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总是一个时代的文章。离开了时代,就很难读懂。鲁迅的文章,在他那个时代,读者是懂得的。所以至今回想,仍抑制不住心情的激动。但是,今天的青年却凭借注释也不容易读懂了。何止青年,就是有些并不年轻的学者、作家,月旦雌黄之际,似也十分隔膜。那原因,我想大抵是因为对鲁迅生活的时代印象早已淡漠。有年轻朋友问我,明白的话,鲁迅为什么要讲得那样曲折隐晦?我劝他读一读马克思一段明白的文字———“‘风格就是人’。可是实际情形怎样呢!法律允许我写作,但是我不应当用自己的风格去写,而应当用另一种风格去写。我有权利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2.
李静 《神州》2011,(3):13-13
沈从文崛起于30年代的文坛,其创作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文学的启蒙精神,却总是对“城里人”与现代文明保持着高度警醒;作为一个自由主义作家,他极为蔑视政客与政治附庸文人的投机行径,却又不能脱离民族主义的现代传统,无法像周作人、林语堂那样“自由洒脱”起来,而是对民族前途充满了浓浓的忧患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沈从文天生就是一个咏唱抒情牧歌的诗人,其重要创作总是离不开爱与美与自然的主题,弥漫着梦幻般的浪漫情调。然而这远非他思想情感的全部,在他艺术心灵的深处还埋藏着另一个非常理性化的、充满了理性至上独立品格的自我。这也许是全面理解作家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的一把钥匙。他从文化反思、艺术创作乃至通过自身实践对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理性自觉、自醒与自救进行了全方位的追思。更重要的是,探讨沈氏对理性意识的坚守对我们当今理性精神溃退的文学创作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佳芮 《神州》2014,(12):24-24
他画面上的荒诞和自由是通过一种极度理性的控制所获取的;他表现的荒诞,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对荒诞的对抗;达利无疑是这第三种人,一直都在以自己独有的“荒诞”去对抗现实的荒诞,而非投入到现实的荒诞中去,它对于荒诞有着清醒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张宝林 《纵横》2011,(11):56-57
一个作家,既写小说,也写剧本,还写评论和杂文,而他最著名的作品,却只是六个字,这情状恐怕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这位作家叫郑拾风(1920-1996),他的“最短杂文”是一句短评:“今日无话可说。”1995年11月,高集、高汾收到郑拾风写来的一封短信,只有两三行字:  相似文献   

5.
车辐,报人,作家,美食家,今年93岁。他在90岁的时候,出了一本书,谈吃; 91岁的时候,出版了一本小说,写旧时代的成都。他被尊为成都市的“文物级的人物”。但这并不是说他老,虽然他也很老了。说他是成都的文物,意指他活出了一种人生境界,他身上有一种被成都文化人追捧的人生品格。  相似文献   

6.
陈娟 《环球人物》2020,(8):83-87
20世纪50年代,老舍家中收藏了各式各样的器物,整理摆设它们是他每天早晨的习惯。在中国作家序列中,很难找到第二个像老舍这样的人。他既写话剧、歌剧、电影剧本,又写京剧、相声、快板,“英式幽默”与“北平大杂院诙谐”调度自如;他有很多爱好。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用毛笔在莱单上写下莱名,萧乾唤住转身欲走的伙计:“这个莱单您给我吧,我再给您抄一遍。” 萧乾的第一个文学师傅是沈从文,他们结识于1931年。当时,萧乾正在辅仁大学同安澜合编《中国简报》,经国文课老师杨振声介绍,去采访沈从文。已是著名小说家的沈从文对这位文学青年十分热情,头一次见面便请他到东安市场下馆子吃饭。沈从文从伙计手里要过菜单,用毛笔在上面写起菜名。萧乾很崇拜这位作家,见他写的一手秀逸的书法,急忙唤住转身欲走的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他熟悉农民,热爱农民,一生扎在农村写农民。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乡土味,吸引着各个层次的读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他能写出各种形式的文章,通晓民间的吹拉弹唱。毛泽东誉他为“人民作家”,胡耀邦把他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老舍并列,称为“中国近代的大文豪”,“语言艺术的大师”。可悲的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却在“十年浩劫”中历经摧残,蒙冤去世。而他离开人间时,竟然还背着一个“贫下中农的死敌”的罪名。  相似文献   

9.
他本来可以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画家.但他选择了去做“光产阶级革命者”;他从容就义,身后却引发无穷争议、他屡次得到“永垂不朽”的高度评价,又几次被定性为“叛徒”。阅读饕秋白的一生,即是阅读一部荡气回肠又“误会丛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生存的必要     
春节前,作家王蒙到苏州大学做了一次演讲,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谈到他的确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甚至谈到了木子美现象。尽管那里的苏州仍在飘着江南的小雨,尽管学校已放寒假,但仍有很多学生相互转告,冒雨看望这位“写过点文字,也见过点世面的,正在老去的人”。而那  相似文献   

11.
叶永烈 《纵横》2013,(9):14-20
陈云是上海人。作为上海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我很早就开始关注他。并希望能为他写一本书。但陈云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在他生前,除了南新华社播发的千把字生平简介之外,几乎找不到多少关于他的报道。为此,我曾先后赴上海青浦陈云老家及陈云工作过的瑞金、遵义、延安等地采访;还两度赴南昌采访陈云在“文革”期间的“下放”处所;另外,在北京还采访过陈云的老秘书及老战友等人。  相似文献   

12.
杨栋 《文史月刊》2006,(10):51-52
今年是作家赵树理诞辰百年,在长治市的纪念会上,我见到了赵树理老师的二儿子,他很厚道,也很睿智,他的名字叫二湖,他的弟弟当然叫三湖。20年前,我在省城当记者,一次去沁水采访,就很想去访一下赵树理的故乡,县里同志领我见了三湖,请他和我们一起去,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三湖不多说话,好像在一个电厂当工人,他的宿舍很简陋,桌子上放着几本线装的旧书,那是他父亲留给他的。从那几本线装书上我得到两个信息,一是赵树理也喜欢读古书;二是他也愿让孩子读点古书。赵树理并不像人们所说:只是一个靠才气写小说的通俗作家。我问及三湖近况,二湖沉痛地说:“已经去世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作家序列中,很难找到第二个像老舍这样的人。他既写话剧、歌剧、电影剧本,又写京剧、相声、快板,“英式幽默”与“北平大杂院诙谐”调度自如;他有很多爱好,从打拳、唱戏、养花、养猫到玩骨牌、下小馆、打扫卫生、和小孩子交朋友;他积累了各种杂七杂八的小古玩,收偏门,会捡漏,不要上了谱、入了册的名作,看着漂亮、觉得美就可以了,如果是朋友送的,哪怕有缺陷也完美,“谁管它,反正我就有这么种脾气!”  相似文献   

14.
八方风雨话文宗──略谈抗战中的老舍阎焕东小引抗日战争胜利后,老舍写过一篇长文,题为《八方风雨》,记述了他在八年抗伐中的经历。作为一个作家,他说,他“只有一枝笔”,这是他谋生的“本钱”,也是他“抗敌的武器”。他始终紧握这支笔进行战斗,从抗战一开始,他便...  相似文献   

15.
“四人帮”倒台以后,何其芳情绪大好,工作也大忙了。有一次来看我,对我述说他拄着手杖去参加游行,晕得要倒,两三位同志把他搀扶到家,第二天,第三天,还继续坚持去了。接着,兴致勃勃地大谈个人的写作计划。他说:“我的野心很大。想写部百万字的长篇,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写一个知识分子的前进的历程。还想写一部中国文学史,怕时不我待,先搞个提纲出来;还想写些散文和长篇回忆录,已经和延安时代在一起的同志们碰了碰印象;诗兴又有点动了,也想写点诗。也还想学着写点旧体诗,你不也写了一些吗?”说完了,眼睛望着我,带笑地说:“你看这野心是…  相似文献   

16.
《南方人物周刊》2013,(37):10-10
没有看过这位作家的小说,但文章对他的成长背景和写作思想的剖析,让人感受到作家路内整个人身上呈现出一种沉静的力量,冷眼旁观着这个世界,再用文字告诉更多的人世间百态。相信他笔下的“戴城”也一定和苏童的香椿街一样精彩。  相似文献   

17.
有一年,我有事乘飞机去广州,在途中与邻座聊天,聊得正投机时,互相交换了名片。我接过对方的名片一看,上面写着“XX餅幹公司德经理”,觉得好笑,不过我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便先问他名片在哪里印的,为什么用繁体汉字?他告诉我说是在广州印的,因为公司常在香港有业务往来,为适应香港的习惯所以印繁体字了。我笑着对他说,你的名片在香港更看不明白了,他吃惊地问为什么,我告诉他“饼干”的繁体应该是“餅幹”,你在印名片的时候一定写的是简体汉字“饼干”,却要求印名片的厂家改印成繁体,  相似文献   

18.
一双手柔软细腻,惟有右手中指的上端有个凸起,是“写字磨的”,坐在记者面前的就是“十年如一”、“驻颜有术”的畅销书作家海岩,他微笑着说自己从未做过特殊的保养,对自己惟一的养护是生了病就不写东西。“用汉字写作的人中间,我是最辛苦的一个!”10年发表800万字的作品,全靠手写,“白天上一天班儿,晚上lO点以后写,早上睡不着再写点儿。”他的抱怨有自怜,更有自得。旧作再版、新作热卖,称他是近lO年最成功的商业作者一点也不为过.但是他对此颇有微词,更不能接受把自己跟琼瑶阿姨划上等号,“我可不是男琼瑶,或者琼瑶大叔!”  相似文献   

19.
剧作大师曹禺,在“文革”时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身心遭受了严重摧残。“文革”结束后,虽然恢复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职务,但这对他是另外一种摧毁。他的女儿万方回忆说:“我爸爸八十岁的时候,常常念叨‘人生如梦,人生如梦’。我亲眼看到爸爸的晚年被一种痛苦持续不断地困扰,他想重新获得写《雷雨》时候的力量,但是他已经被异化了,他已经不是他,已经回不到原来那个曹禺了。他不知道怎么写好了,老觉得,这么写对吗?这么写行吗?他的脑子已经不自由了……一直到死,他都没有真正恢复到他写《雷雨》时候的那个自由自在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湖光潋滟的湖滨,屹立着整洁幽美的医院.在医院二楼的化验室外,坐着十来个验血的病人.三棱针扎在一个劳动者的手指上,他“哎哟”了一声;三棱针扎在老作家碧野的手指上,他“哎哟”了一声;三棱针扎在徐迟先生的手指上,他“哎哟”了一声……作家与老百姓的手指都是血肉做的,验血时,毫不例外的发出同样服痛的“哼唷”声.徐老先生热爱生活,用彩色的光描写生活,用浓郁的情感抒发生命的诗歌.多么硬朗的文章,多么坚强的人格!可是,那么高的楼呀,他竟然忘了宝贵的生命?他象一颗流星似地殒落下来……谁能禁得住这一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