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各地的方言中,我们不仅能窥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事实的地域文化印记,而且会发现一种方言系统将某些不属于其地域特点的词汇融合进来,成为与自己方言融为一体的组成部分. 青海方言,在汉语方面属于北方方言,在某些程度上与江淮流域的吴语方言有些相同或相似.这与青海汉族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由于人口迁移、商贸联系、各民族长期相处及地区间的交往等诸多因素,使青海方言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追其原因,一方面是人类的迁徙活动让其地方方言在青海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另一原因是由于青海相对封闭,所以形成的语言固有形态很少被破坏,在俚俗方言中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2.
雒鹏  黄海英  包妍 《丝绸之路》2013,(22):23-27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甘肃方言是甘肃文化的载体。甘肃方言属于官话方言。甘肃方言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可以传达出有关甘肃文化的丰富的信息。甘肃方言文化,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耕传统型,二是民族混合型,三是走廊过渡型。  相似文献   

3.
贵阳方言随移民化而逐渐融入北方方言体系,在新的强势移民化程度的影响下,贵阳话已经成为一种弱势方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主要内涵,当方言失去自身的特征时,地域文化也就会因为缺乏养分越来越枯竭。  相似文献   

4.
方言是流行于一定地域的语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载工具,因为它有别于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所以是一方民俗的反映。每一个地方的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如人们形容东北人一张口就是“满嘴的高粱花子味”、江浙话是“吴依软语”等,那么四川方言的特点是什么呢?是生动、机智和幽默。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和推广。一些过去曾使用过的方言如今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口头语,为此,很多人都担心方言会不会被普通话同化?  相似文献   

5.
张军香 《沧桑》2013,(4):189-191
文章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宁武的方言地名进行了梳理、分析,揭示了宁武方言地名所蕴涵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6.
白虹 《丝绸之路》2012,(8):94-9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折射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陕北方言生动地再现了陕北文化以及以男性为中心的陕北文化社会生活。本文从陕北方言存在的性别歧视入手剖析其存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赵硕  王润孝  郭永建 《人文地理》2006,21(3):124-126
方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的发展是方言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条件。网络方言也同样是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本文就网络方言产生的原因、本身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针对网络方言研究背景,从网络文化社会方言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入手,提出网络语言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并从其简略化、图形化、符号化和时尚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从而证明也只有在对社会全面关注和考察基础上才能发现社会语言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方言俗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东海方言俗语记录和反映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民间信仰、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对其进行文化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打开一个地方文化宝库的新通道。  相似文献   

9.
广东方言地理分布及其文化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属文化范畴,虽是一种特殊、无形文化现象,但通过它的载体——人群的活动,便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构成语言景观.人们每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很容易觉察到语言景观差异.方言地理主要是研究方言形成的历史空间过程,分布类型和格局,以及由以上因素构成的语言景观的地域差异等.1、广东方言区形成的历史空间过程广东现代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各种方言相互取代、交融、渗透和影响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由点到面的不断扩散、辐合、叠交的空间过程.其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古代移民方式,以此奠定了广东方言地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开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方言印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竑  韩延星 《人文地理》2002,17(2):70-73
虽然移民在新地久居之后,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方面可能会受到新地居民的影响而变得一致或近似,但是仍然可以依循口语、基本词汇的称谓等方言方面残存的某些特征,追寻出这些移民的出发地,进而了解文化传播、扩散的相关规律。海南岛作为一个文化发展较为晚近的岛屿,其文化的外源性十分突出,即在黎族本底文化的基础上,由汉、苗、壮、回等民族文化,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的长期相互碰撞、整合生成的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类型。文章在界定海南文化是一种开疆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海南方言的形成、特点、演变、地域分布等内容的分析,解释现存海南方言的存在系完全源自历史时期开疆文化的不断传播和扩散,从而对海南开疆文化的传播作出相应的印证。  相似文献   

11.
"山寨文化"、"流氓语言"变成草根对自己"江湖乱"恶行的炫耀,暴露了草根"贫贱骄人"的劣根性。草根的短处给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破坏力不容忽视。草根文化不"打假",将危及方言的生存。贵阳方言说谈天、讲故事都叫做"摆龙门镇"。龙门镇一词来源于元杂剧《薛仁贵》中薛大伯(薛仁贵父亲)的道白:"老汉是绛州龙门镇大黄庄人氏"。薛仁贵的故  相似文献   

12.
景鹏 《丝绸之路》2013,(4):105-10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不同的方言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①通过对方言尤其是方言中的地名词语的探索和分析,能够更加充分地挖掘和展示当地民族丰富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作为晋语的一部分,陕北方言的地名词语不仅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而且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农业文明,也暗示了上层统治阶级及下层平民百姓的某种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13.
宁改换 《神州》2013,(32):150-150
众所周知,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与共同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共同语不断地从方言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丰富、充实自己,从中可见方言的价值与魅力,不同的方言与各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心理有很大的关系,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服务。方言是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演变而形成使用的语言。例如:汉语中的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楚方言、闽  相似文献   

15.
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五代时是钱氏吴越国的首府;南宋建都于此历时148年;明、清至今,杭州一直为浙江省会.在地理上,杭州位于浙江北部,南接绍兴,北连湖州、嘉兴,处于江浙吴语区的中心地带.但是今天杭州市区方言与周围方言相比,显得比较特殊,带着浓厚的官话色彩,有人干脆将其称为半官话区.语言不可能是孤立的,它的现象及演变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试图把杭州方言与历史联系起来,讨论它的文化特色及其成因.文中涉及方言词语时,能考出本字的就写本字,尚未考出本字的,用同音字代替,兹不一一注明.  相似文献   

16.
张嘉星 《文献》2006,(1):183-188
闽南方言区是华夏民族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区,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南洋群岛和闽南内地与台湾,为推行西方宗教文化而学汉语、习方言,创造闽南方言罗马字(又称白话字),客观上成为我国语文现代化的先声.然而,滥觞于16世纪南洋群岛的教会闽南方言辞书和后来的各类闽南方言教材、闽南土白圣经译本、<论语>等中华典籍闽南方言译本,记录了几百年前的闽南话,现大部分存于海外,因大洋阻阔、学科隔阂、文献资料的限制,多不为学界所知,其研究颇多疏漏,难以一窥全豹.为此,有必要扩大视野,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史、教育史、语言学史等大背景下,重新全面审视这一时期中外汉语及闽南方言研究的成果,以期对此作出较为系统、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武新明 《湖南文史》2011,(12):66-66
2005年,上海人掀起了“保卫上海话”浪潮,最近在广东又有“普粤之争”。为什么要“保卫”且“争”呢?就是因为方言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方言问题恐怕不仅仅是“争”的问题,还有可能成为血腥杀戮的测谎仪。  相似文献   

18.
正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是中国文化的根。由于地域广袤、族群分散、历史悠久,汉语言文字自古以来就存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华方言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文化繁茂的根系。对个人而言,方言是最先学得的语言,是由祖先流传、父母传授的母语。因此方言是文化源头之一,是文化多样性与独特  相似文献   

19.
陈刚 《丝绸之路》2013,(12):28-29
方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民俗文化赖以留存、传承的媒介。本文通过整理赣方言中的词汇,列举赣方言中颇具特色的词语,探讨赣方言中蕴含的巫文化、建筑文化、稻作文化、禁忌文化等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出发点是研究《金瓶梅》中的吴方言现象,但其目的却是试图借此解开《金瓶梅》作者之谜,故有其独到的学术价值.作者认为,《金瓶梅》中既存在山东方言,又存在吴方言,可见该书作者必兼备相当熟悉山东方言和吴方言这两个条件.一般地说,北方方言(包括山东方言)因接近官话而较易掌握,而吴方言则因其语言、词汇和语法的特殊性显得较难掌握.据此立论,《金瓶梅》作者应是吴方言区某地人并在山东生活过一段较长时间且熟悉山东方言者,这个人正是明代太仑人王世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