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墟出土卜辞中有"归"字,根据文献记载,巴东有归故城,归国的灭亡大约是春秋时期。本文便结合出土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卜辞"归"字作了考证与解释。  相似文献   

2.
甲骨中的“箙”字是象形字,典型字例可参看《甲骨合集》中的320、473。《说》云:“箙,弩矢菔也。从竹,服声。《周礼》仲秋献矢箙。”  相似文献   

3.
连劭名 《文物春秋》2003,(5):20-20,77
<正> 一、释平甲骨文中的“平”原作“■”,字从臼从用从土,是一个会意字。完整的字形见于西周初期的《小臣(?)鼎》铭文,象人手持农具平土之形。“用”象征农具,可能是“(?)”,《诗经·臣工》云:“(?)乃钱(?)。”毛传:“(?),锄也。”《国语·齐语》云:“挟其抢刈耨(?)。”韦注:“(?),(?)也。”《释名·释用器》云:“(?)  相似文献   

4.
一、对与乡殷墟卜辞中表示方向的语词,最为常见的是“乡”和“方”,例如:《怀》1379:于北方,南乡。“”,读为“”。[1]“乡”、向古同,指朝向。又如:《合》28190:……东方西乡。戌其宿燎,于西方东乡。下二辞是同时的:《合》33241:庚寅卜,有人允,其东乡。庚寅卜,有贞人其南。庚寅卜,有贞人南。其北乡。其北乡。其又牛。其东乡。不易日。《屯》2426:庚辰[卜],有贞人于南。其北乡。其又牛。其东乡。二辞中“北乡”、“东乡”都是朝向,而关于“南”的卜辞不加“乡”字,是指人站立的位置。卜辞中“方”、“乡”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殷墟卜辞中所见的“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述鑫 《考古与文物》2000,(5):21-24,27
在商代的祭祀中,有一项重要的“祭必有尸”活动,殷墟卜辞中分别记载为“延尸”、“立尸”、“饮尸册祝”、“祝于尸”、“献尸牛”等。这种有关“尸”的祭祀活动,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礼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殷墟甲骨卜辞中有一字,见于《甲骨文合集》(简称《合集》)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划》[1](简称  相似文献   

7.
辛悦 《中国史研究》2020,(1):165-169
殷墟卜辞中有一类“王步”材料,内容为战争过程中商王及王师的行军活动或田游。除“王步”卜辞外,还有一类与之相近的“王令某步”材料,内容与商王朝的军事活动相关。目前,“王令某步”卜辞尚未在商代的军事研究中被充分利用,有必要作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8.
在殷墟卜辞中,“贞”字应该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字之一,对它的识读,在孙诒让的《契文举例》中就已解决,这都是甲骨学界所熟知的。  相似文献   

9.
殷墟花东H3卜辞主人“子”身份的确定是H3卜辞研究的难点,目前有9家之言,其中,“子”为沃甲之后或武丁太子——孝己的观点影响最大。本文从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属性的观点出发,以“子”活动事项为依据,结合先秦文献中有关太子职责的记载,对“子”的身份为太子做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0.
焦振  映雪 《史学月刊》2007,(2):F0003-F0003
2006年11月4日,河南省历史学会2006年年会暨庆祝安阳殷墟“申遗”成功学术研讨会在安阳召开。河南省历史学会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建设教授主持会议。安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鲁俊生教授到会致辞,欢迎来自全省各地的会员代表。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刘长典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  相似文献   

11.
邓飞 《考古与文物》2014,(1):112-115
在甲骨卜辞中,"今来"可以用来修饰"干支"、"岁"、"秋"构成"今来干支"、"今来岁"、"今来秋"等时间表述形式。学界对这一组时间表述形式的意义的讨论仍在进行之中。我们通过系统的考察,除了需要作一些修订外,认可陈梦家"今来"的基本论证。在修饰"干支"时,具有"今"和"来"的意义,用来指称10日以内且与占卜时间不同在本旬的干支时间。修饰"岁"、"秋"时,可能只具有指称10日内时间的近指引申意义,表示接下来的"岁"和"秋",从而与"今岁"、"今秋"意义重叠,所以"今来岁"、"今来秋"类时间表述形式少见。  相似文献   

12.
释殷墟卜辞中的“卒”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常见写作■等形的字。一般学者把它们都释作“衣”。这些所谓“衣”字多见於祭祀和田猎卜辞。自王国维以来,学者们大都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祭”之“殷”,认为是一种祭名(参看《甲骨文字集释》2721—2724页)。田猎卜辞中的“衣”郭沫若读为地名“殷”,以为指河南沁阳附近的古殷城(《卜辞通纂》635片考释,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496页),信从者也颇多。但是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辞义多不可通。而且这  相似文献   

13.
关于殷墟卜辞中的所谓“廿祀”和“廿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期刊发的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中的所谓“廿祀”和“廿司”》一文,将以往学者们释为“廿祀”或“廿司”的卜辞,重新考释,得出了“廿”应为“曰”的结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夏商周断代研究和甲骨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殷墟花园庄东地所出子卜辞,所记载的地名体系以两条交通路线为核心,第一条交通线中所涉及的商、■、卲、觞、剟和索诸地,基本属于商末征人方的经由地,可见花东卜辞所牵涉的地理范围是在今山东境内,其中自然包括"伯或征卲"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卲"。"伯或征卲"也即是武丁王卜辞中的"沚或征召",经考证可知,召地在今山东莱芜一带,而沚族则盘踞在鲁中柴汶与嬴汶之间,也即今泰安、新泰与莱芜交界地带。"沚或征召"事件,显然是武丁时期实施于东土的"以夷制夷"政策的一个折射。沚地范围的卡定,则为殷商早期■、土二方之乱的重新梳理与商代民族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地理依据。武丁王卜辞地名系统、花东子卜辞地名系统及商末王卜辞地名系统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叠现象,此于晚商政治地理的勾画复原以及商代古史的重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此外,卜辞地理的研究,亦有助于甲骨疑难文字的考释。  相似文献   

15.
殷墟卜辞中的,自孙诒让于1904年《契文举例》(下)释为“蜀”字以来,八十年诸家大都从而无疑。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956年)另释为“(勹目)”,台湾李孝定1965年《甲骨文字集释》按语道:“陈氏释非是,字不从,且此从目乃象头形,非眼目,字与(勹目)义无涉,(勹目)又作(目句)乃形声字,与此象形者有别也。”蜀字可定,此乃商代方国地名,但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地方,则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殷契粹编》(以下简称《粹》)第221、222是两片有名的卜辞,其上有"廿示"。其中,《粹》222可与《人文》2997相缀合(图一~四)。《殷契佚存》(以下简称《佚》)第884片是另一片有名的卜辞,其上有"自上甲廿示"(《戬》1.9,《续》1.2.4重出。图五、六)。《粹》221、222与《佚》884辞意相近,字体略异。关于《粹》221,《殷契粹编考释》(以下简称《粹考》)隶定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合比较《清华简·说命》、卜辞及传世文献,从史、地两方面钩沉傅说事迹本貌。史指人物事迹,即以简文《说命》上篇所载武丁梦得傅说及傅说攻伐失仲两事,结合"弜"、"失"两族卜辞,考析殷代雄族"弜"乃"弼人"的历史原形人物,失仲亦即卜辞之失侯,卜辞所载武丁伐失与傅说伐失仲应视为一事。地指傅说事迹发生的地域环境,简文《说命》所载"员土"当训作"云土",其与武丁时代"北海之州"的地域面貌及职能区划密切相关,《周礼》对圜土及其附属刑制的表述即以"云土"为底本拟构而来。此外,"云土"还与帝辛时期征夷方卜辞中"云奠河邑"的地名相关,由此可窥知北海之州自武丁以后的政治地理沿革。  相似文献   

18.
刘巍 《近代史研究》2003,11(1):38-100
作为《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骨架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是胡适的一大创见。此说的建立,缘于从“哲学方法的性质”角度探讨“中国之所以缺乏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借助了以康有为为中心的晚清经今文家说,运用了杜威式的实用主义以及其他西学新知。胡适取“九流出于王官”之旧说而代之的,是一种根于“进化论”观念、以“历史的眼光”得来的全新的历史解释模式以及一种“疑古”的取向,意义重大。此说开创了关于诸子学起源的自由解释之风气,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学界中的“疑古”、“释古”、“信古”各派均有影响;在使“经学”从属于“子学”、使“诸子学”成为“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的源头的潮流中,胡适所作的决定性的论断,影响更远;通过严格考辨文献的著述年代来确定学术思想史的脉络,通过了解思想家的生活的“时代”来探讨思想学术发生发展的原因,乃是20世纪哲学史、学术思想史研究中尤为重要而有影响力的范式更新。  相似文献   

19.
十八不共法是小乘说一切有部的法身观的重要内容,它的内容包括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和大悲,是佛所独具的能力和功德。这种思想在说一切有部的经典和龟兹石窟的壁画中均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