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卢现艺和张晓松合作的专题《枪手的部落》在《华夏人文地理》第3期发表,吸引了不少读者进入岜沙。在外部力量的冲击下,封闭在大山深处的岜沙开始了必然的、史无前列的变化。2004年,当两位作者旧地重访时,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心中那个岜沙了,枪手滚元亮的生活也不再平静。在黔西北的另一个苗寨梭戛,几年之间,长角苗姑娘熊华艳就经历了出国考察,当选人大代表,两度进城打工,两度回到山里的纷繁世事,哪里才是她的位置呢?变幻的世界让人迷惑。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自身。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一个苗族村寨。这里的民风民俗奇特,为世间少见。因此,2004年,它,并跻身于上海《旅游时报》评选的“中国单身者十大旅游圣地”之列。  相似文献   

3.
<正>岜沙苗族又被称为"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他们聚居在丛山峻岭、绿林清泉之中,由于交通不便,受外界的干扰很少,世世代代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狩猎、手工编织的生活。我们的岜沙之旅,却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乐事"。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又见岜沙 第一次见岜沙这个偏远的苗族寨子,是在2001年的第三期《华夏人文地理》杂志中,卢现艺的镜头里和张晓松的笔下。后来又在一个热爱旅游的朋友那里听到它,一知半解时,岜沙在我印象中如此美丽。  相似文献   

5.
岜(当地上语读作bia)沙苗族聚居于黔尔南从江县,目前有2100多人。1949年以后,他们是被官方允许合法保留持枪传统的惟一一支少数民族部落,被称作“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今天的岜沙基本还没有进入传统游客的视野,我去那里的时候,遇到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背包族。在即将进入岜沙的路口有一个售票处,几棵放倒的树桩剪住上路,桩后晃荡着几个孔武有力  相似文献   

6.
正岜沙苗寨坐落在从江县岜沙山顶,距县城7. 5公里,有400余户2500余人。岜沙风俗古朴,至今还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其装束有秦汉遗风,岜沙男子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襟亮布衣,直筒大裤管亮布裤。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女性则穿着自己制作的亮布衣裙,佩戴银饰。如有宾客来临,一身威武的岂沙男子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岂沙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内。随后沿林中石板小道走进寨子,观看民族风情表演。岜沙苗寨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街落"。岂沙男人保留了最古老的发式——"户棍",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岜沙人有最先进的生存理念——来于自然,归天自然。他们拜天拜地拜树木,岜沙山寨有最好的原始森林,他们把树木当神祭拜,人死不过夜,不留坟头,只在坟上栽一棵树——生命树,人死是另一种重生。岜沙最神秘的成人礼——镰刀剃头。每个年满15周岁的男孩,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师为他剃头,梳成"户棍",完成祖上传下的严格仪式,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到独立的阶段。岂沙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吃新节、情人节、成人庆典等等,是最具神秘色彩和远古遗风的苗寨。  相似文献   

7.
岜沙苗寨     
刘红娅图  姚胜祥 《文史天地》2014,(3):F0004-F0004
岜沙苗寨坐落在贵州省从江县境内的深山密林中。寨里人至今保留苗族的古老遗风,穿自纺的布衣,男子挽髻,佩腰刀,肩扛火药枪;女性着自制布裙,佩戴银饰。有客来临,吹奏芦笙、芒筒,敬牛角米酒之后,火枪对天齐鸣,迎宾入内。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相似文献   

8.
岜沙神韵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一对银发的法国男女踏足岜沙后,岜沙这块神秘的土地就象磁铁般地吸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不同肤色的海外客人。据当地苗胞介绍,至今到岜沙探秘的外国专家、学者和游者已逾万人次,最远的来自英国、法国和美国,最近的是毗  相似文献   

9.
岜沙苗寨     
《文史天地》2008,(1):I0001-I0002
岜沙,地处贵州的大山之中,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长期与世隔绝,因而保留下最原始、古朴的民族习俗。如今,古老的岜沙已向世人敞开了她的怀抱。  相似文献   

10.
说画     
曹琼德  唐亚平 《贵阳文史》2010,(6):F0002-F0002
<正>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这个村寨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北约5公里,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住着371户人家,世居于此的苗家人一直保存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和传统的生产方式。岜沙的男人很有名气,岜沙男人的发髻是这个族群的独特标志。发髻、火枪和古树是这里的"三大宝"。  相似文献   

11.
岜沙人,一个无法逃脱关注的民族,一个从远古轻轻走来的部落,随着时代的流逝,从容地退却包裹数千年的神秘面纱,将娇容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2.
上周五晚,美国又发生枪击案,在加州一校园,一名枪手驾驶汽车,先后在9个地点朝路人开枪,多人中枪倒地。巡警接报后追截,两度与枪手交火,最后枪手的汽车撞向泊在路边的汽车才停下。枪手头部中枪,当场死亡。  相似文献   

13.
广西武鸣岜马山岩洞葬清理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文管会及武鸣县文管所的考古工作人员,在武鸣县陆斡镇覃内村的岜马山清理了一处岩洞葬(参见本刊本期《广西武鸣马头元龙坡墓葬发掘简报》图一)。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一、地理环境武鸣县位于广西中南部,属喀斯特岩溶地形,境内石峰林立,岩洞甚多。岜马山位于武鸣县城东约12公里的覃内村旁,周围均  相似文献   

14.
岜沙苗族社区的环境与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对我省从江县境内的岜沙苗族社区的人口与环境,以及民风民俗、化教育等进行了一定探讨。对研究贵州的苗族支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晓临 《文史天地》2009,(1):I0001-I0004
2008年11月28日,从江第五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在贵州省从江县举行。从江位于贵州东南部,居住着苗、侗、瑶、壮和汉等民族。在从江,您可以倾听小黄侗族大歌,领略“最后一个火枪部落”岜沙的民风,感受“中国生育文化第一村”占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江风景秀丽,人文景观美不胜收,是来了想再来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6.
《四川文物》1996年4期载李盛铨《"虎文化"与云南"沙壶"的关系》(以下简称《李文》),颇觉新颖,然读后不解其间"关系",故琐谈几句。一、是"沙壹"还是"沙壶"《李文》说《后汉书·西南夷传》九隆故事中哀车夷母系始祖名"沙壶",而且是《后汉书》作者根据哀牢山土著民族语言用汉字的津音。恰恰相反,《后汉书》作"沙壹",而不是"沙壶"。后来,足有影响的《通典》、《通志》和《通考》所谓"三通",沿范晔之说,均作"沙壹"。九隆故事这段文字,最早见于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常璩写的才是"沙壶",这是1500来年不得其解的问题。当今学者…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我们的杂志改名了。经新闻出版总署同意,从这期开始《华夏人文地理》正式更名为《华夏地理》。长期支持我们的读者或许要问, 少了两个字的《华夏地理》与过去会有什么不同,难道我们不再关注“人文”了吗?  相似文献   

18.
畏兀儿人沙剌班是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时期的重臣,他与其子世杰班在罢黜伯颜、举荐康里氏帖木达世等系列活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元史》和《山居新语》等文献显示,此人并未参与《金史》的编修。然而,目前反映少数民族史学史内容的学术成果大多认为,元代的畏兀儿人沙剌班是《金史》的编修官之一,其实远非如此。笔者翻检《道园类稿》中的碑刻发现,真正参与编修《金史》的沙剌班又名刘伯温,是张掖人,与同名的畏兀儿人沙剌班无涉,他们两人在元代的经历和活动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和陈布雷,是同一时代的两位才子。 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生在浙江慈溪西乡,郭沫若比陈布雷小两岁零一天,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陈布雷,1911年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涉足文坛,先后受上海《天锋报》、《申报》和《四明日报》之聘,任撰述和特约撰述,撰写政论文章,初露锋芒。1920年后任《商报》主笔,用  相似文献   

20.
1938年,四川豪门千金康岱沙离家出走,奔向延安;两年后,周恩来夫妇亲自送她回家。而这时她扮演的已不仅仅是女儿的角色……在《我的引路人周恩来夫妇》中,康岱沙深情地回顾当年那段曲折又难忘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