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俗政治与宗教政治的此消彼长,是20世纪伊朗历史的突出现象。巴列维时代世俗政治的膨胀无疑是伊朗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霍梅尼时代现代宗教政治的滥觞则是巴列维时代世俗政治日趋膨胀的逻辑结果。世俗政治与宗教政治的矛盾运动,即巴列维时代什叶派传统宗教势力的衰落、世俗政治的强化与霍梅尼时代现代宗教政治的广泛发展以及后霍梅尼时代非伊斯兰化的初步政治倾向,构成伊朗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模式。巴列维王朝的覆灭,为伊朗现代政治模式的走向成熟和民众广泛的政治参与开辟了道路。所谓的“头巾取代王冠“,标志着伊朗的政治现代化进入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随着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和伊朗神权共和体制的确立,巴列维王朝在伊朗的统治被永久的终结,其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白色革命"似乎也作为一种不成功的探索模式而被历史封印了。但是,笔者认为,巴列维伊朗的"白色革命"还是成就斐然的,尽管土地改革是核心内容,但它还是所涉及了政治、医疗、卫生、教育等诸多的领域,从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传统伊朗向现代化的转型。然而,由于国王自身的好大喜功及其改革的主观目的满足是维护王权专制统治和地区争霸的需要,也未能很好的协调与传统文化尤其是伊斯兰宗教界的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白色革命"还是以失败告终。深刻反思和借鉴这种昔日的现代化模式,如何选择一条真正适合当代伊朗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仍然是当今伊朗决策者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白色革命到伊斯兰革命——伊朗现代化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色革命摧毁了伊朗乡村传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进而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白色革命后伊朗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 ,导致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抗争。伊斯兰革命作为多元结构的民主运动和宗教形式的政治革命 ,否定了伊朗传统的君主制度。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胜利 ,标志着伊朗现代化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自上而下的经济运动与自下而上的政治运动两者之间的结合 ,是伊朗现代化模式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历史史实为依据,试分析"白色革命"在伊朗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并总结""白色革命""失败的原因,从而使读者对"白色革命"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伊朗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也是历史和现实中的地区强国;当代伊朗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中央集权制的伊斯兰国家。伊朗地处西亚、中亚和南亚的交叉点,自古是东、西方之间海、陆交通的桥梁,也是各民族的迁徙通道和征服对象,历史上外族多次入主伊朗,影响了伊朗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构成。波斯民族一直是伊朗的主体民族、影响周边的民族和入侵民族。伊朗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人口占多数的民族居中央、少数民族居边疆和大分散小聚居为主、混杂居住为辅的民族、地域关系。同时,历史上伊朗国家统一的时间长于分裂的时间,在近、现代形成了包含多样性的统一的国族文化和顽强的国家认同,当代的伊朗民族关系格局为“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6.
伊朗核危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朗核危机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它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本文①认为伊朗的核开发从20世纪50年代启动,其间经历了核开发—核问题—核危机这样一个依次演进的历史发展轨迹。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伊朗核危机的关键是铀浓缩及其相关活动,争论的焦点在于伊朗坚持核计划是为了和平利用核能还是谋求拥有核武器,本质是美国的相对衰落与伊朗开始崛起的矛盾,其意义不仅是伊朗追求核武器能力挑战美国相对衰落的霸权,而且也在挑战世界安全与国际社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问题的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伊朗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与影响 伊朗在1935年前被西方称为“波斯”。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9世纪,伊朗的地理区域南抵幼发拉底河,北靠高加索山脉,东北直达阿姆河,西南靠近印度河流域。进入20世纪,伊朗包括恺加王朝、巴列维王朝和伊斯兰共和国三个时期,可见,伊朗既指现实中的伊朗,也指历史上的伊朗。因此伊朗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既包括历史上的关系也包括现实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906-1911年伊朗爆发了立宪革命,它在伊朗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乌莱玛阶层在革命初期的引领作用,推动着立宪革命的不断前进,为伊朗带来了宪法、议会和三权分立等现代政治理念。随着民主党派逐步掌握领导权,立宪革命开始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这与乌莱玛预想的目标并不一致,乌莱玛阶层内部出现分歧,革命联盟的力量被削弱。在民主党派与乌莱玛阶层的斗争中,保守的乌莱玛要求在宪法补充法中加入宗教裁决的条款,使得伊朗在20世纪初期再次确立了伊斯兰教什叶派在国家政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从而在伊朗未来政治的演变中,政治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成为其历史演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1889—1892年伊朗恺加王朝统治后期暴发了一次全国性的传染病疫情。这次疫情表现出输入型与本土型多种烈性疫病相互交替、叠加暴发的特点,造成了极高的感染率和病亡率。此次疫情全国性大流行是伊朗对外商贸及人员往来密切、恺加王朝治疫举措成效不显著、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及其生存环境恶劣、对瘟疫缺乏科学认知等多重因素的结果。疫情期间伊朗国内还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运动,这并非是历史的巧合,伊朗民族主义者将殖民者和宗教少数派污名为瘟疫传播者,进而为其发动抗议运动提供了绝佳的历史契机。在抗议运动中不仅神职人员和世俗知识分子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得到空前提高,而且伊朗社会也形成了反对恺加王朝和外国殖民势力的民族觉醒氛围,从而为1906年宪政革命的爆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伊朗现代伊斯兰政治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伊斯兰革命后 ,以霍梅尼为首的激进派教士集团在伊朗建立了奇特的伊斯兰神权共和制 ,它迥异于现代的东西方政治制度。伊朗现代伊斯兰政治模式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既带有鲜明的传统主义特征 ,又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 ,它将似乎水火不相容的两种政治价值取向———传统主义与现代主义———奇异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在政治实践中 ,两者固有的矛盾不断发展 ,使得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步履蹒跚的伊朗再次处于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1.
国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援助伊朗巴姆城行动伊朗巴姆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拥有全球现存最大的泥砖建筑群,还有一座1100年历史的清真寺和一座著名的拜火教神庙。2003年12月26日发生的地震,使这座拥有2250年历史的古城沦为一片废墟。震后首先面临的就是重建问题。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迅速做出反应,在1月份立即投入了2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其中有5万元来自世界遗产基金。  相似文献   

12.
论伊朗巴列维王朝的覆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难解之谜1 978年元旦 ,正在德黑兰访问的美国总统卡特称赞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动荡的中东地区创建了一个“稳定之岛”①。可卡特刚离开伊朗 ,这个“稳定之岛”立即陷入伊斯兰革命的狂潮之中。翌年二三月间 ,不但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王冠落地 ,而且巴列维王朝也寿终正寝 ,在伊朗延续了 2 50 0多年的君主制的历史随之终结。伊朗伊斯兰革命震惊世界 ,部分原因在于仅用口号和传单武装起来的反对派竟然在短期内推翻了拥有强大国家机器和颇多国内外有利条件的统治者 ,埋葬了巴列维王朝。在国王手中 ,有 40万装备精良的军队 …  相似文献   

13.
<正>去伊朗旅游,在走访拍摄几千年古波斯王国璀璨文明历史的同时,有一个被誉为"伊朗国宝级"的经典元素是不容错过的,那就是享誉世界的波斯地毯。小时候就在一些童话故事里听到过波斯地毯的神奇,如今到了波斯地毯发源地,自然要好好欣赏一番。  相似文献   

14.
资讯     
丝绸之路古城--巴姆毁于一旦 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伊朗巴姆古城,在最近的地震中毁于一旦。 巴姆城位于伊朗西南部的卡维尔盐漠,距首都德黑兰约1000公里。 巴姆老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城区外环绕着3公里长的城墙,有  相似文献   

15.
雷颐 《炎黄春秋》2010,(9):50-55
1978年,中东石油大国伊朗在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国王领导下进行的“白色革命”已整整15个年头了。在这15年中,由于石油价格的飞涨和国王的锐意革新进取,古老落后的伊朗正迅速脱离“传统”,在通往“现代化”道路上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取得了炫目于世的成就。经济繁荣昌盛,武备精良强大,似乎就要再现两千五百年前古波斯帝国的灿烂辉煌。但就在这年年底,权柄赫赫的巴列维国王却极出世人意料地被身披黑色长袍、  相似文献   

16.
蒋真 《史学集刊》2022,(5):35-46
人质危机发生后,伊朗从美国的昔日盟友变成了一个“对美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和外交产生非同寻常的威胁”的国家。这一认识成为人质危机期间美国制裁伊朗的首要法律依据。在冷战背景下,为向伊朗施压使其释放人质,冻结资产和贸易禁运成为美国对伊朗单边制裁的主要手段。为加强对伊朗制裁的效果,美国要求其欧洲盟友遵守冻结伊朗资产的法令,按照未获通过的联合国法案制裁伊朗。人质危机期间的制裁措施后来虽然被取消,但伊朗对美国构成威胁的认知并没有随着人质危机的化解而结束,这一理念成为后来美国对伊朗制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人质危机不仅开启了美国对伊朗制裁的进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未来的美伊关系,制裁与反制裁的斗争成为四十年来美国和伊朗关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向读者介绍了出土于加兹温(Qazvin),克尔曼沙赫(Kermanshah)、赞詹(Zanjan)三地的印章,并将它们与其他地区出土的类似印章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对比过程中,印章上的独特迹号向世人提出了一些有趣的猜想,比如这些印章在伊朗铁器时代III期(ca.800—600B.C)的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流通过程中它们发行与贸易相关的历史地理问题。除去描述亚述艺术风格的特点外,印章中来自卢利斯坦(Luristan)本地艺术风格元素与埃兰文化艺术元素的结合,向我们证明这些印章是伊朗文明的本土产物。尽管如此,这些伊朗本土印章还是受到了新亚述艺术风格的影响,而这影响的根源则来自伊朗地区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之间长期的贸易往来和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8.
“伊朗”与“波斯”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就词源、语言、历史、文化等而言,两者有不同的内涵与严格的区别;同时,在一定的范围内和某些场合下,两者的内涵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代替。一般而言,“伊朗”的范畴大于“波斯”。  相似文献   

19.
遇见波斯     
那兰朵 《旅游纵览》2016,(4):110-113
正波斯,是众多古代文明中发展程度较高的民族,有着极其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同时这也是一个深陷战争泥潭的民族。1935年,礼萨·汗将波斯更名为伊朗。在媒体上,伊朗给人展示的形象大多是软弱无力的政府、受苦受难的人民、惨无人道的战争、无休止的恐怖活动、游行等等,还有那些每天被  相似文献   

20.
西方国家怀疑,扎达是伊朗军队在叙利亚的最高长官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一名高级官员在叙利亚被杀!这是伊朗迈赫尔通讯社最近发出的一条爆炸性新闻。据悉,这名高级官员名叫穆罕默德·贾迈利·扎达(以下简称扎达),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克尔曼省司令。虽然扎达只是伊朗革命卫队省一级的司令,却是领导伊朗革命卫队在叙利亚行动的最高长官。他的毙命引起了西方媒体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