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从一九五○年以来,扬州附近的各治淮工地都陆续发现了一些古墓群,其中经过南京博物院和江苏省文管会清理的有江都附近邵(伯)仙(女庙)引河工地的汉墓群和邗江县湾头区凤凰河工地的古墓群两处。前一工地的墓群破坏得比较厉害,所得考古材料不多;后一工地由于文物工作做得比较及时,所获材料较多。下面就现存南京博物院的这两处工地出土的铜镜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2.
沔阳在唐王朝统治时期,是复州治所。当时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因此,唐代遗物常有发现。近几年,县博物馆搜集汉以来铜镜60多件,其中唐代铜镜16件,从形制和纹饰内容上看,大体可分为十种。现略按时代的先后报道如下。1、瑞兽葡萄镜,四件,可分2式。Ⅰ式:圆形,直径12厘米,缘厚0.8厘米,纹饰清晰,镜面完好,青光透明,仍可照影。中间一个兽形纽,内圈饰五兽,形象  相似文献   

3.
通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数据,结合历史上唐代太原府土贡情况,分析太原出土唐代铜镜形制、纹饰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前河北地区发掘出土的唐代铜镜有近百面,纹饰种类繁多,镜式多样,根据镜背纹饰和铜镜形制,可将其分为十二生肖镜、瑞兽镜、葡萄镜、瑞兽瑞鸟镜、龙纹镜、花卉镜、花鸟镜、对鸟镜、人物故事镜、文字镜、几何纹镜、素面镜等12类。对出土铜镜的相关纪年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可知河北出土唐代铜镜的流行时期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  相似文献   

5.
扬州出土的汉代铭文铜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扬州是汉唐古城,故城遗址在今扬州市区西北蜀冈上,"城周十四里半"(《后汉书·郡国志》)。解放后,在汉广陵城遗址及其附近,发现了许多零散汉墓;遗址东南的萧家山、华家山,西北的甘泉山一带,发现了汉墓群。这些汉墓大多有铜镜出土,少则一面,多则三面。其中带铭文的铜镜主要有"日光"镜、"清白"镜、"清明"镜、"昭明"镜、规矩铭文镜、画像铭文镜及双重铭文镜等。  相似文献   

6.
陕西旬阳县新出土了两面唐代铜镜,其一为海兽镜,一为鸾兽镜。现简介如下: 海兽镜 1987年4月13日旬阳县城关镇鲁家坝阎岭子古墓出土。镜作八莲弧形,圆纽,以环轮间隔为内外二区。外区间饰四蝶和四流云。内区绕纽饰一海兽,兽身饰鳞纹,四足腾空,体态矫健,栩栩如生。蝶、流云及海兽,均系以铜片捶脱于镜上而成。镜面平滑,镜缘高起,镜体厚重,呈漆黑色。镜经17、边厚0.4厘米,重615克(图1)。  相似文献   

7.
日本元开《唐大和尚东征传》中记载,唐天宝二年(843年)鉴真首次从扬州东渡日本,同行者中就有"玉作人、画师、彫佛、刻镂、铸写、绣师、修文、鐫碑"等艺术匠师,证明了当时扬州艺术人才很多,他们创  相似文献   

8.
钟祥县文物补查工作人员,在张集镇栎湾收集得一件唐代青铜熨斗,经文物工作者现场调查了解,熨斗是墓葬中的出土物。熨斗是农民李显义年前在修电站取土时得到的。同时出土的还有铜镜和二十余枚“开元通宝”钱币。熨斗宽沿外弧,直腹,平底长柄,素面。柄附器外侧。内底有二组阴圆纹,内组三条,外组四条。器柄交接处,附有如双翼物、翼前宽8.4、后宽9.5、厚0.1厘米。器沿直径16,腹径11.4,高5,腹高3.2厘米,柄长28厘米,宽2.7——3.2厘米、面平、背微鼓(见图)。铜镜为“八瓣葵形花鸟”镜,桥形钮。  相似文献   

9.
铜镜是一种以青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照面饰容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精美的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它的出现怀人们的审美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古代铸造铜镜的历史悠久,发展到唐代已是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几年来,在扬州市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其数量之多,品类之丰富,色彩之绚丽,在我国东南地区是少见的。这为研究唐代陶瓷,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现对有关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仪陇县南图乡华堂村农民刘长映于1991年12月25日在宅旁建造新房时,掘出一面古代铜镜。随即上交给县文物管理所,受到表彰和奖励。此镜质地白铜,外表含有玄锡和白银成分,光洁照人。镜背有高0.7、阔1.6的圆拱钮,钮座外有素线纹内饰有朱雀2只,葡萄2串,按上下左右方位对称排列。纹外饰有佛手4只,仙桃4只,环绕镜周均衡排列。镜外缘为0.7厘米宽的8阙粗犷内向连弧线组成的荷叶纹边。此镜直径17.5厘米,厚0.4厘米,净重513克。初步鉴定为唐代铜镜。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6,(2)
正唐代长沙窑的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成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沙窑产品与素雅的青瓷和洁净的白瓷不同,它以彩瓷最为突出,尤其是以色彩丰富的彩釉、纹样精美的模印贴花和绚丽多姿的彩绘等装饰,让人目不暇接,深受海内外市场的喜爱。因此,在唐代晚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上,长沙窑彩瓷与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成为我国对外输出的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陶瓷枕我国枕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诗·陈凤·泽陂》“辗转伏枕”,这是关于枕的最早记载。古代枕多作日常生活用品——寝具,并作为随葬品,亦说用作切脉。其质地有木、玉、石、漆、竹、布、陶和瓷等多种。从扬州现存传世和出土古枕来看,陶瓷枕为最多,其它质地枕则罕见或未见。瓷枕实物始见于隋。河甫安阳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张盛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瓷枕,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瓷枕实物。唐代陶瓷制造工艺的进步,新的釉下彩绘工艺的出现,促进了陶瓷业的长足发展和陶瓷市场的繁荣。陶瓷枕成为唐人喜欢、爱用的日常生活用具…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79,(4)
1977年5月,扬州郊区城东公社的基建工地上发现了一座唐代砖室墓。该墓南北向,由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残长9.6、宽4.9:米。墓底离地表2.6米。甬道和前室部位(向上约85厘米处)有一座简陋的五代墓迭压着。据当地群众说,这里解放前还是一片高地,解放后,由于平整农田,移土填塘,才被削平。  相似文献   

15.
1980年,扬州博物馆考古组在东风砖瓦厂肖家山工地A区清理第九号汉墓时,发现一座叠压在该墓上面的唐代木棺残墓,清理出土四件随葬器物(参见《考古》1982年第8期)。其中有一件青釉绿彩背水扁瓷壶,高17、宽13、厚9厘米。直颈,唇口,口径6厘米(图一、二)。壶的两侧上下各有两系,中心各画有一条贯通上下的绿釉彩直线。壶的正背两面皆有一组绿釉彩饰,正面为一组阿拉伯文,背面饰云气纹。经有关专家鉴定,阿拉伯文乃"真主最伟大"(旧译  相似文献   

16.
1979年7月,扬州博物馆在市西郊双桥村征集到一件唐代三彩小执壶(见图)。三彩执壶高10、足径3.6厘米。鸟形口,短流,束颈,双鸟尾状柄与口部连接,鼓腹,饼形足外撇。颈上端施桔黄色单色釉,腹部施黄、蓝、绿三色釉。腹下无釉处露白色化妆土,胎色白中泛红。这件三彩执壶无论从造型、色彩和施釉  相似文献   

17.
扬州出土的唐代长沙铜官窑器夏梅珍图一扬州出土长沙窑器物分布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最鼎盛的时代。唐代的扬州更是“淮海雄三楚,维扬冠九州”的时代。它地处江淮平原,河渠纵横,南濒长江,东临大海,大运河贯穿全境,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港口,是东南...  相似文献   

18.
<正>1992年5月,洛阳文物工作队在洛阳东郊热电厂发掘一批唐代墓葬,其中编号为C7M622中出土了一面制作精良的山水禽兽纹铜镜。现介绍如下:铜镜圆形,圆钮。钮周围环绕水波纹,其外环列  相似文献   

19.
我们扬州市人民银行过去在收兑金银中,经常发现到一些金银货币文物,其中有战国时期的楚金币郢爰,明代银元宝等珍贵的古代货币。值得提到的是一九八二年我们发现一只船形银铤,重约1.600克,立即与扬州博物馆联系进行调查研究,此银铤是出土在扬州市郊农科所。类似这种船形铤一九七八年扬博在扬州市梅岑大队曾出土过两只,每只长20.5厘米、高7.5厘米,其中一只残重40.1两,底部铸有阴文“田”字。在黄浚《尊古斋所见吉金图》卷四记载:有一件底面阴刻文字三行:“上口贰拾叁两,专副复  相似文献   

20.
1980年2月1日,宝应县红卫公社西荡大队傅庄生产队社员在宝应大运河西的大王庄后头挖鱼塘时,在一米以下的土层里,发现了一面铜镜。这铜镜表面锈蚀很少,四周光洁如新,可以自照,直径为16厘米,水银包浆呈浅黑色,断面呈银白色,较厚重,边缘为葵花形素缘。镜背主纹为:左边竹林,在竹林前有人席坐弹琴,前置木案,上有笔砚等物。下方为池塘,池水涣涣。四周是山石和草地。荷叶高出水面,正好作为纽座,上面蹲着一个小乌龟作为镜纽。池塘右上边,一只凤凰翘首展翅,正欲高飞。远处有山和树,隐约于云气之中,一只仙鹤展翅飞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