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天津长芦盐务局是旧中国盐业生产的主要企业,国民党政权财政税收的重要部门。解放前夕,本文作者任该局副局长,在中共地下党的具体指导下,他亲自策划领导了天津长芦盐警起义,为人民政权完整接收长芦盐区资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苏打工业是近代化学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近代日本亦极力谋求此项工业之发展,但由于原料盐极度匮乏而倍受制约,遂妄图通过对中国东北盐业资源以及苏打工业产品的掠夺,达到弥补自身发展劣势、充实本国苏打工业实力之目的。日俄战争后,日本强占“关东州”并以之为据点,开始对苏打工业所必需的原料盐进行掠夺,使“关东州”沦为日本苏打工业原料盐的重要供给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盐业资源的掠夺范围进一步扩大、程度愈深,同时对东北苏打工业产品进行二次掠夺,致使中国东北盐业资源和苏打工业产品大量流失,助长了日本苏打工业的发展,为日本持续扩大侵略战争提供了物资保障。  相似文献   

3.
晒盐法的发明是制盐技术史上的一大进步,它肇始于处于边缘地位的福建盐区.到明中后期,晒盐法因其经济、实用、高效的特点而被推广到诸多盐区.但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淮南盐区却抵制这一新技术,直到清初才开始零星地试用晒盐法.晒盐法于明代没能在淮南盐区推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煎盐法是和利于国家严密控制盐业生产的"团煎法"、"火伏法"、"簿历法"等措施相配套的,国家自然不愿意从根本上做出改变.处于核心地位的两淮盐区因受国家政策的钳制,故其在管理及经营模式上体现出被动性和教条性;二是晒盐法对明代盐业体制起着分化作用,加剧了余盐、私盐问题.  相似文献   

4.
日本"东亚盐业株式会社"掠建莺歌海盐田工程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是我国南方一个重要的产盐基地,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海南后,疯狂掠夺海南的盐产资源,日军不仅控制了海南原有的盐场,而且还专门成立了"东亚盐业株式会社",负责在崖县莺歌海开筑规模宏大的盐场,以作为其本国工业原料供应地.  相似文献   

5.
盐作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是人们每日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且是不可替代的。盐上关国计,下系民生。盐业生产在我国经济部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近代长芦盐场为背景,试述在此工作、生活的盐工所从事的与盐业有关的各类工种及生产流程,揭示出盐工真实的工作环境及与艰辛劳动付出不相匹配的悲惨生活。  相似文献   

6.
塞江,又名永守、南峰寺,是四川省三台县东北地区的一个小乡镇,现有人口6000余人,6个自然村,47社,是笔者的故乡。新中国成立前后,这里是川北著名产盐区之一,是二台田南盐场的所在地。产品井盐,畅销巴阆及陕西各地。60年代后,由于自贡盐业的发展,地下盐矿水南流,田南盐场随三台盐业的逐渐息业而关闭。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渤海湾西岸地区战国以后盐业遗址的分布与保存状况,2018年春季,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以黄骅市为中心的沿海区域开展了盐业考古专项调查。调查共发现和复查了战国至明清时期的55处遗址。经初步判断,大部分与盐业生产有关。本文按照时代先后顺序介绍了调查发现的典型遗址和遗物,并得出了一些认识:战国时,渤海湾西部沿岸应为齐国产盐区,主要生产区在武帝台贝壳堤附近和以西,调查区处于边缘位置;隋唐时期遗址点较少可能与海侵活动有关,但盐业遗址的功能、布局特征仍体现了较高的生产专业化水平;宋金元时期的遗址数量激增,说明本时期是渤海湾西岸盐业生产的繁荣期,与文献记载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8.
传统技术发展演变有复杂的社会经济与环境背景。通过讨论江苏淮南盐区制盐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关键影响因素,可以揭示中国传统盐作技术演化机制的复杂性。明末清初各海盐区基本废煎改晒,但江苏淮南盐区仍继续沿用传统煎法生产,成为中国海盐经济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作为中国传统盐业生产的“特区”,淮南盐区在明末清初至20世纪中后叶也经过数次废煎改晒尝试,但淮南岸段的砂质土壤与低于500毫米的净蒸发量限制了大规模改晒的可能,重煎轻晒的产销政策又使淮南煎法在清代更为巩固,进一步影响了该区域传统制盐技术革新。淮南盐区传统制盐技术演变可为前工业化技术的比较研究提供经验基础,有助于更深刻了解本土技术发展机制及其环境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9.
七七事变与华北煤铁工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对华北的经济掠夺主要指向煤铁盐棉等战争资源。尤其煤铁,在七七事变前后的日本对华北经济掠夺计划中始终占居前列。但日本对华北的经济掠夺,没有采取在伪满实行的那种由特殊会社垄断的政策,而是使日本特殊资本和财阀资本瓜分了华北战争资源。煤炭掠夺就分成六大集团,外加满铁控制的集团。日本不断加强掠夺,竭力增加对日供应。从1943年起因海运受阻,在人造石油、铝和生铁等方面推行“原料产品化”的掠夺方针。大肆修建小高炉和收掠“土铁”,但战时经济已走向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10.
关于日本在华北的劳务统制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当年曾是日本掠夺中国强制劳工的主要来源地,因此研究与揭露日本在华北的劳务掠夺统制内幕是彻底调查日本使用中国强制劳工暴行的重要环节。现据天津市档案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有关档案文献,以及当年日本在华北经济调查机关出版的有关调查报告等史料,对日本在华北劳务统制掠夺中的若干问题研究披露如下,供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参考。一、华北是日本掠夺中国强制劳工的主要源地这个问题,本人在《日本强掳华北劳工人数考》(载《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4期)和《日本在华北经济统制掠夺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版)中…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华北沦陷区的金融控制与掠夺曾业英日本在整个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沦陷区的金融掠夺从来就没有放松过。本文仅就日本对华北沦陷区的金融控制与掠夺作一简要剖析,借以说明日本对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及其失败的必然性。一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日本占领华北后,指使伪政...  相似文献   

12.
清朝发展出复杂的盐业管理制度体系,设置官员,特许专商,派出兵丁、巡役,对食盐的产、运、销进行全面规制,其目标为盐课收入,即所谓“规制生财”,这揭示了清代盐政的基本目标、特点和性质。清代盐政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五大原则:盐课收入最大化期望转化为课入最优化实践的试错原则,交易成本与课入量动态协调的平衡原则,计划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折中原则,作为盐区边界纠纷动力的行政收益考量原则,使盐区难以改划更无法取消的路径依赖原则。这五大原则型构了清代盐政运作的内在逻辑和机制。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华北的大片河山被日本法西斯侵占,日本侵略军依靠刺刀在华北建立殖民统治,疯狂掠夺华北地区的人力资源,给广大民众带来空前的浩劫和灾难。本文拟通过揭示与剖析日本侵略军对华北地区人力资源掠夺、摧残的罪恶行径,使人们进一步认清日本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野蛮性和残忍性。(一)日本侵略军在华北掠夺与摧残中华民族的人力资源,既包含贪婪的剥削欲望,也包含阴险的政治野心。首先,在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战争的总体设想中,占有和掠夺中国东北、华北及其他地区的丰富矿产资源、广阔市场和雄厚的劳动力资源,藉之建…  相似文献   

14.
日本侵华时期,对中国的丰富资源和民族工业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和摧残。华北工矿资源,是日本掠夺的重点。本文拟对日本掠夺华北工矿资源的情况作一概述和分析。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北工矿业的经济渗透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此,日本的垄断资本完全控制了东北的工矿业和运输业。但其贪欲没有止境,在攫取东北以后,它又把手伸进华北,掠取这里的资源,占领这里的市场。  相似文献   

15.
何世庸  何达 《百年潮》2004,(6):63-65
1940年抗战在相持中日显艰苦.由于沿海盐区相继沦陷,芦(长芦)盐、淮(两淮)盐运道断绝,特别是晋南解池盐场被日军攻占后,陕中、豫西、川北的食盐供应大为紧张.战争是全方位的,日寇有目的地控制盐产区,是因为盐是人人必需又没有代用品的"政治商品".时任国民政府盐务总局总办的缪秋杰是一位严谨干练的业务官员.缪有鲜明的爱国思想,他深知一旦闹起盐荒对军事和民情将产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在新制度推行中,人们往往难以摆脱以往制度运行中所形成的认知和经验的影响,从而倾向于利用原有的行为逻辑和观念习性来应对新情形。民国初年被视为中国盐务近代化的长芦盐业自由贸易改革,其运作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近代新旧制度、东西方思想之间的博弈与互动。来自英国的丁恩试图将西方"自由竞争"的经济理念带入中国盐业以增加中央政府盐税收入,但在长期专商垄断、官商勾结的中国盐政体制下,这一改革主张并未能轻易达成。事实上,以张弧为首的中国官员与商人,利用前清盐业旧制的逻辑来包装新政策,借自由贸易之名,行包商垄断之实。他们先是通过颁发贩盐特许证的形式,使"自由贸易"在表面上得以开展,又以租办方式私下从旧商手中垄断特许证,并通过组织长利公司进行经营,成为新包商,"包揽转运之利"。  相似文献   

17.
周晓萌 《黑龙江史志》2013,(20):37-38,44
东北柞蚕业,是世界闻名特种的蚕业,作为东北民族工业中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日伪统治时期重要的经济掠夺对象。柞蚕业在日本对东北经济侵略问题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但是以往史学界对其关注不够,本文拟对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对东北柞蚕业的掠夺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日本发展东北柞蚕业是建立在剥削中国农民,垄断柞蚕业生产、销售,打压中国柞蚕业民族企业基础上的。日本发展的柞蚕业的实质,即是一项具有军事侵略性质的经济掠夺政策。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对于国家和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日本在二战中对中国的掠夺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巨大损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可谓严重。本文试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对我国东北森林矿产资源、煤炭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三方面的掠夺入手,指出日本侵略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牛华溪是因盐业开发而兴起的共管市镇。民国时期牛华溪爆发了长达17年的区划纠纷案,最终引发了自身及犍乐盐区的区划变动。通过把区划变动的全过程还原于历史脉络,发现区划变动并不只是简单的政策导向或利益之争,而有其复杂的内生过程。牛华溪从"共管"走向"统合"的根本动力,是基于市镇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内生性整合力。这种整合力把分属两县的市镇结成了一个牢固的地域共同体,从而不断推动"统合"的进程。清末地方自治的推行,为牛华溪重构自身所属区划提供了首次契机。民国初年的销岸之争,是地方精英正式提出并归诉求的直接原因。由于"盐区设治"更加符合各方利益,牛华溪并归问题最终被纳入到五通桥方案中而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李占才 《民国档案》2005,29(3):95-101
摧毁中国抗战的经济基础.对中国进行最大限度的经济掠夺,是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之一。日军对中国比较富庶的华中地区的进攻、占领与掠夺、统制,即为日本实践这一侵华意图的突出体现。战争初期,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中地区遭到日军的洗劫,日军掠夺物资,掠夺税款,发行军票,占领华商工厂企业(对其实行“军管理”)。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军“以战养战”、“现地自给”,对华中沦陷区进行“清乡”,加紧对敌后封锁;禁止物资移动,加紧矿产和物资的“开发”与掠夺;组建华中振兴公司,对产业严加“统制”;为笼络华方人士,“诱致资本”,提出“发还”军管理工厂,但实际进展却非常缓慢。随着战争的进程对日本越来越不利,1943年开始日本实行所谓的“对华新政策”,在物资掠夺方面,变直接掠夺为由“商统会”等伪组织出面的间接掠夺;在产业方面,日本宣布不再“独占”,对“国策公司”进行“调整”,同时“发还”军管理工厂有所进展;在金融方面,“统一货币”,不仅用伪中储券完全取代法币.而且用其回收军票,但伪中储券从此完全军费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