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志钢 《旅游》1999,(10)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个秋天的清晨,我和三位爱旅游的朋友从西三环丽泽桥长途汽车站佳上了去河北易县的汽车,开始了燕下都之行。这是一次古遗址游。想去燕下都早已非一日。我知道那儿有燕王故宫遗址武阳台,有燕昭王招贤纳士的黄金台,有燕下都古城墙,有墓葬群,有荆轲、樊于期俗语迂的地方,有荆轲刺秦王前拜别太子丹的古易水……那里发生过的悲壮往事总使我读史时激动不已。汽车在通往易县的公路上急驶,公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金色麦浪向四面八方扩展开去,一派丰收景象。这块居于北京与易县之间,位于涿郡、…  相似文献   

2.
1983年1月,河北省易县文化馆文物组在易县方岗、南坡一带征集到金代贞祐年间铜印两方(图一、二)。二印一大一小,均为直纽,印文均为篆文"万户所印"四字。其中大的一方长宽各6.7、厚1.7、纽高3厘米,重830克,背镌楷字"贞祐四年万户所造"。小的一方长宽各6、厚1.5、纽高3厘米,重525克,背镌楷字"贞祐五年中都路经略使司造"。易县方岗、南坡一带,辽金时为易州西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228年。古易水七。燕太了丹等为荆轲饯行。壮别之际,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世上有此一首《易水歌》流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也被世代传颂,而如易水长流。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又一隋碑傅振伦《文物春秋》1996年2期载河北省现有隋碑4通。今检阅1930年《地学杂志》18卷4期拙作《易县燕下都考古记》中还载解村镇国寺亦有开皇十一年马长和等造像记,其文曰:大隋国开皇十一年,易州易县固安凌云乡民,以地居番首,北与沙莫(漠)...  相似文献   

5.
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的名都之一。它位于今河北省易县东南,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其北、西、西南有山峦环抱,东南面向华北大平原。这里是从上都蓟(今北京市)通向齐、赵等地的咽喉要道,也是燕国南方的重要门户和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历史上的划界原则,大致出于两类:"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地方行政境界形成之初并没有一定之规,由于山川是人类空间扩展的自然障碍,往往就成为政权、部族彼此之间的界限,依凭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物作为行政区边界,使行政区与自然地理区保持一致的划界方式。后来称这一境界构成原则为"随山川形便"。战国时期燕太子丹易水边送别荆轲,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相似文献   

7.
保北地区夏时代两种青铜文化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河北省保定北部地区包括涞水、涿县、易县、定兴、安新、容城、徐水等县在内,是古冀州、幽州之一部,历史悠久。该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西逾太行山与山西接壤,东、南临华北平原,北越长城可望燕山南麓。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分属太行山区、山前丘陵和平原三个地带。河流亦依倾斜的地势,由西北流向东南,较大的河流有拒马河、北易水、中易水、瀑河等。保北地区独特而显要的地理环境,正引起考古学界的关注。近年来,该地区的考古工作日趋活跃,其中已经公布的含有夏时代  相似文献   

8.
易水说戏     
易水说戏张雨生易水汩汩.流过易县县城南郊。上游修了安格庄水库,又值枯水季节,露出的沙石河床宽达百余米。南山坡上有座古塔.石碑上刻着“义士荆轲里”。塔东南不远.有一片岗地,是燕下都的遗址。公元前228年.燕太子丹同荆轲密谋,去咸阳行刺秦王,就是从这里出...  相似文献   

9.
赵兴坤 《文物春秋》2023,(3):68-78+88
易州开元寺原址位于今河北易县城内,建于唐开元年间,后世经多次重修,直至上世纪30年代尚存。曾暂作易县文物收容之地,存有古石幢碑刻数件,1934年,刘敦桢先生调查该寺时曾对这批旧藏石刻进行过记录(见《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一文),惜未录刻文。后开元寺在战火中被毁,石刻散失。所幸有一些早年原石拓片见存,可据以对刘敦桢先生述及但失录的部分刻石进行补述。  相似文献   

10.
张艺薇 《文物春秋》2011,(6):61-63,69
河北省易县文物保管所收藏的《大唐易州铁像碑颂并序》碑,笔墨婉畅,刚柔相济,结构精严,是唐代写碑名家苏灵芝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保定名碑》等书籍先后载入此碑,并收录有碑文,本文在与原碑文对照的基础上,对录文中的误辨字、误用标点及误断句分别进行了校正。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57,(8)
燕下都遗址位于易县城东南十五里外高陌村一带,包括高陌、武阳台、城角、贯城、练台等二十七个自然村,东西长十四里,南北约十里,西南隅向内凹,北面中部(斗城村)西外凸出,北临濡水,南至中易水,东与定兴县接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相似文献   

12.
一 1982年4月18日,一个阳光和煦的春日,太行山脚下,易水河畔。 早上8点20分,一架草绿色的直升机,飞临易县上空。飞机上坐的是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的胡耀邦。今天,他忙中偷闲,挤出这个星期天,来到太行山革命老区看一看。 飞机没有立刻降落,从易县东北部转向西南部的狼牙山,在易县上空盘旋了两个大圈儿。胡耀邦深情地注目太行,浮想联翩。 易县斜卧在太行山东麓,地势险要,是首都西南部的屏障,也是自古至今兵家必争之地。在古燕国的大地上,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的核心区域。解放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13.
康文远 《文史精华》2009,(Z2):61-63
战国七雄中之一燕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800余年,其中180多年燕王驻武阳(下都)。但是,关于燕下都的具体情况,古文献极少记载。战国史官所撰《世本》,只有"恒侯徙临易"寥寥几字。1000多年以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易水东经易县故城南,昔燕文公徒易,即  相似文献   

14.
公元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代明行政,开始了清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此后,清代历朝陵寝,相继在北京迤东二百五十里燕山南麓遵化州(今遵化县)昌瑞山下,以及在北京西南二百四十余里太行山东麓易州(今易县)永宁山一带,第次兴工营建,历二百六十年,逐步形成了规模崇宏、体系  相似文献   

15.
易州山厂是明代政府设立的专职机构,负责燃料的生产与转运,以满足内廷与中央衙署的燃料需求。易州山厂的设立,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易州山厂的燃料生产经营制度较为独特,有一整套的体制,而燃料产运不仅仅涉及易州一地,影响范围涵盖了北直隶、山东、山西三省。随着时间推移,政治形势、生态环境与燃料格局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易州山厂趋于没落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墨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使用天然墨。人工制墨始于西周,《述古书法纂》记载:西周"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早期制墨多集中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安徽制墨始于唐末五代,著名墨工奚超和其子奚廷珪由盛产墨的河北易水(今易县)迁至歙县,取黄山之松,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并受到南唐后主  相似文献   

17.
余显斌 《文史月刊》2011,(11):74-76
历史上,很多专业刺客搞“斩首行动”,轰轰烈烈开始,凄凄惨惨结隶,如荆轲、高渐离,空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和后人的浩叹。然而,也有一些非职业杀手在“斩首行动”中一剑封喉,让历史为之一颤,也让读史人目瞪口呆。东汉初年的子密,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非职业杀手。  相似文献   

18.
该文依据清朝满汉文档案,对以往有关雍正帝打破"子随父葬"之制、另辟陵区,以及在直隶易州建造泰陵的时间和原因等问题重新进行探讨,考证出雍正朝最早于雍正三年初正式启动帝陵选址事宜,并初步确定遵化州九凤朝阳山为万年吉地,但经过多年、无数次的审慎查勘论证,雍正帝最终采纳高其倬等建议,放弃九凤朝阳山改在易州建陵寝,风水形胜实为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燕下都是战国中晚期的燕国都城,为保障其安全,构建有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既有保卫都城安全的城墙及附属设施、护城壕、人工河道,也有周邻地区拱卫都城的军事据点、军事城堡及燕南长城,更充分利用了天然屏障北易水、中易水、太行山脉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紫荆关,具有方式多样化、体系多层次化、防御重点突出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沧桑》1993,(4)
冰泉在陕西蓝田。这眼泉井,亦怪。水落泉中,立刻成冰,三伏天亦如此。鱼泉河北省易县鱼洞山下有一山泉,每到农历谷雨期间,从泉眼里不断奔涌出小鱼,有一年竟然流出两万条活蹦乱跳的鱼来。喜客泉贵州平坝县有眼珍珠泉,游人对其鼓掌,泉水就冒出气泡,在右边鼓掌,则右边冒气泡,在左边鼓掌,则左边冒气泡,好象在欢迎参观的客人。含羞泉四川省龙门山中段的个元县境内,有个受到振动就蜷缩的含羞泉。当人来到这里,顺手从地面拾起一块石头,砸向涧中,泉水缓慢地缩回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