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相如是西汉独一无二的大辞赋家,其作品词藻富丽,意境阔大,无人可及,后人称其为"赋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一时传为佳话,但也时为后人诟病。本文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研究对象,从更名事件到"窃妻受金",从宠倾一时到"称病闲居",从病免隐居到作《封禅书》,分析司马相如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司马相如是汉赋的奠基人.鲁迅先生曾对其高度评价:“武帝时代,赋莫如司马相如,文莫如司马迁”。相如之辞赋,“不师故辄,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鲁迅《汉文学史纲》第54页)。武帝读相如的《子虚赋》后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遗憾之至;后读《大人赋》后,“飘飘然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似文献   

3.
蜀人司马相如以其宏文大笔驰骋古今,为历代文人学者所推崇。东汉班固、南朝梁刘勰称其为“辞宗”,宋代王应麟、明代王世贞称其为“赋圣”,宋代邵博称其为“文章祖”。人们将其与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并称为“文章西汉两司马”。然世人但知司马相如为文坛辞宗、赋家之雄,而罕知司马相如与史学有着莫大关系。他具有深厚的史学素养,撰有史学著作,其中包括最早的一部巴蜀地方史志《蜀本纪》,堪称巴蜀地区早期的史学家。其史学著作,甚至对后代史家修史体例具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司马相如立传,使他在当时文坛独占鳌头的地位得到史册的确认。同一姓氏的自豪感、亲历目见的深刻印象以及对其文学才华的钦佩赞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司马迁为司马相如立传的动机和目的。  相似文献   

5.
明代以来辑录的司马相如文集有十余种之多.本文在描述其版本状态的基础上,指出它们或本于《汉书》,或源出《文选》,或广蓃佚文,或详加校注,有的还汇集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对于司马相如作品的保存、研究、传播与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文献中,《周地图记》最早提出古相如县因“相如坪相如故宅”而得名的命题,以后历代论述不绝如缕。清人王培苟进一步肯定相如籍贯“实今之蓬州人”。这个被人们一直忽视的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邓郁章等南充、蓬安学者加以揭橥。并组织和联系省内外学者。成立司马相如研究会,展开缜密的研究和精心的考证,结合蓬安有关相如的地名和实迹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7.
博雅扬雄     
《巴蜀史志》2005,(1):1-1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成都郫县人,中国汉代名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祖辈以农商为业,家道小康。其自幼口吃,不善言语,然而却喜欢读书,独立思考,“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成都是汉赋故乡,他与另一成都籍学家司马相如被后人誉为“汉赋双星”,成名之作《反离骚》,系仿屈原《离骚》之体,而反离骚之意写成,写就后“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通篇洋溢着青年扬雄的豪爽之气。  相似文献   

8.
《管子》货币起源思想的考古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一书,今人郭沫若认为“当得是齐国的国史”。但早在晋代,傅玄就怀疑其为管仲所撰,认为“半是后之好事者所加”。宋人叶适的“《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而莫知谁所为”,以及宋人黄震的“《管子》书不知谁所集,乃庞杂重复,似不出一人之手”的观点,为多数学者认同,认为该书为后人采拾管仲的言论、行事,托名管仲而由多人撰写,且非一时之作。春秋时,该书基本思想已孕育,主要篇章写于战国中期,而轻重篇等很可能是西汉人补写的。  相似文献   

9.
润笔今昔     
写文章换钱,古人称之“润笔”,今人叫稿费,据说始于西汉司马相如。南宋王野木《野客丛书》说:“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别在长宫门,闻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文君取酒”,相如因而为陈阿娇皇后写了篇《长门赋》,叙其哀怨,汉武帝读了很感动,将阿娇“复迎入宫如初”。清初考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及此事,认为最晚在东汉末年,就有作文付酬的惯例。  相似文献   

10.
四川十大文化名人中,诗人比例重。李白、杜甫、苏轼、郭沫若固然是著名的诗人。此外,司马相如以擅赋名世,但古人早就说过“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两都赋·序》)因此,司马相如也和诗沾边。至于杨升庵,博学多才,在明代诗人中占有突出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杨升庵评道:“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  相似文献   

11.
《史记》、《汉书》都记载了司马相如通灵关道一事.由于文宇过份简略,它的走向,起止经由,给人只是一点徜徉迷离的印象.东汉注《汉书》的各家,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解.三国曹魏博士张揖注《汉书·司马相如传》在“通灵关山道”下出注说:“凿开灵山道,置灵道县”.肯定相如通的灵关道在汉代越(?)郡的灵关道(县).元朝的胡三省给《通鉴》作《音注》时,注意到  相似文献   

12.
王道 《名人传记》2018,(3):18-24
她曾孤身探访“民国七君子”之一史良,并冒认其“表妹”,写出令人动容的报道.她曾奔波于抗战前线、后方,记录战况与民生。并“斗胆”逼问孔祥熙“养生”问题.影响一时。她曾在“重庆谈判”期间,采写了《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因披露了诸多亲历细节,因而与《挥手之间》一起被誉为姐妹篇。她就是——  相似文献   

13.
相如故里的问题,再次提出已近20年。其间,2003年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司马相如的学会。司马相如研究会,在蓬安成立,2004年全国第一次专门为研究司马相如而召开的学术讨论会“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研讨会”。在蓬安召开。其间。讨论的问题由“相如故里”逐步深入到全面研究“相如文化”.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由蓬安、南充、四川逐步扩展到全国以及世界的汉学界。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先生称“这是一篇大文章”。并“已经开始出现成为显学的趋势”。下面对此前的研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4.
地处川西南边陲的凉山地区,历史悠久,远在距今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秦统一巴蜀后,便在凉山一带推行郡县制度,司马相如指出过“邛、笮、冉(马龙)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由于秦朝短促,郡县制度没能巩固下来,“至汉兴而罢”。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以蜀人司马相如为中郎将“通灵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首开西南边疆。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越西郡,开通了祖国内地与西南边陲的重要交通孔道,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5.
兰陵恨     
“岭南涨海滨,古来多逐臣。” 钦、廉,前临浩瀚涨海,背枕十万大山,古人目为天涯海角,罪臣贬死此地者不知多少。即如叱咤一时的英雄人物,最后也土埋草没得无踪无影,徒令后人读史而掩卷唏嘘而已。 近读明代天一阁珍本《(嘉靖)钦州志》,中载:“隋大业四年,徙兵部尚书柳述于宁越郡。”再查《隋书·柳述传》,亦云:“复徙宁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在“煊(xuan)”字下误收“值赫”一条。以讹传讹.”年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语文预选试题中,竟将“炮赫一时”写作“值赫一时”.且在标准答案中明确“渲”字注音是“xuan”,这就大错特错了。究其“炬”与“值”的形、音、义,“炬赫”中的“炬”,不能写作“渲”,“恒赫”亦不通“值赫”。查《说文解字》:“炬”,从火.亘声,即“罐”字。徒到切,’‘举火口罐”。因“渲”是后起宇,《说文》未收。据《康熙字典人“谊”,许元切,音“营”,它的本体字是“援”。《说文》收有“援”字,从火,爱声。《易·说卦》…  相似文献   

17.
, 《文史天地》2012,(12):94-94
“洞房”在唐代以前并不是指新婚夫妇的卧房,它是指宫廷中豪华而又幽深的居室。《楚辞·招魂》:“嫡容修态,短洞房些。”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北周时庾信的《三和咏舞》中虽然让“洞房”与“花烛”携手了,“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但这里的“洞房”依然不是描写新婚之夜的。  相似文献   

18.
陈斐蓉 《收藏家》2008,(11):31-36
在中国书画发展史中,有许多名擅一时的地方书画家由于各种原因淹埋于历史长河中不被后人所知。这不仅是书画家本身的遗憾,也是历史发展的遗憾。陈允升就是被淹埋的千万书画家中的一位,他是当时“海上画派”的先驱者之一,可与胡公寿相提并论。但在绝大多数“海上画派”的书籍中没有他的名字,既便在《浙江绘画史》中也不见经传,  相似文献   

19.
西秦都城抱罕,在后世刊刻的历代《大藏经》中均作“抱罕”,汤用形先生点校本《高僧传》没有指出这个错误,至今学界也并无探讨.根据正史、方志和佛教文献,《高僧传》最初的写本到后世印本,“袍罕”被误写为“抱罕”,大概是因为《高僧传》所依据的史料、后人传抄和“艳”“抱”两字偏旁相近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20.
海阳县建于何时,至今尚未有定论。 历代《潮州府志》、《海阳县志》,对海阳县建置之始.多博取前志之说,因“多说并存”,留给后人考证。如清最后一部《潮州府志》乾隆周硕勋志,其《沿革表》则取“周初”、“汉初”、“晋咸和六年”三说并存。清最后一部《海阳县志》光绪卢蔚猷志,其开篇之《沿革》则采:“秦”、“西汉”、“晋初”三说,虽略为论证,却未下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