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陕西省博物馆对全省的碑石作了几次普查,有的已以《一批反映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碑石》为题,在《文物》1972年第7期作了介绍。这里再介绍两通有关明末农民战争的碑石:《新建安善团记》碑和《总督孟少保碑》。这两通碑的内容都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歌功颂德的,但客观上反映了明末农民战争历史的一些侧面。  相似文献   

2.
陈志谦 《文博》2002,(2):70-74
阿史那忠是陪葬昭陵的少数民族将领之一,墓在礼泉县烟霞乡西周村西约三百米的地方,西北距昭陵——九峻山主峰约七华里,墓地至今尚存封土。墓前原有碑石两通:一为原立神道碑,碑文见《金石萃编》、《昭陵碑考》、《昭陵碑录》等;一为清毕沅所立记墓碑。两通碑石今存“昭陵碑林”。  相似文献   

3.
法门寺地宫唐代随真身衣物帐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4月清理法门寺地宫隧道时,在通往前室之处,发现唐代咸通十五年(874年)的两通碑石。其一为《大唐咸通启迎岐阳真身志文》;其二为监送真身使刻制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以下简称《衣物帐》)(见图)。两碑字迹朝外,紧贴前室石门竖立。《真身志文》碑靠门扉,《衣物帐》贴在其后。《衣物帐》碑记载了懿、僖二宗,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诸头等皇室戚贵,内臣僧官等供奉给真身的金银宝器、衫袍及下盖裙衣。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唐代衣物帐碑。碑文物主清楚,名称胪列明晰,有标重类注,在研究唐代政治、经济、衣物宝器名称及制作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朝的禁碑与立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元3世纪初,曹操禁止厚葬。属厚葬之制的墓前立碑,也在禁断之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禁碑”。碑禁导致了墓志的盛行,但是,公元3—6世纪每当皇权不振之际,士家大族往往擅自立碑,所以西晋、东晋、南齐、梁朝的君主又多次申饬碑禁。禁碑与立碑从一个侧面显示了那个时代皇权与士族、政令与习俗之间的矛盾。梁朝时,武帝好古尚文,朝廷大立碑石,吏民有所奏请,亦许私家立碑。梁朝的私家立碑在朝廷的管制之下盛行起来,化解了禁碑与立碑的冲突。隋朝明确规定依官品、名望听立碑碣,禁碑时代于是结束。  相似文献   

5.
近日,笔者调查发现,在山西省汾阳市刘村关帝庙墙壁上,镶嵌有一约60厘米×70厘米的《严禁开支火食》碑,碑文清晰可辨,是1932年9月刻立,距今77年。据查以禁止公款吃喝为内容而立碑石的,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6.
《熹平石经》的尺寸及刻字行数补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熹平石经》自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刻立后,经南北朝因战乱迁移,至隋末"用为柱础",到唐贞观初,原碑已"十不存一"。唐以后虽陆续有此碑残石出土,但均极为零碎,大块的很少。由于实物资料的缺乏,关于《熹平石经》原石的尺寸和每碑的刻字行数难以稽考,成为疑案。碑石这些主要数据的缺乏,使今天的石经复原工作发生了困难。从文献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来看,最早记录《熹平石经》碑石尺寸的是东晋时的杨佺期。他的《洛阳记》载《朱超石与兄书》云:"碑高一丈许,广四尺。"但所记是否可靠,颇有人怀疑。最近日本学者塚田康信  相似文献   

7.
边陲奇象     
南朝行晋禁碑之制,于是,碑刻寂响,可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边陲——云南省曲靖县,却出土了极奇朴的二石:《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如同早于此的云南昭通《孟孝琚碑》一样,墓主都是少数民族,而碑文所述,也都是中土汉文化播传边疆的事。因此,这些碑石的文献价值极大。而仅就书法艺术讲,“二爨”可谓奇朴无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山东省的文物工作者在山东兖州发现了一通《创建信女桥》碑。发现的地点在兖州县城西偏北三十华里颜村店公社屯头村的一座石桥旁。当地群众历来叫这座石桥为"永昌桥",但这个桥名的由来,却不大清楚。这通碑石发现后,才知道此桥是在永昌元年(164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相似文献   

9.
1983年9月,云南大理城内一处旧房基下发现一通碑石。碑通高3、宽1.2、厚0.2米。半圆形碑额,高、宽1.2米,正中刻楷书"加封圣诏"四字,周刻双龙捧日浮雕。碑身高1.8、宽1米,四周刻缠枝莲纹,中间刻碑文。文分上、下两段。上段刻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加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圣旨,下段刻至大二年(1309年)尚书省据旨行文各地建立加封孔子"圣诏"碑石的文告及刻立碑石职事人员名单(见图)。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有两通翻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一通立于京都市的京都大学,一通立于和歌山县高野山。珍藏在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是唐代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在长安大秦寺立的。于明代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从西安西郊出土以后,被安置在崇圣寺的后院。当时该碑的一张拓片被辗转送到浙江杭州的著名学者、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公元1569-1630年)那里,李之藻同从明末来中国的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有来往,因而,《景教碑》出土的消息,很快就被在杭州的外国传教士知道了。他们派鲁德昭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亲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40年代,在福建泉州发现了两方刻有十字架和华盖的墓碑石,学者或认为其为泉州古摩尼教石刻,称之为"摩尼教墓碑石"。吴文良先生《泉州宗教石刻》一书中介绍了这两方墓碑石。第一方墓碑石(图一)见该书图109,其介绍文字如下: 碑高40,广30厘米,青石雕成。碑中央浮雕一个十字架,十字架交叉处有一朵五瓣的梅花。十字架上面刻有一个"华盖",在华盖的四角下垂着四条结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南朝碑碣很少,原因是南朝有敕禁刻碑之事(见《昭明文选》).如刘宋义熙中,裴松之曾上表议碑禁,言辞甚切,由是加以禁断(见《宋书·裴松之传》);梁天监六年,“申明葬制,凡墓不得造石人兽碑,唯听作石柱记名位而已”(见《隋书·志第三·礼仪》).南朝刻石既少,而梁代《萧(忄詹)碑》(图一)碑文三千余字(清·方若《校碑随笔》谓“全文二千八百四十许字”),是南朝少见的丰碑大碣,而且其书法又颇有成就,可谓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9,(5)
浙江省长兴县文化馆藏有三块很有价值的碑刻,最近经过整饰,又重新和人民群众见面了。第一块碑石是赵孟頫所书《东嶽行宫记》(图二),纪年为延祐元年(1314年)。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这块碑石过去也有拓本行世,所幸的是原碑保存  相似文献   

14.
1979年8月上旬,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公社四家子大队第四生产队社员在平整场院时,于地表下深约1.5米处,发现一块石质墓碑。碑高30、宽40、厚10厘米,绿色砂岩刻制,碑石侵蚀较重。碑面阴刻"燕建兴十年昌黎太守清河武城崔通"三行十五字。每字方约5厘米左右(见图)。  相似文献   

15.
苏州三元坊原孔庙内有两块明代的碑石。一块是嘉靖四年(1525年)镌刻的《古圣贤赞》碑(原碑无碑名,这是根据它的内容来定的),碑高207厘米,宽99厘米;一块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镌刻的《苏州府重修儒学记》碑,碑高269厘米,宽123厘米。这两块碑是明朝反动统治阶级鼓吹尊孔读经的历史见证。所谓"赞圣贤",就是"尊孔",所谓"修儒学",就是"读经"。剖析这两块碑文,对当前批林批孔的斗争,或许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16.
淅川县香岩禅寺始建于唐。它原有两个寺院:一处在白岩山中,称谓上寺。这里群峰环抱,竹木葱郁,殿宇轩昂,碑石林立,现为仓房公社高中所在地。一处在白岩山麓,称谓下寺,两寺相距三十里。一九五八年,因丹江水库施工的需要,将下寺古建全部拆除。上寺碑石中,有一通碑名为《淅川香岩禅寺中兴碑记》(下简称《中兴碑记》)。该碑高326、宽97、厚22厘米。碑石立于雍正十  相似文献   

17.
在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的第二道门前立有两通石碑:一是《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二是唐咸通十五年(874)《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衣物帐》碑(以下简称《物帐》碑)。由于工作之便,最近笔者把《物帐》碑中所记之物和发掘出土的文物作了核对,发现碑文记载与出土物之间有一定差异,本文试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8.
评清人题西岳华山庙碑及其历史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岳华山,自古建庙禋祀,碑碣树立其间。宋人据拓本著录,汉碑曾有五通,然碑石存佚无考。岁序迁流,累经尘劫。明万历年间,关中金石家赵崡撰《石墨镌华》,挟纸墨四处访拓,华岳汉碑皆亡,连碑拓也难求索,唯一幸见者——东肇商所藏旧拓华山庙碑一册。此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是当时的郡  相似文献   

19.
旬阳县在收集、整理文物志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反映近代经济、军事、政治及社会情况的碑石墓志,其中大多数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谨介绍数端,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咸丰六年洞儿砭枸稂税规碑拘稂税规碑现存旬阳县城西门外洞儿砭,树于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圆首,首身一体,碑额书“永垂不朽”四字,高109、宽56、厚6厘米。此碑真实地记录了咸丰年间洵阳县枸稂(造纸原料)的生产、购销情况以及征税的有关规定,是研究清代后期秦巴山区山货特产及税收制度的重要资料。此碑全文如下(标节系笔者所加,下同): “洵邑立县以来,差务尽归里居。民间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微山县文化馆收藏一块隋开皇六年(586年)《仲思那等造桥碑》(见图)。此碑原在马坡乡石里村,1980 年迁至县文化馆。碑残高126、宽74、厚13.5厘米,碑石略(?)棕黄色。碑的上部断去一截,右上角残缺,左下角断开。据邹县旧志载,碑上原有佛像二层。1973年3月,县文物工作者曾去石里村抄录碑文,当时碑头已断残,每行约缺两、三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