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满族传统舞蹈动作上的民族特点,除前述外,还有三点比较突出,须着重指出。 其一 双臂摆动幅度大,常一臂于前,一臂于后。清杨宾《柳边纪略》记载的《莽式舞》基本动作:“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满族《秧歌》的基本动作也是如此。《东海莽式》:“手抚前额勿过顶,反手靠背与腰齐”、“双臂回旋展翅走” (《东海莽式歌诀》)。清宫廷《喜起舞》:“左臂舞于额,右臂舞背齐”(排场口诀》),等等。都体现了满族传统舞蹈的这一动作特点。 其二 耸肩。申忠一《建州图录》记叙了努尔哈赤宴请朝鲜使臣时歌舞情景:“奴酋(指努尔哈赤——引者)便下椅子,自弹琵琶,耸动其启”。“耸肩”(缩脖,耸动肩膀,有双耸、左右交替耸等)、颤肩,摇肘是满族传统舞蹈中常见的动作。汉族舞蹈则少有耸肩动作。“抖肩”是蒙古族舞蹈的特征动作,但与满族不同,蒙古族的“抖肩”肩膀耸动频律较平稳,如骑马奔驰于草原之势,而满族舞蹈中“耸肩”、“颤肩”  相似文献   

2.
广袤的黑龙江地区是满族世代居住地之一。满族的源流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肃慎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韩和女真。满族具有精骑射、善歌舞的传统。远古时代就形成的骑射渔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给满族民歌打下了深刻的格印。《松漠记闻》一书中曾提到:“满族有宴会,全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手颤,反一袖子背,盘旋作势,曰莽式,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曰‘空齐”’。这种“莽式舞”、“空齐歌”,往往都是表现骑射渔猎生活的。清朝时,统治者实行征兵制,他们从军戍边,长年不归,留在家中的妻子老小生活艰辛,思念亲…  相似文献   

3.
满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远在隋朝时,满族的祖先靺鞨人派使者去长安朝见隋文帝时,就有:“高祖因厚劳之,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皆起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隋书》卷八一)的记载。 靺鞨的后裔女真人之女子成年以后,有行歌于途,歌唱自己身世、姿色、技能以寻找伴侣的习俗。 努尔哈赤兴起后,也继承了满族先人能歌善舞  相似文献   

4.
朝鲜族民间舞蹈《剑舞》,又称《剑器舞》、《黄倡郎舞》。原为男性舞蹈,在长期流传中,逐渐衍变成女性舞蹈。表演形式很多,一般为四人舞。舞者头戴战笠,身穿战眼,腰缠钱带,手持短剑。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可以自由甩动、旋转,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舞姿相谐,形成一种战斗气氛。表演程序大体是,短剑先置于台上,舞者两两相对跳“序舞”,后拾剑在“燕风台舞”(前后弯腰并飞速转动身体)的旋律中结束。舞蹈风格端庄、典雅,并有一种战斗气氛。音乐以“打令”曲调与剑声结合,浑然一体,独具异彩。另有“寺党”(流浪艺人)流传…  相似文献   

5.
满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的歌舞不仅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有广泛的群众性。过去,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都要举行歌舞活动。 满族称舞蹈为“玛克西木”,形式丰富多彩。本期封三的一组照片,是本刊特约记者任力同志在—九八五年五月辽宁省新宾、岫岩、凤城三个满族自治县成立庆祝大会上拍摄的。这组照片摄下了满族三个传统民间舞蹈的精彩镜头,反映了满族人民欢庆自治县成立的喜悦心情。 “笊篱姑姑舞”是独具特色的满族传统民间舞蹈。它是根据满族民间故事《笊篱姑姑》改编的,表演者多为儿童,手持笊篱,通过舞蹈动作表达故事内容,有的伴有歌曲,歌词有  相似文献   

6.
自从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藏经洞发现了唐人舞谱残卷以来,研究这部分舞谱的主要论文有: 1.罗庸、叶玉华《唐人打令考》,载:《国立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2.冒广生《敦煌舞谱释词》,载《疚斋词论》。3.任二北《舞容一得》,载《敦煌曲初探》。4.柴剑虹《敦煌舞谱残卷《南歌子》的整理与分析》,载:《舞蹈艺术》总第七期。《敦煌舞谱残卷《双燕子》的整理与分析》载:《舞蹈艺术》总第十三期。5.王克芬《敦煌舞谱残卷探索》,载:《舞蹈艺术》总第十三期。  相似文献   

7.
(一)《霍光传》:“先是,后元年,侍中仆射莽何罗与弟重合侯通谋为逆,时光与金日(石单)、上官桀等共诛之,功未录。”(中华书局标点本第9册2933页) 按:“后元年”句有脱漏。“后元”乃汉武帝年号,共二年。此指何年?甚不明确。今查同书《武帝纪》,当为后元元年。该年六月条记载:“侍中仆射莽何罗与弟重合侯通谋反,侍中驸马都尉金日单、奉车都尉霍光、骑都尉上官桀讨之。”古人  相似文献   

8.
两周的大武舞是举行礼时所跳的重要舞蹈。《礼记·明堂位》云:“季夏六月,以礼祀周公于大庙,……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注曰:“朱干,赤大盾也。戚,斧也。”《礼记·祭统》云:“夫大尝,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周天子举行礼时,要跳大武舞,载歌载舞。王国维认为,鲁国礼、天子视学养老、天子大祀等,皆舞大武①。有学者研究说,周天子在视察学宫和宴会诸侯时,也舞大武②。总之,大武舞是当时非常重要的礼仪性舞蹈。大武舞表演时有干、戚两种道具。西周时期的文物中明确可以肯定作为大武道具者只有“…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五年六月,金启孮先生应邀参加庆祝辽宁省新宾、岫岩、凤城满族自治县成立大会,又值全国第一个研究满族的刊物《满族研究》创刊,他深受“教育和启发”,于是欣然命笔,写下了七万五千余字的回忆录《北京郊区的满族》,做为“满族青年……忆苦思甜的阅读材料”(本文之引文,凡未另注明出处,均引白《北京郊区的满族》),连载于《满族研究》,并列入日本丰田财团助成的满族研究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于1962年至1963年发行了特(49)、特(53)、特(55)邮票:《中国民间舞蹈》,全套18枚,其中17枚是少数民族舞蹈,计:《蒙古族的鄂尔多斯舞》、《侗族的捞虾舞》、《藏族的弦子舞》、《彝族的朋友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布依族的织布舞》、《哈萨克族的双人舞》、《鄂伦春族的鄂伦春舞》、《高山族的劳动舞》、《苗族的芦笙舞》、《朝鲜族的扇舞》、《畲族的婚礼舞》、《白族的绕山林》、《瑶族的长鼓舞》、《黎族的三月》、《佤族的刀舞》、《傣族的孔雀舞》。这些舞蹈都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这套舞蹈邮票的发行,对弘扬…  相似文献   

11.
再论满族歌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前曾撰写《满族歌舞》一文,发表于《满族研究》1987年第3期,对满族歌舞,进行纵向(线性)概论,粗线条地勾画了一个轮廓,许多问题未得深究;本文则对满族歌舞进行横向类归、拓展(点——面),对前文简略之处予以深化、补充,并对一些代表性的传统歌舞及其民族特色进行深入地论证、辨析。本文所引之歌谣、曲词均为前文所不载。是曰“再论”。 满族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大的范围,可分为:民间歌舞,祭祀歌舞和筵宴歌舞三类。  相似文献   

12.
《连厢》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厢》,又名《打连厢》、《霸王鞭》、《金钱棍》、《花棍舞》等,有悠久历史,为满族先世金代女真统治者“仿辽时大乐之制”(乐曲)所创制的一种“连唱带演”的歌舞,但歌舞分司——歌者不舞(演)、舞(演)者不歌,后发展为载歌载舞形式。舞具初“以竹鞭缀金钱”,后改为两端装有铜钱的“花棍”(用竹、木制成)。表演时花棍上、下、左、右舞动,并敲击四肢、肩、背,金钱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与歌声、舞步相和。所唱为“北京小曲”。《燕台口号一百首》原注‘歌童唱北音小曲,号“连厢儿”,亦曰“凳子”’,可资为证。《百戏竹枝词·…  相似文献   

13.
“斗角舞”是我国水族的传统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点,为水族群众所喜闻乐见。“斗角舞”主要表现水牛斗争场面,由斗牛开始,最后以双牛不分胜负而结束。两名表演者戴着“牛头”道具,身体半蹲,边斗边舞。五个头插雉尾,腰穿白鸡毛裙的姑娘伴舞。伴奏乐器是五支芦笙和五支共鸣的莽筒。主要舞蹈动作为甩腰、顶胯、抖肩等。“斗角舞”是水族群众性娱乐活动,一般在秧苗拔节抽穗后举行,表示芦笙把谷子吹得鼓起来了,人们用欢乐迎接又一个大丰收。水族的“斗角舞”@霓裳  相似文献   

14.
神歌与萨满教仪式孟慧英“巫之事神,必用歌舞”.《郑氏诗谱》言道:“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敬神、乐人者也。”萨满亦属“歌舞兼能”的巫现一种,其歌容舞貌亦即“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由政高亢明澈,舞履纵放风云。一般说来,萨滴教仪式常常通过降神的舞蹈...  相似文献   

15.
王建墓棺床石刻乐伎弄佛曲说探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现成都市内的王建墓,其墓室棺床之东、南、西三面束腰处,有一组乐伎浮雕,共二十四人,全为女性。除南面有二舞女对舞外,余者均为演奏各种器乐的乐女。对此二舞女舞蹈所演示的内容,秦方瑜先生发表在《四川文物)1986年第2期上的《王建墓石刻伎乐与霓裳羽衣舞》一文,认为二舞女所舞者为《霓裳羽衣舞》,并谓所舞者为“霓裳中序开始的瞬间动作”。秦先生这一观点,后来又在《王建墓乐舞石刻演示内容初探》①一文中再次加以重申。当然,秦方瑜先生也并非首创此说,早在1980年,沈从文先生《关于怎样研究中国舞蹈史的一封信》一文中即…  相似文献   

16.
傣族民间舞蹈《花环舞》,傣语称“嘎洞”,是青年集体舞蹈。舞具为“花环”,是用各色花纸编在长约2米的竹篾上制成的。舞时,双手握住花环两端,在各个方向变化花环形状,分为快、慢两种节奏。另外,还摆动花环,组成各种图案。舞步有“小跳”、“踮步”、“顿搓步”等。观看《花环舞》,令人如置身花海,彩浪翻涌,绚丽夺目,情趣盎然,美不胜收。傣族《花环舞》@吉书  相似文献   

17.
外地出差归来,在积满书桌的报刊杂志中一下子就读到三篇介绍武威铜奔马或称“马踏飞燕”的文章。它们分别是魏怀珩《铜奔马出土及参展回顾》(载《丝绸之路》1997年第4期);陈作义《武威铜奔马出土记》(载《纵横》1997年第11期。该文摘登于1997年12月...  相似文献   

18.
杨钟羲编纂的《白山词介》,收录了清世祖顺治初年至德宗光绪末年近三百年间旗人创作的优秀词作,是了解清代满族词不可多得的词选.其中选录了“清词三大家”之一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词87首,然而,却没有选录被誉为“清代第一女词人”的满族作家顾太清的词,而顾太清丈夫奕绘的词却选入12首.其原因是杨钟羲编纂《白山词介》时,还不清楚顾太清是满洲人还是汉人,也没有见到顾太清的词集《东海渔歌》.  相似文献   

19.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族源上说,先秦时的肃慎与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都是满族先世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族称。满族居室与建筑是同满族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精神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进化、、完善的。同时,与满族的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紧密相关。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高寒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与满族居屋、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满族的居室与建筑别具一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征。 满族先人居室经历了一个由地下到地上,从简陋到复杂的漫长过程。虽然年代久远,史书汜载甚微。但从一些资料的片言只语中仍可窥其大略。肃慎、挹娄均处于原始氏族社会,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畜牧经济占有一定的地位,养猪较为普遍。由于地处高寒,生产力低下,生活艰苦,故其居室为约100—200平方米长方形地穴式或半地穴式。“挹娄”满语为“穴”的意思:因“常为穴居”,故得名“穴中人”。但并非终年穴居,据《晋书》等记载,“夏则巢居,冬则穴居”。“巢居”类似从前东北山区常见之“马架子”、“窝棚”。挹娄穴居“以深为贵”,故“大家深至接九梯”(《后汉书》)。“挹娄……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为好……其人不洁,作  相似文献   

20.
每年农历11月20日,寒冬之中的青海同仁县年都乎村,人们跳起於菟之舞,其狂野原始,仿佛召魂术般,唤醒远古人类文化原型中的萨满。他们穿越时空来到现代,重构被埋葬的狂念、祖辈的恐惧、巫术的魔力、和最初的情感。《左传·宣公四年》载:“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辞海》解释道:“於菟,虎的别称”,因而於菟之舞即是虎的萨满舞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