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愁淡水河     
去台湾前,一个喜爱美食的朋友正看热播的台湾电视剧《命里注定我爱你》,她被剧中女主角的故乡姜母岛上的姜母茶和姜母包所吸引,一定要我带她看一看姜母岛。到台湾后,我看到很多小吃街上都有卖姜母鸭的招牌,就问一个当地人,姜  相似文献   

2.
毛蕊 《旅游纵览》2011,(12):14-15
<正>去台湾时还没有开放自由行,邀请单位给我报了豪华团,住宿是五花以上级别的酒店。考虑我睡眠不好,又每晚多付300台币安排我一个人住。钱花到位了,注定台湾之旅很享受。看的景、吃的饭等等这里不提,主要说说泡温泉的印象。在台湾的7个晚上,幸运地入住了3家温泉酒店,每一晚都别出新意,尽显特色,使我比较全面地了解到台湾的温泉文化。按导游的说法就是,当局指示,尽可能让大陆贵宾朋友、亲戚,体会台湾同胞的生活水准和热情好客。导游说,你们到台湾一定要做的两件事,一个是尝台湾的美食,一个就是去泡温泉——台湾人也叫"泡汤"。在台湾,泡汤是一种生活方式,也  相似文献   

3.
2004年仲春我在台湾访问了一个月。这段日子正值民进党开始其第二次执政,人们的选战激情渐趋平静,两岸关系处于新的敏感期。台湾知识分子在思考什么问题?台湾学者与普通民众如何看待两岸关系?台湾民主转型有什么经验教训?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尽管海峡两岸都进入了信息社会,但人们关于对岸的理解,仍经由既存观念的不自觉过滤。在台湾的日子里,我有意接触各种类型的人,尽可能聆听他们的想法。即使晚上12点返回寓所,我也会把当天的感受记录下来,有时要写到凌晨2点,因为第二天还有新的思想交流在等着我。日记记下的是我对一个真实的台湾的观感,包括自己在台湾的讲演与交流中表达的思想以及台湾朋友的反应。可以说,本文并不是一般的台湾观光日记,而是一份访学者的思想实录。两岸知识分子思想的自由交流与碰撞,在四年后的今天,或许仍然会引发读者的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我一分钱都不要,但我要赔礼道歉。我台湾不去,美国不去。这房子是我儿子的,不是我的,我革命一辈子,什么都没有了。”刘光嘉的声音刺耳,倒也证实了:有钱没钱,有功没功,强拆面前都无尊严  相似文献   

5.
<正>到台湾走一走,是我的梦。多少年过去了,没能圆这个梦,湖北省政协组织文史参访团,到台湾去和文史界的同仁进行交流,终于让我的梦想成真。壬辰年深秋时节,我们踏上台湾的那一刻,没有感觉到一丝凉意,也全没有夏天的那种燥热,心里全是暖融融的。到台湾的第二天,就是和台湾的文史同行们交流。湖北省政协文史委与台湾《湖北文献》社交往密切,湖北省政协的参访团到台湾,都要到《湖北文献社》和  相似文献   

6.
费翔  阎崑 《纵横》2014,(7):53-55
接到姥姥的来信,我下决心要回大陆去 1986年,我在台湾已经是著名歌手了,事业上一切都蛮顺利,运气也挺好,出了八张专辑。就在这年,我们家很意外地接到姥姥寄来的一封家书。信从北京发出,一手接一手地转递,又到美国绕了一圈才辗转到了台湾。  相似文献   

7.
郑州这几天变天了,要下雨的样子。这让我又想起了"外公",去年他去世的时候是一个暴雨天。说是"外公",其实是我亲外公的弟弟,我们也叫他"外公"。他是从台湾回来的老兵,回来后在老家生活了19年,他回来时我小学一年级,他去世时我已经大学毕业4年。这19年里,他对在台湾的生活一直讳莫如深,从不提那边的生活与工作,我们只知道,他在台湾还是当兵,后来一直住在花莲县。花莲,很好听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听到这个地名我都有种异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承蒙大家的厚爱,让我点点滴滴累积了许多字。几年前,徒众如常法师鼓励我,说要把这几百幅作品选一些,印在花瓶、陶瓷、台灯上,我都不肯,因为我认为我的字没有那样的价值。后来,却连连有人看到在莺歌(编注:台湾陶艺之都)一些商家的瓷器作品上,乃至在书店里的青年手册上,都印  相似文献   

9.
1993年7月2日摄于张府,左:《黔人杂志》总编李永久先生;中:张志韩老人;右:作者前年,我曾去了一趟台湾。由于得到《黔人》杂志社李永久总编辑的热情热接待,并作为向导陪同我游览和访问,一切都安排得停停当当,十分周到,使我非常愉快。其间,我们曾一道去拜访了好几位定居台湾的九十高寿的贵州“大老”,尤其是一道去台北县永和市嘉新皇哪拜望张志韩老人,给我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在台湾,对公教人员购买住房有一套优待的办法,不少人都有自己的住房。张老家住四楼。敲门入室,除张老伉俪外,其爱女张莲近日亦由家乡贵阳来探望双亲…  相似文献   

10.
台湾探亲     
难去的台湾去台湾探亲,可以说难上加难,为办理入台的手续,前后耗费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虽为中国的领土,比去欧洲、美国的申请时间还长,手续还复杂。台湾当局为了限制大陆同胞去台湾,蓄意设置了种种审核手续,还要大陆司法部门的公证处出具公证。为协助台湾的庶母为我办理入境手续,我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大妹妹,专程到了台湾,好不容易才办好入境。从北京去台湾要绕道香港,我事先与在香港教书的小妹妹打了电话,请她趁星期休息陪同我一同去台湾。从香港到台湾,只要一个多小时,正当我思绪翻腾之际,空中小姐告诉旅客,飞机在下降。我从…  相似文献   

11.
生命在路上     
高进宁 《旅游》2003,(9):21-23
我已经快一年没出去了,即命名是郊区也没有,半是因为我在上课,半是因为我要省钱。而省钱的目的仅仅是我年底要出一趟远门。有多远我也没感觉,重要的是感觉到未来就在前边等着我,而未来是什么?台湾电影《天马茶房》里的话;未来就是一直来,一直来。我为一直要来的事物而翘首,兴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贵所与台湾学者进行了不少交流,最近贵所又有两位学者先后访问台湾,请您先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早在1988年1月,台湾民间学术团体“台湾史研究会”就邀请我去台湾参加学术会议,结果只能“文到人不到”。同年8月2日,“台湾史研究会”组团来我所参加研讨会,这是两岸学者最早在大陆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此后,每年大约都有60—70批台湾学者来访。通过学术交流,本所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四个研究室都交了许多台湾学术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旅行     
<正>前些天与大陆摄影团的同行一同去了台湾,拍到了满意的片子,零距离体验了台湾的民俗。短短的台湾10日行,让我的气色得到同事家人朋友的屡屡夸赞,自己也觉得神清气爽。好的气色,好的心境,除此之外,旅行还带给了我们什么?这个问题并非人人都能干脆明确地作答。事实上,即便是把旅行当做生活的职业旅者,也未必能回答出来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刊本期续发“二二八”专题史料三组,本馆阅卷室参加了资料提供工作。台湾真相张琴(一九四七年三月廿五日) 一个自由首先我要说明的,我是不折不扣的中华民国台湾省人氏,但是现在台湾的同胞,甚至我的故乡(台中)的亲友,都说我不像台湾人了。为的是:一呢,我不会说日语,二呢,台湾话我也不能说得流利了,三呢,我的衣著以及生活习惯完全祖国化,这是因我在国内太久了。十  相似文献   

15.
柳絮 《风景名胜》2012,(5):68-73,14
台湾,这片将近3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下子推近到我的眼前。即使素未谋面,这个小岛的一切都像老朋友般熟悉。当班机越过台湾海峡俯瞰高雄时,我不由得变得十分激动。台湾,这片将近3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下子推近到我的眼前。这时,你会发现,即使素未谋面,这个小岛的一切都像你的老朋友般熟悉……  相似文献   

16.
台湾歌手蔡琴每两年到美国举行一次防癌慈善义演,今年五月的演出当天,不少华人开的餐厅提前开门做生意,让歌迷们吃饱喝足后早早赶去演出现场。刚一坐下,发现周围都讲中国话。再仔细听,发现其中有来自台湾女生的轻柔细语……在台湾三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让我常常在不同的时空怀念台湾,那里有我的亲朋好友,有我喜欢的阳明山,和我最爱  相似文献   

17.
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我奉派以新闻联络官的名义,负责新闻办公室的工作,主要任务是:(1)协助发言人组织新闻发布会;(2)接待来访记者。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台湾国民党中央社驻巴黎记者王家松要求参加,被我拒绝了。事后我报告总理,并建议同“新闻之家”交涉,追回王家松的记者证。周总理问我,为什么?我说,中央社是台湾的官方机构,要警惕他在这里制造“两个中国”的假象。总理空了蹩眉头说,不能抽象地讲警惕,警惕要有事实根据,没有事实根据的警惕是主观主义,就会变成自己制造紧张,…  相似文献   

18.
访台随笔     
由于从事地方病的研究,我很早就听说台湾有一种由坤中毒引起的乌脚病。限于当时海峡两岸封闭的状况,没能进行实地考查研究。1989年,我在英国做访问研究时,看到英国同行提供的台湾岛脚病资料本,顿生感慨。作为中国人,只能从欧洲学者那里看到台湾的资料,这实在是天大的憾事,由此产生了要去台湾考察的愿望。1994年7月,应台湾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客座教授、美籍华人地球化学家周城林先生的邀请,我参加了在台湾召开的《海峡两岸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研讨会》。与会的大陆代表团由我国著名地球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徐光炽任团长,中国矿…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的问题上,我从来都有一个观点:必须先找大师,再建大庙对于一个大学来说,第一要有明确的宗旨,再就是要有良好的制度——严格、公平、透明。确立制度要非常小心,要和教授们仔细商量2001年,60岁的朱经武被香港科技大学聘为校长。这位生在湖南,长在台湾,工作在美国的华人物理学家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里程。  相似文献   

20.
我不知道父亲为何事犯愁。但我记得那时候,他在贵医的两个好朋友周会举和欧阳辉,有事无事经常来我家劝说父亲想开点,说现在证明人都去了美国和台湾,只有等台湾解放后,证明人能回来,父亲的问题总会搞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