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土族的丧葬文化,关注的人多,研究和发表见解的人也不少。就目前土族丧葬的形式看,主要有四种,即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其中天葬和水葬并不普遍,这两种葬式是针对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老病死,如树之枯荣、花之开谢,都是大自然的规律。对活着的人来说,亲朋好友的逝世,无疑是一件痛苦、悲伤的事,为了寄托哀思、怀念故人,往往会为死者举行一定形式的葬礼,这已成了一种传统风俗习惯。细数起来,最常见的莫过于土葬、火葬、天葬和水葬。  相似文献   

3.
不同民族因信仰、风俗和自然环境等不同,丧葬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同一民族也因为风俗和环境等种种原因,丧葬形式也有不同。就热贡地区(热贡——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来说,按照死者的身份和死因就有天葬、火葬、土葬、水葬、塔葬等许多形式。其过程中和仪式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丧葬习俗的地理学研究——以西藏天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葬形式既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反应,也是一定自然环境作用的产物。我国主要有5种丧葬形式-土葬、火葬、塔葬、水葬和天葬,大部分民族采用火葬的形式。藏族作为我国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在丧葬习俗上与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90%以上的藏族同胞接受天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神奇的经学传说是天葬在西藏盛行的主要原因。由于天葬节约土地,净化环境,保护资源,在促进社会文明方面有特殊意义,应予以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公墓制的创建与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民国时期公墓制的产生中国历史上主要有五种殡葬形式:土葬(含先火葬后埋或先埋再火葬者)、火葬、水葬、天葬、悬葬。而最普遍的形式是土葬。土葬又有厚、薄之分。儒家主张厚葬,墨家提倡薄葬。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厚葬也成了社会主导倾向。同时,丧葬无不以葬主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而定,大致分为三等;皇帝、贵族、官僚等特权阶层之葬,皆是修建高碑巨垅,石象神道,占地广袤,皇帝的墓穴更是宽敞的地下大宫殿。如秦始皇的骊山陵,明太祖的明孝陵等,地主、士绅富商等富裕阶层之葬,也是不遗余力,他们尤重风水,每每不惜牺将肥腴之地作墓穴;广大贫民阶层为生活所迫,身后多为薄葬,一般都是任意开穴,薄棺浅埋,其中不泛埋于住宅之侧,河井之旁者。然而,土地面积毕竟是常数,土葬无论是厚葬还是薄葬,其结果都是造成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本世纪初叶,一位美国社会学家针对这种状况发出警告说:“中国农地有百分  相似文献   

6.
丧葬是人们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法,也是人生礼仪中最后一件大事。门巴人除信仰藏传佛教(红教)外,还浓厚地崇拜原始笨教,他们囿于灵魂不死的观念,祈望亡故的亲属在极乐世界里得到幸福,并尽快转世投生。因此,他们格外重视为死者安葬,借以安慰亡灵,并表达对其哀悼情念之情。墨脱地区门巴族的复合葬,即对一具尸体先进行土葬,后火葬,最后水葬等程式的一种葬法。  相似文献   

7.
古代西南民族的火葬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火葬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在西南民族中,火葬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现西南的许多民族仍以火葬为主、如藏族、彝族、羌族、布朗族、拉祜族、纳西族、门巴族、普米族等。怒族、哈尼族、瑶族等,不久之前还流行火葬。壮族虽以土葬为主,但对某些死者仍实行火葬;傣族僧侣实行火葬。故研究古代西南民族的火葬,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古代西南民族的火葬,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三大系统。两个阶段:一,部分土著民族的固有葬俗,始出现于先秦时期;二,在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新宇 《文献》2000,(4):281-284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曾盛行土葬.然而,火葬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我国火葬的出现,可以上溯到史前时期.  相似文献   

9.
李军 《文物世界》2012,(3):26-28
我国传统的丧葬,土葬较为普遍。但在宋金时期,我国却盛行火葬,而且,这种丧葬形式一直持续到元代。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15《火葬》中指出:“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据伊沛霞在《宋朝的火葬》和韩森的《宋代的买地券》两文中的估计,当时全国的火葬在10%.30%之间。而在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宋金时期火葬亦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0.
王建宁 《神州》2011,(10):181-182
新时期宝鸡地区火葬制度实施面临困难,老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新居民往往坚持土葬、抵制火葬。这不仅与宝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宝鸡地区的丧葬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更与中国孝道传统、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建宁 《神州》2011,(23):181-182
新时期宝鸡地区火葬制度实施面临困难,老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新居民往往坚持土葬、抵制火葬。这不仅与宝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宝鸡地区的丧葬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更与中国孝道传统、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满族传统丧葬习俗塔娜一、满族丧葬习俗的产生和发展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因居住地域不同,其丧葬习俗也不尽相同,既有土葬、火葬,也有树葬。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的女真人,其丧葬习俗是:老死的人,到其腹焚化,用木夹灰骨保存起来;溺死的人,用鱼叉叉其尸体,裹上海豹皮...  相似文献   

13.
张媛 《文史月刊》2012,(Z3):1-2
悬棺葬,系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形式,它不入土,不入水,而是把棺木置于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是与弃尸、鸟兽葬、火葬、土葬等不同的一种奇特葬俗,成为所谓"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4.
天葬习俗概述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及的一种葬俗,可以说是藏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示出它自身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风格。从形式结构上看,以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藏族丧葬主要由天葬、土葬、石葬、崖葬、塔葬,肉身葬、水葬等多种葬仪所组成。  相似文献   

15.
1996年12月,四川合江县马街子田村三社发现石室墓一座,出土画像石棺两具。这两具画像石棺是泸州也是四川极为少见的北宋时期画像石棺。两棺的出土,对于四川宋代丧葬形制的葬式、葬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宋代四川的丧葬形制主要为火葬葬式,基本以小型葬具替代土葬葬式中大型葬具。这种以典型土葬葬式形式出现的大型石棺葬具在宋墓中出土,极为罕见,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21年4至5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托里县引水工程管线施工区发掘古墓葬36座、祭祀遗迹1处。墓葬封堆以石堆为主,墓室多数为竖穴土坑和竖穴土坑石棺,葬俗有土葬与火葬等。这不仅填补了塔城地区历史文化的诸多空白,也为探讨准噶尔盆地西缘人群和文化的变迁与演变提供了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历代地方志及现代民俗学调查报告为基础,并结合其它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近世时期流行于浙江地区的土葬、火葬、二次葬、潮魂葬等丧葬习俗的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作了简要的介绍及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制约浙江地区丧葬习俗地域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8.
彭德怀对于自己的归宿曾向其侄女彭钢谈过三次,这三次谈话都叫彭钢刻骨铭心。 第一次谈起这件事是在50年代的一天傍晚,彭钢陪伯伯在中南海附近散步。当时中央刚开过会,决定改土葬为火葬。那天彭德怀很兴奋,他告诉彭钢:“今天毛主席、恩来、少奇都在决定上面签字了,以后不埋葬,改火化了,我也签了字。想起牺牲的战友,我们这些人  相似文献   

19.
火葬习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朝廷的禁止等因素,火葬没有在全国普遍流行,虽然如此,火葬仍不失为我国传统的葬俗之一。本文就江南地区一度流行的火葬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我国有关火葬的记载可追溯至商代。“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祭天。汤曰:‘我本卜祭为民,岂乎自当之。’乃使人积薪,剪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火将燃,即降大雨。”用焚人来祭神求雨,称为燔祭。这可说是火葬的一种渊源。殷墟卜中也记载了焚人的祭祀活动,“尞,使人于岳,人若,今雨。” 春秋战国时代,沿习用人燔祭。吴王阖闾使干将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邪  相似文献   

20.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冕宁县境内,散居着一支勤劳、勇敢而又古老的民族——藏族。解放前,这支藏族曾被称为“西番”。明代时,由于当时的冕宁城周围,“环而居者,皆西番种”,故冕宁又被叫作“宁番”。说明他们进入当地的历史至迟当不晚于明初。在葬俗上,这支藏族由长期实行火葬并盛行用石板筑墓,以后直到清同治、光绪前后,在邻近汉族的影响下才陆续改行土葬。因此,留下了许多明、清时候的各种形制的火葬石板墓。这对于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石棺葬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