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章乃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抗战初期到达抗日前线的安徽,先任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秘书,受动委会主任李宗仁委托主持会务,在动委会中大量安排爱国民主人士和中共党员,坚持团结抗战,发表著名文章《反不平凡论》,驳斥国民党顽固派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论调;后在安徽省财政厅长任上,动员一切财力,支持抗战,并调配一批中共党员和进步知识青年到财政系统工作,同时力争李宗仁同意,按月补助新四军3万元军费,“这在当时,章乃器是帮了我党、我军的大忙,是党难得的朋友。”(张劲夫语)  相似文献   

2.
<正>从1941年入伍至2003年退休,我从政六十二年,期间,在地方工作四十年,在中央机关工作二十二年。在我长期从政同各种人物打交道或相处中,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起码应具备以下政治品德:  相似文献   

3.
面对曹、孙、刘三家争夺天下的政治局面 ,诸葛亮为何最终选择了刘备 ,这需要对他的从政心理作深层次的剖析。诸葛亮投奔刘备是根据自身条件作出的最明智的抉择。他看中的是刘备在军事和人力资源上的弱势 ,而不是为了拥刘反曹、中兴汉室。由于关羽成了诸葛亮丞相之路上的最大障碍 ,故其不惜假吴军之手翦除之。诸葛亮又运用权术分割了法正的部分权力。经过十余年的苦心经营 ,诸葛亮终于登上了丞相的宝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成年人监护制度改革。面对这样的国际背景,作为法制国家的中国,有必要检讨自身在成年人监护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积极寻求完善之路。  相似文献   

5.
董霖,字为公,江苏海门县津桥镇人。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生。兼营商业的父母为其取名“惠林”,意思是希望他在将来能够嘉惠士林。董霖七岁时父去世,此后全依靠董氏母亲将其抚养成人。1925年夏曾短期进入东南大学修习。1926年正式进入复旦大学,获学士学位。复旦大学当时名师汇聚。包括于右任、王宠惠、邵力子、余井塘等一批学界政坛闻人此时都在复旦,  相似文献   

6.
朱凤瀚 《文物》2012,(6):74-80
北大所藏暂名之曰《从政之经》的这部分秦简,内容与体例颇近于云梦睡虎地《为吏之道》,但并未发现篇题。斟酌其内容,并根据简文在陈述为官之各项宜忌的一节以"从正(政)之經"为首句,暂且以之为这部分简之篇名。正像以往研究者们所指出的,《为吏之道》这类简文是内容接近的几节文章之杂抄汇集,并非内容严谨、单一的一篇文章,由于编连、抄写在一卷中,故只是从简文中选取可表示其多数文章主旨的句子作为题目。  相似文献   

7.
释迦牟尼舍弃王位,专心修道传法,为后世佛教僧人作出楷模.后世僧人效之,既出离世俗,则"不干世事,不作有为"(<洛阳伽蓝记>卷2).<遗教经>云:"持净戒者……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梵网经>甚至说"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至于从军征战,尤为僧戒严禁,<梵网经>说"佛子不得军中往来."  相似文献   

8.
潘成忠 《丝绸之路》2009,(14):106-107
物质文明不能脱离精神文明而独立存在,人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是历史与文明的聚焦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竞争理念可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新的含义,为精神生产力向物质生产力转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汉儒理念与价值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理论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启云 《史学集刊》2005,54(4):82-89
臧知非《两汉之际儒生价值取向探微》(《史学集刊》2003年2期)的立论,和我近年考析汉儒的文字针锋相对,感觉有必要对考论汉儒所牵涉的一些史学理论和方法提出来讨论。本文“(一)理论篇”讨论法国“年鉴学派·心态史回转到人类文化历史学”的新趋向;这是转向到美国人类学大师罗拔·列德夫(Robert Redfield,1897—1958)所重视的文化“大传统”——对整体文化发展变化的多元和全面意义的理解,综合为文明史的研究——“人文·精神文明”。以中国传统观念来说,聚焦于文化“大传统”,是以“君子”的“价值”理念,来理解和批判两汉儒生;聚焦于文化“小传统”,是以“小人”的“行径”来体认两汉儒生。顾炎武以“大义”、“节义”等理想理念来评论《两汉风俗》;吕思勉、蒙文通(以及臧文未指名的钱穆师和我)则以汉儒“要改正当世社会组织”(传统谓之“济世淑世”)的“志士仁人之公意”、“洪流”来解释新莽政权之兴起;这都是从儒学的“人文精神”“淑世理想”和“学术理念”(文明“大传统”的价值理念)着眼;因而成为聚焦于文化“小传统”价值取向的臧文批评的标的。本文续“考论篇”将进一步讨论在历史考证和分析上研究汉儒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岳帅 《神州》2012,(8):40-41
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作为教育资源之一,教育理念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最终将形成一种崭新的适合时代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家—法国,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异彩纷呈的文化,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是其保持世界旅游大国地位的关键,本文从人本理念,绿色旅游理念,文化理念对法国旅游理念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方继孝 《纵横》2008,(1):40-43
学贯中西、成就卓著的叶公超,擅长书法、绘画,又是著名的新月派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他先后在清华、北大及西南联大任教,钱锺书、季羡林等人都曾受过他的指点。一场毛公鼎风波,迫使他弃学从政,步入外交界,被友人叹为"时代的错误"。历经多姿多彩的学者生涯、春风得意的官场生活和被逐出政坛的平淡岁月,晚年叶公超喟叹自己是"悲剧的主角"。  相似文献   

13.
秦延涛 《神州》2012,(24):247-247
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无论是其广度还是其深度,都是空前的。课程改革势不可挡,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教师还是教研员,无论你愿意接受还是不愿意接受,愿意面对还是不愿意面对,你都必须积极地投入课改中去。  相似文献   

14.
聂阳  刘博洋 《神州》2011,(7):89-90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实现课程多样价值,探索展现课程价值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动员全社会力量解决大学生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 以及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和谐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任骏 《史学月刊》2006,4(4):61-66
胡适与蒋廷黻都是20世纪较有影响力的中国留美学者,都曾经十分关心现实的政治,也曾不同程度地参与政治活动,虽然同样受过西方教育,他们的政治主张却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7.
都察院是明代设立的重要监察机构,为风宪耳目之官,总负正风肃纪之责。明代对其所属监察御史的选用,要求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官吏。除了普遍性的清正廉洁这一操守要求外,还十分看重其"介直""骨鲠"的个性。在任职资格上,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打破了新仕进士不得除授御史之职的规定。明中叶后,监察御史选用"多不得人",管理御史的"宪规""条约"成为空文,御史不断参与到朝廷的政争之中,使明代官僚体系的有效监督、净化能力不断削弱,这是明代政治日趋腐朽,不断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张轲风 《史学月刊》2023,(2):102-114
历史人物书写往往是复杂的社会关系、政治环境以及多样心态主导下形成的主观表达。传统时代,人物事迹被置于道德框架之下书写,人物评价及其形象被特定时代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心态所塑造。明清史传对永乐初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的书写,则是其中的典型个案。明人杨士奇所撰的《解缙墓碣铭》和《李至刚墓表》是后世史传中李至刚书写的祖本,李至刚“蒙垢简牍”的故事不断被复制、传播和再创造,最终影响到清代官修《明史》的道德性书写。这一案例呈现了个体书写如何影响集体书写的过程。究其原因,这可能是明代中前期杨士奇长期秉政,并以其政治声望、文化影响进而掌握社会舆论和话语权的反映,也是明代史家反思和批判永乐朝史事、明代中后期现实的心态折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学术界对楚简中从"西(卤)"之字的考释为例论述了笔者对楚简文字释读的思考,并对文中引述部分从"西(卤)"的楚简文字释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1926年开始的那场北伐战争,对中国政治走向影响至深。北伐军在进入两湖地区,力克重要关隘汀泗、贺胜二桥后,兵锋直指华中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武汉。在北伐军经过连番苦战,攻下武汉三镇中的汉口、汉阳后,却在武昌遭到了守军的拼死抵抗,北伐军也付出了重大伤亡,而武昌城攻下后,北伐军对于武昌守将刘玉春等人的审判则直接催生了中国司法史上的一个特殊罪名——“反革命”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