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志选 《福建史志》2012,(2):18-20
七个主要方言区的分布 福建诸方言的分布.一是和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有关:一是与江河的流域有关。唐宋期间这些方言形成后.福建境内的行政区划比较稳定.现有的方言分区和唐宋的州、军,明清以来的府、道大体是相应的。又因为在丘陵地带.人们的聚落总是沿江河分布的.现有的方言分区又和省内几条主要江河的流域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2.
毕节方言词汇的构成较为多元化,既有普通话转借词语;又有四川方言、贵阳方言、湘赣方言、吴方言词语;还有少数民族语词和英语语汇。这些词语共同组成了毕节方言词汇,其中又主要以普通话词语和四川方言词语为主。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移民的影响,文化教育的影响,地域因素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遵义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阳平,极少数读去声、阴平,个别读上声。遵义方言没有入声韵,古入声字今全读阴声韵。和普通话相比较,古入声字在今遵义方言韵母中的分布自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摭谈福州话     
福州话,亦称闽方言,是福建汉语方言中重要的一种汉语方言,也是全国主要汉语方言之一。福州话形成的准确历史。尚待作进一步的查考。据目前资料看来,至少在一千二百年前,福州话在福州及其邻近经济区域已十分流行了。唐时,  相似文献   

5.
张耀光  孙惠  彭湃 《人文地理》2003,18(6):85-87
洞头列岛的住人岛中;分布有吴语(温州话)和闽语(闽南话)二种方言。文中从人口迁移、行政区的变动和海岛的地理环境等方面,对方言的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对邻近的玉环岛的方言状况以及"方言岛"的形成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慕寒 《人文地理》1992,7(1):12-17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地理学是研究方言地域分布的学科。通过"方言分布图"的分析,探讨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分析方言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对人文地理各分支学科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甘肃方言主要指分布在甘肃省境内的汉语方言。第三人称代词大都有两套。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复杂多样,有附加型、变音型、合音型三种。第三人称代词非“他”型的来源是多源的。大多数复数词尾的语义都与人集居之所有关。  相似文献   

8.
广东地名语言文化空间结构及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语言符号,地名是人类群体活动、经济开发和区域文化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广东地名层从语种上明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古越语地名层、地方方言地名层和全国通用语地名层。从时间上看,唐代以前,广东地名基本上属古越语时期,宋至明和清前期为南方方言地名时期,清末以来为北方书面语地名时期;从空间上看,广东地方方言地名层大抵在宋代已基本形成,清代最终形成粤方言、客家方言和福佬语地名文化景观三分广东的空间分布格局,粤方言地名层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及邻近地名,客家方言地名层位于北江和东江间的广大山区、丘陵地带,粤东韩江地区则多是福佬地名文化层;从形成原因分析,广东地名层主要归究于历史时期移民、区域人内口繁衍和土地大规模开发,加之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又为族群地名文化扩散提供了条件,而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健全,最终成为广东地名层语言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福建汉文化的由来及其发展形成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历史上不是汉族的居住区,汉文化(不仅指汉族文化,包括其前身华夏文化)成为福建主体文化主是要通过封建郡县的设置和汉人的移入而发展起来的.本文仅就汉文化传入福建及其发展形成为主体文化的过程谈—点看法.一福建文化之起源目前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1987年在东山海域发现了一块古人类化石.新石器时代,闽江下游有以“昙石山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此后发展起来的几何印纹陶文化.与东南几省有着许多共性.学者普遍认为创造这种文化的主人是古越人.由此可见,福建的古民族是由当地土著民族发展形成的,这就是《史记》中所称的“闽越”(有的称“闽”),因而福建古代的民族不是汉族(华夏族).  相似文献   

10.
影响方言的地理因素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芳元  徐永山 《人文地理》1996,11(Z2):63-64
方言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环境中的山川、社会经济生话的方式、历史行政区划的变更和移民的路线等,对方言的语文、语汇及其地理分布都有十分明显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在马来西亚进行的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实例,以马来西亚五大方言群体为基础,逐一分析福建、广东、客家、潮州和海南方言群体中,相同家庭里祖子孙三代的母语种类和数量变化。研究证实,马来西亚华人的母语从方言逐渐转向英语和华语,开始摆脱原有籍贯的方言痕迹。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人杰地灵,方言研究历来处于领先地位。早期的词语考释,在明清时代就已有专问世,李登《书音义便考私编》考的是明代的南京方言,胡英《吴下方言考》考的是清代的常州、无锡、苏州一带的方言。民国时期孙锦标的《南通方言疏证》、张羽屏的《江都方言考》、钱晋的《沭阳方言考》、朱锦江的《金陵方言考》、葛毅卿的《吴方言解》、木安的《吴语通俗考释》等也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作。  相似文献   

13.
福建在古代,由于交通闭塞、开发较迟,当时中原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时代,而福建仍为原始部落散居的地区,故曾被人视为“闽蛮”、“蛮荒”之地。加上高山连绵不断,溪河险阻,方言十分复杂,外地人根本听不懂,  相似文献   

14.
甘肃方言主要指分布在甘肃省境内的汉语方言。甘肃方言的指示代词一般是二分的,有的方言中远指代词内部又可分出两个层次。指示代词的形式大多为基本型再加词缀语素,形式复杂多样,且在使用中具有随意性。“兀”系的远指代词可能受蒙古语的影响,还可以用来做第三人称代词使用。  相似文献   

15.
《昭通方言疏证》以昭通方言为主,旁及其它方言,在纵向系联同时,涉及大量近代词语,不论在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近代词语可资借鉴之处不少。本就此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景鹏 《丝绸之路》2013,(4):105-10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不同的方言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①通过对方言尤其是方言中的地名词语的探索和分析,能够更加充分地挖掘和展示当地民族丰富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作为晋语的一部分,陕北方言的地名词语不仅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而且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农业文明,也暗示了上层统治阶级及下层平民百姓的某种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17.
声音     
《中华遗产》2012,(5):8-8
“方言消失,不符合事实和发展规律。”——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树铮认为,人们关于方言消失的担心有些多余。他强调,方言的发展和消亡都有一个过程,现代方言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如果一个地方的发展还有本地特色,那里的方言就不会先行消亡。而所谓方言“纯粹、地道”,也都只是相对而言的。  相似文献   

18.
在各地的方言中,我们不仅能窥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事实的地域文化印记,而且会发现一种方言系统将某些不属于其地域特点的词汇融合进来,成为与自己方言融为一体的组成部分. 青海方言,在汉语方面属于北方方言,在某些程度上与江淮流域的吴语方言有些相同或相似.这与青海汉族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由于人口迁移、商贸联系、各民族长期相处及地区间的交往等诸多因素,使青海方言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追其原因,一方面是人类的迁徙活动让其地方方言在青海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另一原因是由于青海相对封闭,所以形成的语言固有形态很少被破坏,在俚俗方言中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19.
白虹 《丝绸之路》2012,(8):94-9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折射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陕北方言生动地再现了陕北文化以及以男性为中心的陕北文化社会生活。本文从陕北方言存在的性别歧视入手剖析其存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司景方 《沧桑》2009,(4):237-238
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词的文体意义,既中性文体意义的词与基本词汇、带有正式文体意义的词、带有非正式文体意义的词、新词语和古词语、地方方言和社会方言等来阐述词的文体意义。通过对词汇文体色彩的分类阐述,让大家对词汇的文体色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在实践生活中对具有各种文体色彩的词汇的不同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