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津阪孝绰《夜航诗话》作为日本江户时代最重要的汉诗批评著作,讨论了大量的汉诗的"诗法"问题,其对诗法的重视程度甚至不亚于中国的批评家。津阪孝绰在《夜航诗话》中,通过汉诗格律中的用韵、对仗、平仄、炼字、句法,及诗家礼法、文字辨析、典故考释等诸多方面,来体现其对"诗法"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以此为标准来批评汉诗创作中的优劣,因而被其友人称为"诗家商君"。  相似文献   

2.
津阪孝绰《夜航诗话》作为日本江户时代最重要的汉诗批评著作,讨论了大量的汉诗的"诗法"问题,其对诗法的重视程度甚至不亚于中国的批评家。津阪孝绰在《夜航诗话》中,通过汉诗格律中的用韵、对仗、平仄、炼、句法,及诗家礼法的文字辨析、典故考释字等诸多方面,来体现其对"诗法"的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以此为标准来批评汉诗创作中的优劣,因而被其友人称为"诗家商君"。  相似文献   

3.
从明代开始,杨慎的著述就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就诗歌而言,明清一些人士认为杨诗于明代自成一家;但批评杨诗的亦不乏其人,他们大多指出杨慎以学问为诗,其诗有堆砌之病。明清人对杨慎词曲的态度可谓抑扬参半。  相似文献   

4.
五言诗的形成、发展是中国诗史上的重大事件,清末名士杨钟羲的《历代五言诗评选》分期选评了汉代至明初大量的五言诗诗人及诗作,具有批评和文献的双重属性及价值。其选评的取舍、数量的多寡以及品评内容体现了选评标准、选评方法、诗学取向和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推崇五言古诗,主张风骚兴寄、雅正质实兼及清远、魏晋唐宋互参,以及"不可执一观之"、"宣情乃诗之道"等诗论。在大量征引、品评中亦可见杨钟羲与《诗品》《六一诗话》《石洲诗话》《昭昧詹言》"常州词派"等诗论的密切关联。因而,《历代五言诗评选》在五言诗史、五言诗批评以及杨钟羲诗学思想研究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利群 《古籍研究》2001,(1):103-108
从孔子指出“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学和艺术的以味论乐、以味论诗的“诗味”说到司空图指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从而确立了中国古代学批评的性质和特征,提出以味辨诗、以味论诗的辨味批评,中国古代学批评逐步走上了重体验、重感悟、重品鉴的诗性批评之路。司空图之后,以味论诗的辨味批评理论和实践蔚为大观,形成了异于西方古代批评的重理性、重思辨、重分析的诗性理论形态批评的特点,也形成了中国古代学批评的传统和特色,使辨味批评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用“化批评”方式解读张克、廖公弦20世纪60年代的代表作。张克以其化心理结构中,关于西部高山及山民化意象及情感体验的储存作诗,表达了贵州山民以坚定顽强的意志,创造贵州高原山地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心,诗风刚健而雄放。廖公弦以其继承了传统雅、俗化交融的、人风度的化心理结构为诗,以优雅纤禾袈的诗画,歌唱社会主义幸福生活情景。二人的诗虽是上世纪60年代之作,而在实行西部大开发的今天来解读,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黔诗纪略》是最为学界重视的黔诗选本.展贵州明代诗歌状况、取名能诗家之制和存文献是该书的三个编纂目的.三个编纂目的共存使《黔诗纪略》诗学批评功能和文献功能兼具.贵州文献散佚严重,莫友芝保留文献意识强烈是"存文献"编纂目的产生的主要原因.从《黔诗纪略》编纂目的的认识情况来看,其"存文献"的编纂目的所产生的影响更大,但《黔诗纪略》其他编纂目的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茶的故乡。古往今来,茶与诗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茶诗,也写下了不少趣味盎然的吟茶联。茶联,堪称中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但有古朴典雅之美,而且有妙不可言之趣。  相似文献   

9.
张璟 《古籍研究》2001,(1):90-94
北宋评词之风自苏轼始盛。从苏轼本人的“自是一家”、“诗人之雄”等独树一帜、上与诗接的评论开始,苏门中各人都从作家、创作、风格等不同角度对词发表了或多或少的评论。苏门论词展示了词学自觉的第一个批评高潮和北宋熙丰间词学极盛的大观。其中陈师道所留词论仅有《后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古籍所编《全宋诗》为目前收录宋人诗歌最多、最全的诗歌总集,有功学界至伟,为海内外学人所称道。近年因参编《全粤诗》,从明清文献特别是明清广东方志及古今广东许多地方文献中发现《全宋诗》未收诗,辑成《全宋诗辑佚73首》。本文所辑佚诗,先依序列《全宋诗》已收诗人之作,后列未收诗人之作,凡作者事迹可考者,则先作小传,后录佚诗,并注明出处。  相似文献   

11.
杨静 《丝绸之路》2013,(24):38-39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画面唯美、感情真挚、逻辑跳跃、意蕴含蓄,为其增添了许多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诗句中含蓄、蕴藉、多义的艺术表达特点,不仅使之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绮丽的光芒,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无题诗”也无愧于“诗迷”称号。本文以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为例,阐释新批评复义理论在诗歌中建构的构建过程,分析其如何突出诗歌所蕴含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  相似文献   

12.
清代柳宗元诗的批点本明显增多,除了柳集专集的评点之外,还有不少选本评点,其中包括一些手批本,如汪森所评《韩柳诗选》等;还有以同一选本为底本的不同评点者的手批本,如以汪立名所辑的《唐四家诗》为底本,就有王庆麟、黄二梧与张鸣珂等人的评本。他们的批点注重对柳诗的风格、诗法等的评点,其中不乏精到的见解;尤其是,在手批本中的一些序跋、题识中包含着批点者、刊刻者的诸多批评,且有的批本还录有许多诗话中的批语,它们为我们今天解读、研究柳诗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田况《儒林公议》卷上云:“杨亿在两禁变文章之体,刘筠、钱惟演辈皆从而效之,时号杨、刘。三公以新诗更相属和,极一时之丽。亿复编叙之,题曰《西昆酬唱集》,当时佻薄者谓之西昆体。”欧阳修《六一诗话》云:“《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对于这样一个统治真宗朝及仁宗初年文坛达三四十年之久的诗歌流派,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批评多于研究,故至今仍有许多基本史实有待澄清,《西昆集》诗的起迄时间和编纂成书的时间就是其一。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对《西昆集》的褒贬品评就不可能准确,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此外,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从广义上讲,也算是题画诗。  相似文献   

15.
《闺秀集》是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女性论诗之选。编者季娴作为一位女性选家以自觉的批评意识主动参与到主流诗潮中,并通过《闺秀集》的选评彰显其崇尚复古的选心,从而为我们见证了复古诗学理念在清初女性诗歌总集中深刻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16.
郑珍是清道、咸年间著名学者,他的诗歌是典型的学人之诗,大量征引经学、史学、小学、考据等专门之学入诗,体现出与诗人之诗迥然不同的学理之美。回避或忽略最能体现郑珍学人之诗特征的学问诗,就很难对他的诗歌做出全面允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朝鲜朝使臣李肇源曾于嘉庆和道光时期两次赴燕,留下许多燕行诗。他的燕行诗多以纪行和遣怀为主,内容丰富。"我诗如我行"的诗行合一,呈现出李肇源的燕京之旅,是中朝朝贡历史的缩影。诗中表现出对明朝故国的怀念,羁旅思乡之情以及诗人与清朝文士的交往,是李肇源燕行诗的重要内容。诗人在两次燕行体验中,通过对清朝经济、文化的深入了解,改变了"胡无百年之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河南鲁山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 ,历代文人过鲁山、来鲁山、赞鲁山、写鲁山 ,留下了许多锦绣文章与璀璨的诗篇。近日经过整理 ,仅鲁山人写与写鲁山的诗就有 36 0余首之多 ,估计还有一定数量的古诗未被发现。留下诗最多的是元结 ,目前收集到的有 10 2首。古代文人写鲁山的诗 ,主要可分为咏景、颂贤、悯农、记实四大类。本文对歌颂封建思想与封建国君 (皇帝 )、忠孝节义的诗不表 ,仅就所提四类诗 ,作以简要分析。一、咏景诗除了唐代诗人、鲁山人元结由于军旅生涯及官宦生活所写外地咏景诗较多外 ,古人歌咏鲁山的咏景诗涉及林林总总的鲁山古代景点…  相似文献   

19.
王星 《文献》2006,(3):109-112
<全宋诗>总成一代诗歌文献,皇皇七十二巨册,厥功甚伟.但因数量特大,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学界早有人专文补正与批评①.笔者因研究课题涉及到大量宋代石刻材料,其中有宋诗千余首,有些已经收入<全宋诗>,有些则未,但因石刻剥蚀,许多诗都非完璧,且多数都需要作出考订辨证.因佚诗数量较多,现仅据近人徐乃昌所撰<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②部分所著录的石刻材料,将其中较完整较确切的宋代佚诗补录如下,凡25首.其他金石书目中的佚诗及需要进一步考证者,容另文再叙.笔者无意专寻<全宋诗>的瑕疵,因研究所及,随时记录检核,不及深考,只求对<全宋诗>的补编工作有些许裨益.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20.
崔志伟 《沧桑》2008,(1):209-210
南齐永明诗人谢朓诗作清新流丽,婉约秀美,无论其咏物诗、山水诗还是为数不多的闺怨诗都有婉而不露,含不尽之意于象外之美。其许多优秀诗作汲取了其同时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所提出的"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及"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