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也不献哈达……”这首六、七十年代唱遍中国大地的歌曲,把藏族最具特色的两种日常生活饮品介绍给了世人。好多人从这首歌了解西藏,了解这里的人们。从某种程度来说,青稞酒和酥油茶成了藏族的代名词。然而,带着领略高原风光和这里人们生活习俗心情的远方客人,如果不走进藏人的家而在街上漫游的话,就会看到在写有“某某甜茶馆”的门口自行车和摩托车满地排放。  相似文献   

2.
“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也不献哈达……”这首六、七十年代唱遍中国大地的歌曲,把藏族最具特色的两种日常生活饮品介绍给了世人。好多人从这首歌了解西藏,了解这里的人们。从某种程度来说,青稞酒和酥油茶成了藏族的代名词。然而,带着领略高原风光和这里人们生活习俗心情的远方客人,如果不走进藏人的家而在街上漫游的话,就会看到在写有“某某甜茶馆”的门口自行车和摩托车满地排放。走进里头一看,满是黑呼呼的人,坐无虚席。有些房屋小的茶馆,门口摆放的凳子上也有人坐着喝甜茶。看到这么多人在  相似文献   

3.
民主改革前的藏区差税制度沉重的差役赋税是民主改革前藏区社会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也对藏区社会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星全成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二期上撰文对其作了研究。文章认为藏区的差税制度在藏族古代社会就已存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就多...  相似文献   

4.
节日是人们互相表达良好祝愿,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的最佳契机,也是展示民族民间文化的大观园。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豪放开朗的民族,社会娱乐活动丰富多采。就拿节日来说,藏区各地几乎月月节日,有的节日延续几十天。自古以来,藏族节日文化就渗透到藏族人民群众的思想、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藏族的社会、历史、经济、宗教、道德、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密不可分,充分地显示出了藏族节日文化的民  相似文献   

5.
青海卓仓藏区泛指海东地区的乐都、平安、民和县的藏族地区。该地区的藏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农为生,因此其生活、婚礼等习俗有别于牧区藏族,更具有传统的文化特色。说亲时代虽已进入21世纪,但卓仓藏区的大部分地区的说亲定婚,仍离不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  相似文献   

6.
西藏的甜茶     
“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也不献哈达……”这首六、七十年代唱遍中国大地的歌曲,把藏族最具特色的两种日常生活饮品介绍给了世人。好多人从这首歌了解西藏,了解这里的人们。从某种程度来说,青稞酒和酥油茶成了藏族的代名词。然而,带着领略高原风光和这里人们生活习俗心情的远方客人,如果不走进藏人的家而在街上漫游的话,就会看到在写有“某某甜茶馆”的门口自行车和摩托车满地排放。走进里头一看,满是黑呼呼的人,坐无虚席。有些房屋小的茶馆,门口摆放的凳子上也有人坐着喝甜茶。看到这么多人在一天任何时候都在喝甜茶的情景时,你心中也许会闪念这么个问题,是不是甜茶也是藏族的主要饮品之一?的确是这样。甜茶不象酥油茶和青稞酒那样,“发明专利”属于藏人,它是一种外来的饮品,但藏族人把它早已容纳为自己的生活中,使之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 据说过去甜茶在西藏没有象现在这样的广泛普及,更没有成为如今这样大众化的商业性饮品。它有它的深入、发展和普及的过程,下面介绍笔者所知道的甜茶的历史及现状。  相似文献   

7.
西藏印章艺术传承着两千多年的藏族文明,凝聚着藏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无限风采。我从小非常爱好雕刻汉篆印章,当1985年第一次接触到西藏印章时,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20年来,我一直生活在西藏,潜心于对藏族印章文字、图纹、印纽的研究,足迹踏遍了整个西藏及青、甘、川、滇等藏区,走上了漫漫的收藏、  相似文献   

8.
张翔 《巴蜀史志》2006,(6):44-44
如果说成公主进藏增进了藏汉民族的团结与化交流,促进了藏区的进步与发展,那么,茶马古道则带动了藏区的经济发展,是藏区与内地之间的一条纽带。  相似文献   

9.
正迪庆是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藏族人口较少的一个藏族自治州,过去很多人不知道云南有藏族,有藏族自治州。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媒体资讯的发达,迪庆州早已闻名。如今,迪庆全州总人口有40万,藏族人口13万,占总人口的32%。迪庆的藏汉双语媒体也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相继诞生,不断宣传迪庆藏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增强云南藏区的知名度。当前,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媒体面临着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发展的挑战,迪庆日报社面对这一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藏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她创造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古代文明史,并依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保存和完善了这部文明史。藏文雕版印刷的出现,是藏族文化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雕版印刷的产生印刷术从公元13世纪就由内地开始传入藏区,不过在明永乐(141年)以前,虽说雕刻技术早已被藏族所掌握,但还没有专门从事印刷工艺的机构。在藏区的一些寺庙里,现存着许多石刻,如青海甘德县的东吉多卡寺的大量石刻藏文《大藏经》,以及一般所熟知的恩兰·达扎路恭纪功碑(公元763年立于…  相似文献   

11.
《炎黄春秋》2020,(6):31-37
对于一支几万人的大军而言,面对极端复杂和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力物力都极度匮乏的后勤保障,无疑是极限挑战。十八军进军誓师离开乐山时,当地群众含泪告别说:"孩子,你们此行可要受大苦了!"可见一般百姓都明白完成进藏伟业必须迎接"极限挑战"以及这"极限挑战"意味着什么!1950年,十八军先后组织了先遣支队和两支先遣部队向西行进,进入藏区。其任务是:调查西藏的政治、军事情况,提供制定政策的意见,调查进军路线,筹措物资,组织运输等。这批人员最先战胜了藏区的艰苦,同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藏族老百姓认识了一群最和善的士兵,先遣部队就是他们认识解放军的第一扇窗口、第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2.
吉都藏族苦乐与共的民间社团平措扎西“吉都”是藏族群众自愿结合的一种民间社团,也是藏族生活习俗的表现形式之一。过去吉都在藏区,尤其是卫藏一带如天上星辰,名目繁多。目前这一民间文化现象虽仍在延续,但从内容到名目、数量等方面都没有过去丰富、众多,所以现今为...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民族学界和民俗学界的许多同志认为藏族只有名而没有姓。即使有个别藏族人说自己有姓,也被认为只是在名字前面冠了个房名或封号。甚至有人还说由于同名者多。为了不使相互混淆就在名前名后加上职业或绰号以示区别。其实不然,至少在朵康(今四川、青海和甘肃藏区)牧区的绝大多数藏族牧民是有姓的。本文简单介绍朵康牧区藏族牧民姓氏的来历、传承等问题。由于  相似文献   

14.
李鸿鸽 《神州》2011,(11):26-26
藏族在很久之前就有了白石崇拜的文化,墙面、房顶、窗台等能够供奉白石的地方都供上了白石,白石是保佑他们的天神,自然而然的成为藏区最美的颜色.  相似文献   

15.
《攀登》2019,(6)
青海藏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它们是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积累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被藏族人民普遍认可并广为流传的文化遗产,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灵魂所在,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及节奏,传承出现"人亡艺绝"的情形。所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尤显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传承的特征,因此,探讨通过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书讯     
正《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该丛书共2部11集,较完整地辑录了《明实录》《清实录》所记藏族历史资料,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拟定标题,形成系统性强、逻辑严谨、查找便利的藏族分类史料,内容涵盖了西藏和四省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确凿的史料,充分展示了明清两代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和其他藏区进行有效治理行使国家主权的历史原貌,是研究明清两代藏族社会  相似文献   

17.
正民间故事在不同的藏区有不同的名称。西藏地区叫"钟",是故事的本意;安多藏区叫"纳达",意为古时候的传说;青海玉树地区称为"达白",原意为谚语,而在玉树却包括民间故事;在四川藏区,民间故事又叫"纳钟",意为古时候的故事。藏族民间故事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藏族作家文学作品。有关部门及地区先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多次调查、搜集并编辑出版《泽玛姬》、《康  相似文献   

18.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自从佛教于东汉初传入我国后,汉、藏地区的佛教绘画艺术亦逐渐发展起来。大约在两晋南北朝时代,藏族人民在印度佛教艺术基础上,结合我国固有传统艺术,创造出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藏族绘画艺术。 藏族绘画称为唐喀,主要分为藏区和康区两大派。西藏派简称藏区画,西康派简称康区画。藏区画以拉萨、日喀则、江孜为最佳,青海画亦归入这一派。康区画以甘孜、炉霍、巴塘为最佳。藏区画色彩明快,线条流畅,山川、花卉、鸟兽、交织和谐,  相似文献   

19.
玉宇高处是青海,神秘昆仑放异彩如意宝地结古垛,卓舞誉满海内外。在广袤辽阔的青藏高原腹地,在青海省西南部青、藏、川、新四省区交汇处,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及可可西里山雄踞四周,形成了天然屏障的26.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被称为“歌舞之乡”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就座落在这里。这里有突兀云天的“东方嘎多觉吾”佛山,有全藏区乃至全世界都闻名的最多最大的“加昂”玛尼石堆以及众多的《格萨尔》传说遗址和文成公主进藏亲手建造的“大日如来庙”,被誉为“宝贝珍珠圣地”。驻牧在这里的勤劳而智慧的藏族先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20.
甘肃藏区地处甘青川交界的“卫藏通道”的腹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这一方土地的藏族人民,在语言、服饰、婚姻等方面,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它在人们的观念形态的这个文化层面上反映了各地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审美意识等各不相同。但甘肃藏区由于地理、气候、生产条件的不同,历史传统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