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志馆建设已逐渐纳入各地史志工作的发展规划,在解决“有”的问题后,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方志馆的已有功能,积极开发方志馆的服务新领域,充分发掘其延伸功能,使其在地方大文化建设战略中发挥更为有效、更为突出、更为独特的作用。“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对台湾文献的采集整理及编辑,并进行广泛的开发利用,服务社会。目前已建成的方志馆基本局限在图书馆、资料室甚至是办公室的表层化阶段,不具备融入大文化建设中的条件,应从三方面努力:一是对方志馆各种资源的性质、容量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内容的全面、系统、权威;二是方志馆应调结构、转方式;三是打破地域界线。  相似文献   

2.
<正>方志馆和高校图书馆等一样,都是社会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和专业科研人员,而方志馆则面向社会各阶层,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志馆的属性更具有明显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征。方志馆通过存储和应用浩瀚的方志资料,发挥独具特色的文化存储、资政教育和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文化服务功能。一、方志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征方志馆是收集、保存珍贵的地方文化财富——地方志等地方文献的基地,也是展示地情的地情馆,同时又是地情资料研究、开发、利用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方志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建立方志馆是明智和有效之举。县(区)级方志馆建设应立足于四个方面的功能定位,即应建成地方特色彰显的地情馆、各类地情文献集于一身的资料馆、普及方志文化的展示馆和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馆。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许多方志部门都在积极筹建方志馆。方志馆是读志用志和开展方志文化研究的基础性设施,它建造的如何,直接影响到馆藏地方文献的安全和各项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要建造一个功能齐全、符合地方文献保管要求的方志馆,应解决好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有明确的建筑指导思想方志馆是保存一个地区地方文献的殿堂,是文化积淀代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库。因此,方志馆的建筑与其他办公用房建筑相比,有其特殊性,应把实用、经济、美观作为其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据2009年1月4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方志馆正式挂牌。国图方志馆位于文津街7号,与原有的国图古籍馆同址。在方志馆临琼楼一层,还将新开设地方文献第一阅览室和地方文献第二阅览室,专门为读者提供地方文献资料服务。  相似文献   

6.
建设方志馆成为各地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认识局限,新建方志馆往往存在定位不准、组织不良、效益不足等问题。近年来政府及方志界对方志馆的认识取得一定突破。结合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与现实,认为要充分发挥方志馆的"综合"优势,将其定位为地方文化的"中心"机关与"综合"设施,加强社会互动,把方志馆建成地情馆、教育馆、资政馆、服务馆。  相似文献   

7.
广西市县级方志馆建设发展相对滞后,从建设方志馆的作用、功能方面提出应重视方志馆建设,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2011年8月28日至9月4日,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小彬率省志编委、成都、德阳、绵阳、遂宁、甘孜、凉山、省交通厅等地方志系统相关人员一行10人,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应台湾中华两岸人民交流促进会的邀请,先后前往台北市文献委员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等台湾文献收藏整理机构,考察中国方志及地方文献的收藏、整理和利用情况,与当地修志人员和专家学者就编修地方志以及地方文献的收藏、整理、利用等进行了座谈交流。  相似文献   

9.
地方文献分类是方志馆的一项基础业务,做好地方文献分类工作,对有效揭示方志馆特色馆藏,提高用户对方志馆地方文献的检索和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类分地方文献具有优势,同时也有一定局限性。只要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克服局限,突出地方文献的地域性,就可以作为方志馆地方文献分类的工具。还要完善地方文献的管理系统,让传统分类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要在地方文献分类时,充分考虑用户的地域性、内容方面的需求,做到科学、合理。这必将大大提高地方文献利用率,提升方志馆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可以充分发挥地方文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建设方志馆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之一,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为更大程度发挥地方志的社会作用,需对其基础设施——方志馆进行精准定位。方志馆可以定位为综合性展示地情国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且具备收藏、展示、爱国教育、交流研究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五大突出功能。  相似文献   

11.
<正>方志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进步,一些省、市、县相继建成一批馆藏丰富、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方志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标志性设施。从各地方志馆建设的实践看,传统方志馆的建设理念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对方志馆的性质、功能、作用进行重新认识和科学定位,这事关方志馆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地方志事业建设的宏观布局。本文结合各地方志馆建设的实践,试就新形势下方志馆的建设作初步的探讨。一、当前方志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方志馆是指省、市、县三级地方史志机构所属的地方文献收藏机构。作为志书年鉴编辑和方志馆的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从加强方志馆的硬件建设、方志馆的各项制度建设、方志馆的管理人员配备、方志馆图书资料的征集、馆藏图书资料的管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使用效率几个方面来谈如何加强方志馆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地方文献中心建设是山东史志系统"三个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各级方志馆为依托,以收藏地方志书为主要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将一个区域内其他各类地方文献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汇总起来,经过加工、整理和利用来服务于社会。实践证明,建设好各级方志馆,使之集研究、收藏、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就能成为地方志事业实现长远发展的一块稳固的基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方志》2014,(11):7-7
2014年9月22~28日,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强率团赴台湾考察交流,取得良好效果。考察团就地方志书编纂和地方文献征集与服务等内容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台湾文献馆和台湾史研究所等5家单位进行座谈交流,考察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图书文献馆、台北市文献委员会馆藏与展厅、  相似文献   

15.
地方文献是方志馆业务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志书编纂和地情研究与服务都离不开地方文献。征集地方文献是方志馆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要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须结合方志馆的发展需要,把握地方文献的特征,突出文献征集的重点,创新文献征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省第二轮修志工作的深入开展,包括新编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情读物和旧志点校等一大批地方文化产品不断出现,充分表明我省地方文化建设的成果越来越丰硕。相对于文化产品而言,作为收藏、展示、服务、交流的方志馆建设,在我省却是滞后的。目前全省仅有长乐、连城两个市县建有方志馆(据了解,连城方志馆已被他用),连江县通过方志馆建设的立项。这与推动我省方志事业长远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也与毗邻的广东、浙江等省有较大差距。省方志委主任冯志农在南平、三明、福州等地调研时强调,要以方志馆建设为抓手,  相似文献   

17.
最近,广东省省政府批准广东省方志馆正式立项。根据省政府的批复,广东省方志馆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拟选址在广州市天河北路的文化区内,将建成集地方志书编纂、地方文献收藏、省情展示与教育、省情检索与服务、省情研究与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标志性公众性文化设施。建成后的方志馆设有广东人文历史展示厅、广东名人展示厅、省情信息检索厅、广东方志和地方文献收藏室、广东牒谱室、阅览与咨询厅、学术交流中心等。广东省方志馆是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文化大省九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由省财政拨款投资建设。预计广东省方志馆在2007年…  相似文献   

18.
<正>方志馆作为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彰显地方志价值、提升方志文化自信、扩大地方志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平台。方志馆不仅仅是存放传统纸质志书的“志书馆”,也是用各种现代化“志”的手段,对一方区域地情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动态记录和综合传播展示的场所。[1]当下对方志馆的时代定位是地情资料收藏保护中心、地情展览展示中心、地情研究中心、地方文化交流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  相似文献   

19.
<正>自2010年开馆以来,江苏省方志馆秉承面向社会、服务当代、传承文明、繁荣文化的理念,积极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推进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和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十年,全国各级方志馆建设乘势而起,呈现出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实力日益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以来,方志资料的保存逐渐成为方志事业的一项重要工程。为了收藏和开发利用方志文献,全国地方志系统开始动议建设方志馆,方志馆建设逐渐被方志界所重视。新方志编修40多年来,方志馆建设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在三个历史过程中方志馆功能和作用不断变化和充实。一、方志馆初期功用为资料室20世纪80年代,全国开始大规模地开展首轮新方志编修,为了完成修志任务,搞好地方志工作和方志理论研究,各地区方志办都设立了方志专业图书资料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