚力量。新政时期广东士绅开展的地方自治是应对晚清政治改革的自然调适,开启了广东地方政治近代化的先声。广东士绅在设立地方自治研究社、参与咨议局和筹建统一自治机构等方面投入了相当精力,虽然成效有限,但却巩固了传统绅权。对新政时期广东士绅参与地方自治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朱薇 《炎黄春秋》2005,(3):75-79
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面临着翻天覆地的激烈变化,正如当时人所说,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西方列强与近代文明空前的挑战和冲击下,中华帝国迈开了艰难的近代化步伐。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大体上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1840—1894),这属于器物层面的近代化时期。部分觉醒的知识分子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铁路轮机和生光化电来维护清王朝的纲常纪要,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阶段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1898—1911),这属于制度层面的近代化时期。其间,无论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孙中山、黄兴…  相似文献   

5.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中国近代化,无论是经济领域的工业革命、政治领域的民主革命,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墨血革命”,都像中国的古谚所说,“好事多磨”,经历了一条异常艰难而又曲折的历史途程。中国资产阶级在承担近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时,由于自身的软弱,不得不求助于帝国主义的支持,搬运西方的政治思想武器;又由于无法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而无从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因此,中国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许红艳 《黑龙江史志》2013,(11):340+342
20世纪70年代,受世界形势变化的影响,东南亚地区政治安全格局开始发生变化。面对外部局势变化和对本地区政治安全格局的影响,东盟1976年2月在印尼巴厘召开了东盟第一次首脑会议,标志着东盟区域安全机制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冷战结束这一段时期,东盟国家在安全机制的规约下进行了一系列实践。  相似文献   

7.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时期.西方列强加快了瓜分中国,掠夺中国的步伐,有识之士则在黑暗中探索振兴中华、救国救民的道路,前仆后继、英勇不屈。而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的近代化也一直在挫折与奋斗中缓缓延伸。“五四”之后,新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高潮冲破了封建化的束缚,中国的近代化从此进入了一个倡导科学与民主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8.
抵制美货运动时期中国民众的“近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抵制美货运动时期中国民众的“近代性”〔韩〕金希教20世纪初,以义和团运动与抵制美货运动为代表的清末民众运动,反映了中国政治格局的一些显著变化。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众社会和民众民族主义,是民众的反抗扼制了列强的殖民化过程。一近代民众社会...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般说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是与整体经济格局演变密切相关的,整体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往往多少会影响到区域经济格局。现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巴蜀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经济发达的核心区之一,其历史时期的经济格局没有受中国古代经济  相似文献   

10.
明治前夕日本近代化政治思想的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晓光 《世界历史》2007,1(6):100-110
明治前夕的日本,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产生了近代化政治思想的萌芽。日本社会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人际政治关系的自由平等,为即将诞生的新国家提出近代化政治体制构想。这种新思想萌芽尽管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却为维新后日本大规模宣传近代化政治思想的高潮奠定了基础,并对近代化政治体制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武彦翀 《沧桑》2009,(5):23-24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复杂而艰难的。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置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势下,逐渐经历了由沿海、沿江向内地的起步、扩展并进一步深化的近代化历程,华北农民尽管不自觉地参与其中,但在他们身上所显示出来的社会经济近代化的轨迹却是异常明显的,具体到某一地区——平定而言,人与社会的融合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着重从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平定人如何与社会相融合这一角度进行考察,从而审视平定的社会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民国早期统治贵州的地方军阀中,周西成可谓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是贵州桐梓系军政集团的缔造者,更因为他在统治贵州期间为增强地方政治经济实力而采取的一些独特作为,以及他为推进贵州近代化而进行的努力。周西成统治时期,既是贵州近代经济比较活跃的时期之一,也是贵州近代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之一。由于政治原因,过去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关注不够,除了军阀史研究有所涉及外,很少有人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从研究区域教育近代化的角度切入,对周西成与贵州教育近代化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获得对贵州教育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中国处于东西文化激烈的冲突、碰撞时期,也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急剧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这样的时代特点反映到民众社会生活层面上,表现为民众社会生活范围的拓宽、社会生活模式的变换和社会生活内容的更新。这种变化由于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所产生的震荡效应和变革程度也不同。早期的殖民地城市和东南沿海城市受到的冲击相对于内陆的城市来讲要大。西宁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重镇。而作为民国时期一个近代化意义的城市,其功能尚不健全,并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因而时代的剧烈震荡波及到这里仅是一次次的…  相似文献   

14.
马红梅  王红艳 《神州》2012,(32):166-167
近代化是一种社会结构性变化,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经济结构。以小农家庭手工劳动的农业经济为主是中国立国的基本经济基础。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树立起来的肯定是尽如人知的中国式的政治和文化形态。到近代,突然产生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会必然会派生出新的政治和文化要求。这些要求的实现程度即为中国近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外来的、新式的事物和固有的条件的结合程度。这也充分反映了中国近代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正明朝代元而起,国祚近三百年。它既承袭了蒙元时期的疆域概念,更传承了数千年中原王朝"华夷之辨"的"天下一家"的民族观念。虽然同时期的部分欧洲国家已开始踏向近代化的征途,明朝与它们在诸多领域内有了初步的接触。同时,在商品经济和社会思潮的共同促生之下,明朝内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就王朝总体的运行格局和体制而言,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其边疆、民族观念和政策,仍然徘徊在近代化社会的大门外。  相似文献   

16.
国家体制包括国体和政体。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近代国家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整个政治制度向资本主义近代化缓慢演进。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政体转型。然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并没有真正确立,袁世凯统治时期,打着“民国”的招牌,逐步建立独裁专制统治。1915年秋,在舆论界掀起一场变更“国体”的轩然大波,围绕着是坚持共和政体、还是改建君主政体这个根本问题,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与帝制  相似文献   

17.
同志们: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我们来到合肥,参加“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几天来,看了同志们的论文,听了同志们的发言,受到不少启发。我自己向大家启发不了什么,只能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第一点感想,研究李鸿章的基点是什么。在座的诸位都是搞近代史的,近几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变化很大。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探讨中国近代社会在追求什么?大家已得出了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追求近代化,而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头,或者说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这个第一步与李鸿章的关系就很大。近几年来,在李鸿章研究中,所以有很大变化,反映在如何使中国实现近代化的角度上,李鸿章可以称得上一个代表人物。中国要实现近代化,首先是怎样认识世界、走向世界、走出中世纪的问题。上海有  相似文献   

18.
以"自强"、求富"为中心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自我实现近代化的开端.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近代的具体历史环境来认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历史影响,比较深入地理解洋务运动的合理内核及其基本特点。洋务运动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下迈向近代化道路最切实可行的选择,其在近代化中国道路上的一些有益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叩开了中国革新传统体制的大门。  相似文献   

19.
洋务运动时期八旗兵的整顿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进行的,是晚清经制兵近代化的开始,北京神机营等新军种的组建是中国军队从旧式陆军到新军转型的一个典型代表。部分驻防旗兵的整顿与东北旗兵的练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洋枪队的建立,新式枪炮的使用和部分西式操练的学习等,这些军事改造是中国近代军事近代化的重要内容。这时期清政府对于八旗兵的整顿,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西方新式武器的引进和采用,说明清初所确定且始终坚持的"国语骑射"不可更改的政策是错误的,因为坚持军事制度改革和军事武器的不断更新换代是历史发展的长期趋势,是中国走向强国梦想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也是学术界热衷讨论的问题。概括地说,近年来学术界对近代化的迟滞原因的看法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大一统的制度因素;思想文化方面,儒家学说讲求道德为中心、尊卑等级的价值观因素,及产权不明、管理混乱、国内市场不统一等经济缺陷因素。这里我想对近代化迟滞的原因,谈谈自己的想法。东方小农生产方式决定的文化、思想、政治特点中国的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农业。我们祖先就是繁衍生息在一个与外部相对隔绝[1],内部却相当广阔的适宜农业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以一家一户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为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