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书动态     
正《魏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八册)内容简介《魏书》是一部记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130卷(含子卷),不计子卷为114卷。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  相似文献   

2.
《魏书·释老志》的史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书》,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释老志》是该书十志之一,为作者所独创。《魏书》中的《释老志》,作为世俗史著中唯一一部以“志”的形式,系统化记述佛、道二教历史及其社会影响的专篇,应具有特殊的史学价值。案佛教和道教,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很大,陈寅恪先生说,二教在中国学说思想方面之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作为封建统治学说的儒学。但是,传统世俗史著中,只有《魏书》创制了《释老志》包容有关佛、道二教的史实,给予二者以比较客观平允的系统表述。因此,周一良先生在评价魏收的史学时,认为其“《释老志》之作、尤具卓识”。  相似文献   

3.
《魏书》,北齐魏收撰,全书一百三十卷,分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八卷,志二十卷,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魏王朝兴亡史。《魏书》是现存叙述北魏历史最原始和最完备的资料,对研究鲜卑拓跋部的历史也有重大价值。《魏书》的整理研究,主要经历了北宋、明、清、近代等阶段,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点校本《魏书》,集《魏书》研究之大成,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但有些地方仍可进一步商榷。本文以标点本《魏书》为基础,比勘了有关版本并参考其它典籍,撰成校勘札记若干条,冀为《魏书》之整理研究,贡其一得之愚。  相似文献   

4.
《魏书》本纪中所见印巴次大陆诸国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以来,中国和印巴次大陆之间的来往极为频繁。僧侣、使节、商人交错道路,项背相望。这种情况为前此所未有,而北魏迁洛以后,尔朱荣入洛以前,尤为突出。杨衒之《洛阳伽兰记》所记,久已脍炙人口。及魏末丧乱,东魏和西魏长期纷争,继之以北齐、北周的对峙,典籍失坠,旧事渐湮,到魏收编纂《魏书》之际,不少重要史实已不能详,而今本《魏书·西域传》实从《北史》过录,又非。魏收之旧。及反复核对其内容,重复者一国数传,而缺漏者尤多。于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友好往来,几于湮灭不彰,这不能不使历史工作者引为憾事。幸而《魏书》本纪中还保一些国名,包括中、西亚  相似文献   

5.
北齐魏收撰述的《魏书》,在唐、宋间以抄本形式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残缺.因此,北宋仁宗在嘉祐六年(一○六一年)下诏三馆秘阁校订、修补,接着,于治平年间开雕,这是最初的《魏书》刻本.由于靖康之乱,中原遭遇涂炭,本书也至残缺.此时蜀地因免于战乱,尚保留有以前颁布的刻本.绍兴十四年(一一四四年),眉山重刻了《魏书》和《宋书》、《梁书》、《南齐书》、《北齐书》、《周书》,《陈书》、即所谓眉山七史本(宋蜀大字本)的《魏书》.该本《魏书》影印后,被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就是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本子.  相似文献   

6.
《岛夷萧衍传》在《魏书》中地位特殊,所述萧梁历史不仅为编撰者魏收亲见亲历,且与北魏衰亡、北齐建立的时段一致,其编撰主旨除彰显萧梁的僭伪性、地方性及民族性之外,还隐含论述魏齐易代、北齐一统南北之合理性的现实考虑。所述萧梁北魏间的战争关系与萧梁朝贡东魏形成对照,着眼于梁使入邺的影响力,将萧梁遣使解读为高氏代魏的德行象征。该传将梁朝的存续与梁武帝个人统治视为一体、以梁武帝统治终结为时间下限,固是以魏祚为时间坐标,但亦是源自北齐的对梁政策。北齐建立后,试图借侯景乱后的动荡政局建立藩属政权,《岛夷萧衍传》将侯景之乱视作"天亡"江左王朝的标志,正是北齐对自身天命之颂扬。  相似文献   

7.
(一)唐人李延寿之《南史》与《北史》,合称《南北史》,凡180卷。其中《南史》,叙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之事,合四代之正史《宋书》、《南齐书》、《梁书》与《陈书》而成南朝史,凡80卷;《北史》则叙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之事,合《魏书》、《北齐书...  相似文献   

8.
东魏迁都邺城,学术文化中心转移,北魏太和以来积累的文明成果萃集邺下,为东魏北齐史官制度的发展与《魏书》编纂提供了良好条件,并由此形成了史馆修史与大臣监修制度。大臣监修与史馆修史二者一体,史馆是一专门修史机构,似在宫禁集书省与起居省内,已不同于北魏秘书省之史阁。大臣监修改变了北魏以来秘书监、丞典领国史的传统,入馆修史加兼著作,脱离了秘书著作系统。著作从秘书省游离出来,与集注起居形成更加密切的关系。东魏北齐沿承北魏,置集书省和起居省,北魏以守尚书典注起居,东魏北齐以散骑常侍等侍官监领或撰修起居注。史馆修史与起居集注,造就了《魏书》、《齐书》、《齐纪》等史书。东魏北齐史官制度变化的依据为礼制的修订,唐代礼多因循北齐,故其史馆修史制度亦上承北齐。  相似文献   

9.
王劭史学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劭 ,太原晋阳 (今山西太原 )人 ,字君懋 ,生卒年不详。李延寿《北史》卷 35《王慧龙附 (五世孙 )劭传》叙王氏世系 ,较官修《隋书》卷 6 9《王劭传》详尽。② 北齐时 ,王劭累迁太子舍人 ,待诏文林馆。当时的社会名流祖孝征、魏收、阳休之等论古事 ,有所遗忘 ,王劭“具论所出 ,取书验之 ,一无舛误” ,“大为时人所许 ,称其博物” ,后迁中书舍人。入隋 ,即为著作佐郎 ,修起居注。后拜著作郎 ,专典国史 ,将二十年。炀帝嗣位不久 ,升为秘书少监 ,约在大业二年 ( 6 0 6 )卒官。王劭所著史书传于当时者 ,主要是《齐志》、《隋书》。《齐志》、《…  相似文献   

10.
崔鸿籍贯考     
崔鸿,字彦鸾,北魏著名历史学家,《十六国春秋》之作者。关于崔鸿的籍贯,《魏书》卷六七载云:“东清河鄃(shu)人”。对于“东清河郡鄃县”今属何地,近几年出版的数种史学史及史籍介绍著作在谈及这一问题时,均释为“今山东平原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其一,中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三个鄃县: 1.西汉设置的清河郡鄃县,北魏太和(477—499)中改属平原郡。东魏武定(543—550)年间又改属南清河郡,北齐时并入平原县,治鄃城,即今山东平原县西南。2.隋置清河郡鄃县,是县置于开皇十六年(596),唐天宝元年(742)改称夏津县,治所在今山东夏津县。3.东晋侨置的东清河郡鄃县,见下。其二,《魏书》卷一○六《地形志》中云:  相似文献   

11.
《魏书》卷五一《孔伯恭传》:“(皇兴)二年,以伯恭为散骑常侍,都督徐南兖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彭城镇将,东海公。”(第1141页)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北魏派遣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平定刘宋兖、冀、青诸州,并相应设置州镇。二年(公元468年),置东兖州于瑕丘。皇兴二年北魏有东兖州无南兖州,东兖州与徐州在地望上亦相接,此南兖当为东兖之误。卷六一《田益宗传》:“初,益州内附之后,萧鸾遣宁州刺史董峦追讨之,官军进击,执峦并其子景曜,送于行宫。”(第1374—1375页)南齐明帝萧鸾公元494—498年在位,当时并无益州内附北魏之事,考此传通篇都在讲述与田…  相似文献   

12.
<正>《魏书》的作者魏收在自序中,详细叙述自己编撰该书的经历,其中提到许多与北魏、北齐图书管理有关的机构和官职。这就为我们研究北魏、特别是北齐的国家图书管理制度以及图书管理机构提供了直接且有依据的史料文献证据。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与北齐皇室图书典册管理相关的机构1.秘书监。原本是朝廷设置的用以管理图书的专门机构。该机构最早在东汉延熹二年(159年)设置,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管理皇室的图书典籍。曹魏时期也曾设立这一机构,职能  相似文献   

13.
通行的看法认为,北魏在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始行俸禄制。其根据主要有以下几条材料:其一,《魏书》卷7上《高祖纪》载:太和八年,“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逮于魏晋,莫不聿稽往宪,以经纶治道。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改。朕永鉴四方,求民之瘼,夙兴味旦,祥,至于忧勤。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罢诸商人,  相似文献   

14.
公元485年(孝文帝太和九年),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李安世的建议,于十月丁未下了均田诏:“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均田制的具体内容,《魏书·食货志》有详细记载,文繁不录。现就其内容与性质,作一粗浅分析。第一,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封建国有土地授受制度。均田制首先是在国有土地上实行的。当时北魏政府所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正是均田制得以颁行的物质基础。当时的北魏社会存在着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地广人稀,劳动力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战乱、国家赋役的驱迫以及自然灾害的袭击等原因,又有大批的农民与土地分离。北魏统治者为了榨取更多的租税,就必须解决这一矛盾,即必须把农民束缚于土地上。颁布均田制的根本目的亦正在此。  相似文献   

15.
<正> 北魏时有两支匈奴人分别被称作“西河胡”与“河西胡”,因二者名称相近,易为混淆,且事关民族地理分布问题,故在此特为一辨。 北魏时的西河有两指,一是指北魏所设的西河郡(治兹氏城,今山西汾阳县),如太宗永兴二年,诏将军周观率众诣西河、离石,镇抚山胡(《魏书·太宗纪》)。一是指河曲以北的黄河。穆帝三年,以击白部、刘虎之功,求得句注陉以北地区,其“东接代郡,西连西河、朔方,方数百里”(《魏书·序纪》)。  相似文献   

16.
东晋末年,经过桓玄之乱和刘裕篡权之后,有一定影响力的晋宗室已消亡殆尽,剩下的在反抗失败后都逃往他国避难,其中一部分逃往南燕,一部分逃往后秦。这两个国家被刘裕灭后,司马氏又归降了北魏。《魏书》中大部分司马氏人物的入魏时间可梳理清楚,但仍有几人存疑。文章以《魏书》为主要参照,以《资治通鉴》《北史》等史书为侧面佐证,探究司马氏人物入魏时间以及其后裔传承情况。  相似文献   

17.
说《文馆词林》魏收《征南将军和安碑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许敬宗编纂《文馆词林》卷四五二有魏收《征南将军和安碑铭一首》① ,为他书所不载。和安 ,即北齐和士开之父。《北史》卷九二《恩·和士开传》 :“字彦通 ,清都临漳人也。其先西城商胡 ,本姓素和氏。父安 ,恭敏善事人 ,稍迁中书舍人……齐神武……启除给事黄门侍郎 ,位仪州刺史。士开贵 ,赠司空公、尚书左仆射、冀州刺史 ,谥文贞公。”与魏收所撰和安碑铭全合。而碑铭中对和氏世系的追溯 ,最有价值 :“尚书令、定陵公和公……即公之高祖父也……帝邑屡徙 ,我不常居 ,今为清都临漳人也。曾祖父镇都大将 ,祖燕州刺史……考觚楞崇竦 ,异趣…  相似文献   

18.
(一)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卷35载:“(崔浩即下信佛、道,模深所归向,每虽粪土之中,礼拜形像。浩大笑之,云:持此头颅不净处跪是胡神也。”案此处将佛、道断开是误断。翻检史籍可知,北魏崔浩与道教的关系是密切的,“(崔浩)既得归第,因欲修服食养性之术,而寇谦之有神中录图新经,浩因师之。”(《魏书》卷35)我们知道,服食为道家修炼之术,而寇谦之为北方天师道首领,崔浩师之问题不言而喻。陈寅  相似文献   

19.
“泰”、“秦”两字形近易混 ,北朝史书中做“泰州”处常讹为“秦州”。钱大昕最早发现这个问题 ,今人点校北朝诸史对此也做了认真的考订 ,不过 ,仍难免遗漏。《通鉴》也存在这方面的讹误 ,试就《魏书》与《通鉴》各举一例。《魏书》卷四二《薛辩传附谨传》 :薛谨自刘宋北归北魏 ,“朝廷嘉之 ,授河东太守” ,后“克蒲坂 ,世祖以新旧之民并为一郡 ,谨仍为太守 ,迁秦州刺史” (第 94 1— 94 2页 )。此处“秦”州应为“泰”州之误。北魏始光年间 (公元 4 2 4— 4 2 7年 )得“蒲坂” ,此时秦州所辖地区尚未纳入其版图 ;且同传又谓“谨自郡迁州 ,…  相似文献   

20.
《公羊疏》引《尚书》注解以郑玄注为主,并未引述伪《孔传》。《公羊疏》所引之《孝经》旧疏,具有宗郑玄注,据谶纬立说之特点。《公羊疏》多引述北朝《公羊》旧疏,是《公羊》学一度"大行于河北"的反映。综合上述三个方面考察,《公羊疏》反映了北朝经学尊崇汉学之学风,其成书上限不早于北魏后期宣武、孝明帝之际(公元510年前后),下限不晚于北齐末、隋初(公元580年前后),很可能为东魏、北齐间燕赵之地的经生所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