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刑统》规定:“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不相安谐”就是夫妻性格合不来,“和离”就是双方私下协议离婚,不必惊动官府。但在封建社会,离姻习俗同样受封建制度制约,妻子如犯了“七出”之罪,就要理所当然地被丈夫休、弃、去、出。“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这些条件,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家长制和夫妻权的,从而使妇女处于被压迫地位。而妻子则是不能随便提出离婚  相似文献   

2.
《南方人物周刊》2012,(39):69-70
“你以为是钱的事吗?十几年的夫妻,蔡达标不择手段地把我一对儿女抢走,这件事对我的伤害等于杀了我十遍。钱根本都不重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相比前些年流行的《蜗居》、《双面胶》这种酷烈型电视剧,《夫妻那些事》显得温情脉脉。编剧并没有将婆媳这种头等家庭矛盾简化为“两个只能活一个”,也没有把二奶小三这种扎眼的题材进行更戏剧化的演绎,只是3对平平常常在北京过小日子的中产夫妻,围绕生不生孩子展开了三十多集的剧情。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葬具的装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卫红 《文博》2000,(5):17-21
生老病死是人们历来所不能回避的现实。《说文》:“人归为鬼”,鬼假借归音,体现了古人将“死”等同于“归回原处”的灵魂观念。这种观念指导生者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原则处理故去的亲人,也就出现了象征另外一个世界的起居处所──葬具。《说文·木部》“棺,关也,所以掩尸。”葬具的质地一般以木棺为主,也有石棺、瓮棺和少量的金属棺;棺外的套棺为椁。随着这些葬具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在使用上逐步制度化,而其制作也日趋复杂讲究,葬具的外表装饰受到重视,这种做法其实是和地上居室建筑遥相呼应的。装饰的方法也同地上…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夫妻合葬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序在中国古代,一旦结合为夫妻,无论阴世阳间永不分离。这种夫妻观念和冥界观念起源于何时?中国古代合葬墓的产生为此提供了研究线索。自殷商以来,中国古代的墓葬多数为竖穴木椁墓的单人葬;不过在这种传统保守习惯极强的墓葬制度中,一种新型的、夫妻共同埋葬的合葬墓出现了。这一变化被认为是传统墓制的一大变革,夫妻合葬则明显倾向于夫妻一体观的意识。因此,本文试就中国古代夫妻合葬墓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樊仲然 《神州》2012,(18):275-276
在客观世界中,千事万物有着不同特征,在这些不同特征中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当我们反复接触某些亭物,感受这些事物的特征后,在观念上就把这些事物的相通之处联系起来,产生习惯性的感觉挪秽,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感觉移借”。“感觉秽借”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的感觉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它好比“桥梁”一样,使事物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后被“移借”到修辞学中,称为“通感”。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关键概念——“差序格局”引入儒教经济伦理观念的框架中 ,揭示出体用、本末等反映儒教经济伦理的重要语汇及其大致的分类 ,也注意到它们对俗世性的产业行为、职业观念等所具有的规约导控作用 ;进而以“儒——商”、“农——商”这两种对峙性的经济伦理观念作为切入点 ,剖析了业儒与事贾之间两极性的传统经济伦理的基本特征 ;但是在明清时期 ,商界群体在商业活动中却努力地以“理——欲相通”说不断消解着原本对峙的经济伦理 ,致力于粘合二者之间的嫌隙 ,儒道与治生得到了有限度的结合 ;时至晚清时期 ,这种有限度的结合又实现了近代意义上的转换。经济理性主义虽然成为近代商人群体的圭臬 ,但经济伦理观念中的近代理性成分与传统伦理因子依旧纷然杂处  相似文献   

8.
《文史博览》2013,(4):47-47
十年“文革”在一代人身上和心间留下巨大的创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极端扭曲。漫画家方成作品《家庭》中,夫妻同床却互相仇视,亲子相处也派垒分明。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社会时间,先秦时期的“四时”观念与农事活动的周期有着密切关系。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借助植物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佐之以必要的文献材料,梳理小麦在殷周春秋之际推广种植的时空特征,可以发现其与先秦时期“四时”观念的萌生与演进存在极强的时间继起性与空间重合性,从而为探讨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提供了可能。一方面,作为“四时”观念得以萌生的起点,“二时”观念能够客观反映殷商时期中原地区特定的农业技术水平下固有的农事活动周期,也能有效指导农事活动的开展,但小麦以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嵌入到春种秋收的农事周期中,则对“二时”观念形成了一定冲击,进而推动“四时”观念的萌生;另一方面,爬梳古文字材料和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在“四时”观念中相对晚出的冬、夏两季,皆与小麦存在联系。由此,足见小麦的推广种植是促使先秦时期“四时”观念不断强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西魏以降石窟寺中大量出现的瘗葬形式 ,是佛教传入我国后 ,佛教信仰特别是其中的“轮回”说与我国“灵魂不灭”传统丧葬观念和“事死如事生”传统丧葬礼俗相结合的产物。东汉到魏晋时期富含佛教文化因素的墓葬为其初期表现形式 ,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与发展 ,佛教信徒在石窟寺中凿龛安放死者尸体或骨灰 ,于是便出现了“石窟寺佛教瘗葬”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