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第一个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关于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状况,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可以找到生动而丰富的记载。譬如《韩非子·五蠹》就记载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这里说的有巢氏“构木为巢”,通常被解释为在树上巢居。譬如《辞海》在注释“有巢氏”时就是这样说的:“传说中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时代,他为了避免野兽侵袭,教民构木为巢,居住在树上,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巢居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古木余香     
我姓薛,名字中藏有五个“木”字,三明两暗。早在古家具收藏兴盛之前,我就喜欢各类硬木,莫名其妙老往旧货市场跑。去了也就是看看,认一认哪些是核桃木,哪些是梨木,哪些是洋槐木。人类的祖先构木为巢,我对木头如此抱有认同感,是不是一种返祖?我的五行属沙中之土,沙中栽培树木固然险象环生,但我可以靠后天的努力,通过亲近木头、收藏古木养心养眼,以此滋润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木座初探     
靳彦乔 《收藏家》2002,(12):39-42
当我们欣赏玉器、瓷器、竹木牙角器、珐琅、金银器等艺术品时,往往忽视为它们配制的座、几、台、架。这些木制的小器物,作用是托起它物,因而在口语中人们习惯称其为“木托儿、木座儿”。一、木座的产生与发展木座的产生源于生活。人类的生活总是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最近,读了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鲁迅先生大声疾呼:“解放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读后颇有感触。在文中,鲁迅先生给我们的教诲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人,作为父母,就要做到理解孩子、指导孩子、解放孩子,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当孩子能站立时,就指导他站立;能行走时,就指导他并解放他行走;当孩子面对生活不会应对时,就学会对孩子说“慢慢来”。这就是鲁迅先生对孩子“理解、指导、解放”的真正主题和  相似文献   

5.
正暑假的一天,我们来到张家界的黄石寨。听说这里常有猴子出没,我就赶快把早已准备好的食品抓在手里,准备到时扔给猴子吃。一进黄石寨就看到好多的树木,郁郁葱葱,让人觉得特别凉爽。走着走着,一只猴子跑了过来,我把苹果酥朝它的方向扔去。猴子一把抓住苹果酥,用牙齿咬开包装,就吃了起来,整个速度可比我拆包装快多了。忽然,树上一阵沙沙声,我抬头一看,又蹿出一只小猴子,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一会儿玩倒立,一会儿看着我,好像在说:"小朋友,你看我多机灵,我们交个朋友吧,把你手  相似文献   

6.
跳“目脑”,有四人领舞。他们身穿长袍,头戴羽冠,冠上羽毛是孔雀毛和鸡毛。领舞人冠上为什么要插羽毛呢? 传说,古时候,景颇族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也没有“目脑”。有一次,太阳国的太阳王,在金碧辉煌的王宫里举行盛大的“目脑”舞会。太阳王命大巨们到大地上邀请百鸟到太阳宫参加“目脑”舞会。地上的百鸟穿上节日的盛装,熙熙攘攘来到太阳宫的大厅里,轻歌漫舞,跳着跳着,就学会了“目脑”舞。“目脑”舞会结束时,太阳王设宴招待百鸟。宴后百鸟告别了太阳王,飞回大地。途中它们在木(石匕)胜腊崩的祥信阳河旁休息时,看见一棵生意盎然、高大茂盛的大青树,树上结满累累果实。百鸟看到树上的果实,万分高兴,忘记了几天来跋山踄水的疲  相似文献   

7.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了秦欲伐郑而骞叔哭师的史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骞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对“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的解释,今人众说纷纭,持解不一.笔者略作整理约得四说.(一)王力《古代汉语》释为“你知道什么?你如果在中寿的年龄死去,你墓上的树也该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这是骂骞叔早就该死了.中寿,约指活到六、七十岁,骞叔大约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木,树;拱,两手合抱”.(二)洪诚先生认为“中寿”不该训作“中等年寿”,而应训作“满寿”.“尔墓之木拱矣”句上面,承前文省略了“及师之入”一句.整句应译为”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的树木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见洪诚《训诂学》页142,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徐复先生以之为是(见该书序言).  相似文献   

8.
漆茶具     
郭丹英 《收藏家》2020,(10):19-28
漆树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而漆器则是人类与大自然协手共创的杰作。早在7000多年以前,余姚河姆渡的先民就发现了漆树受伤后流出的汁液具有很强的附着力和防腐力的特点,制作出原始的涂漆木碗,薄薄一层生漆却改变了木碗易烂的缺陷,这是一项伟大的技术创举。此后,随着人类对漆器制作技艺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若木·神树·鸡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叫若木的树,《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若木生于若水之滨,《海内经》曰:“南海之外,黑水青山之间,有木曰若木,若水出焉。”若水因水滨多若木而得名,《水经注·若水》云:“若木之生,非一所也。黑水之间,厥木所植,水出其下,放水受其称也。”一条河流能以一种树木而得名,这种树必然是该流域最常见的植物。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若木并无什么奇特之处,只是生于若水之滨的一种青叶赤华的树木,所以《山海经》对若木的描述应是最为原始,最为…  相似文献   

10.
康熙四十二年(一七○三年)六月,清圣祖在大批卫士簇拥下,出古北口,赴承德山庄避暑。在行宫中,为了炫耀自己的博学多识,他向扈从的臣子们传示了一种“珍奇”的树木。“木系老树之根,沙水浸渍日久,俨如水晶,终夜放光,能烛细字”。大小臣工见了,无不惊诧,叹为“奇观”。其实这种树木,清初在荒山大泽中往往有之,并不罕见,不仅关内有(如《梁溪诗钞》就收有清初诗人咏南方“夜光木”之诗),而且关外也有。同时可以断言,关外比关内更为普遍,这就是《盛京通志》、《吉林通志》、《黑龙江志稿》等书之所以均曾言及它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劳动创造人”是我国理论界的一个基本命题,解放后对此命题进行过多次讨论。这个命题的主要内容是:古猿下到地面后,为了生存,手越来越多地使用天然工具以获取食物和抵御敌害,而脚则经常用于走路,最后直立行走。这样,“手变得自由了,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技巧,而这样获得的灵活性便遗传下来,一代一代地增加着。”手脚分工和直立行走,又使其它器官发生一系列变化。在劳动中,社会成员必须经常地交流思想以加强合作,这种需要使猿的喉头及口部器官发生变化,导致语言的产生。在语言和劳动的推动下,猿的脑髓又发展为人的脑髓。因此,劳动是古猿转变到人的决定因素。 我们认为,根据现代科学成果,在古猿向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劳动创造人”的命题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相似文献   

12.
《南京史志》2014,(8):32-32
炎炎夏日,我的心情就跟树上聒噪的鸟儿一样,躁动不安。抹了把脸颊的汗,转身进入一个绿荫小巷,时间似早在这条路上慢了下来。路边,卖小馄饨的大爷坐在炉子边扇扇子,我要了一碗:“撤点辣!”大爷黝黑的手就像路边大树的树皮,和碗里洁白的馄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脚下是青黑的水泥地,眼前是诱人的红油馄饨。  相似文献   

13.
孟子认为人区别于禽兽的只是“人性善”,它源于人类共有的同情之心。因为人特有理性精神——反思能力,人人可以发现自己的“本心”,人人也可以成为“尧舜”。“人性善”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石。然而把“人性善”作为“平天下”功业的起点,也使其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巨大的消极意义。可是,现代人视人性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等等所决定,也使人类为了从精神家园逃离,失去了生存的终极意义。把“人性善”作为终极的价值理性或许可以拯救这一现代病。  相似文献   

14.
谁都希望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那么,就请你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吧。比如说,别人看正面,你不妨看一看背面,于是,朱自清写出了《背影》。当然,写背影并非出于主观的预设,而是确有感受写来。请看本期《爸爸的手》,从题目,可能你就会感受到视角不一般。“爸爸”是修自行车的,“冬天又要来临了,我爸爸的手……”身为女儿的“我”,“真的为他好担心好担心”,文章一起笔,就把视线投向了“爸爸的手”。文中,作者描写了一双满是“冻疮的结痂”、“圆圆的红圈”、“小块小块的胶布”、“干干的小裂口”,“似红非红的皴裂处似乎随时都会渗出血来”的“冻肿的手”,透过手的描写,读者不难感受到严冬之际,“父亲”终日街头修车的艰辛,这已经是够具震撼力的了。而作者意犹未尽,又进一步写道:“父亲一边用这伤痕累累的手认真  相似文献   

15.
清崇德元年(1636),“丙子之役”李朝由明朝的藩属国正式变为清朝的藩属国。这一转变形式上看似简单,但就李朝的思想观念而言,却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的痛苦磨合过程。其过程具体表现为从“反清复明”的“北伐论”到“力学中国”的“北学论”的转变。本文对李朝这一转变过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心的温暖     
无论冬夏,我的手掌冰凉得像是血液不流过似的缺乏温暖。开始我并不知道自己手凉,一个夏天的傍晚,同学聊天时,她们握着我的手惊讶地说,你真的好凉爽噢冬天,她们又握着我的手说,多穿几件衣服呦。记得小时候,爸爸总是在冬天用厚实的大手温暖我的小手,甚至还让我把手放在他热热的脖颈上。他总是在夏天为我在童年老院门前的合欢树上,摘盛开的合欢花儿,我看见满脸汗珠的爸爸捧着一把粉的合欢花,就自己用冰凉的手为爸爸擦去汗珠,合欢树上的虫子顺着爸爸的脖子向上爬。很久很久后,我还记得。多年过去了,爸爸有了白发和将军肚再也不能为我摘下合欢花…  相似文献   

17.
<正>“木里实古”在南京方言中经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迟钝、不知轻重、莽撞糊涂,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木里实古”还可以说成“木里木箍”“木的实姑”,这些其实都是“木古(木骨)”的生动式。对于这句土话的意思和由来,民间有三种说法。(1)“木鼓”:树木包着石头生长,二者都是没有知觉的东西,所以用“木里石鼓”形容人反应迟钝,继而引申出“不知轻重、莽撞糊涂”的意思。(2)“木固”:“木”指麻木,“固”指办事固执、缺少灵活性,  相似文献   

18.
<正>二里头遗址周围的古环境和气候状况究竟是什么样子?古人又是如何利用植物的?这些是考古工作者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随着木材考古在我国考古发掘中的广泛运用,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木炭碎块进行了显微结构分析,小小木炭对于重建遗址周边的生态环境、提取古代人类利用木材的信息发挥了大作用。人类和树木休戚相关,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树木也是息息相关的。远古的先民,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的衣食住行多数仰仗于森林的无私给予。"构木为巢""钻木取火""昼食橡栗,暮栖木上""弦木为弧,削木  相似文献   

19.
夜渡洱海     
风花雪月,历来为人们视作文人骚客渲泄情感世界的滥觞。然而.勇敢的大理人却宣称“风花雪月”是大理州美好风物的极致,领略过大理“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人,无不为大理风光旖旎的景色所陶醉。车到大理的那天,正赶上顶头风,天空的流云,浩森的洱海,还有那舒展拂动的秀木都在风里,这时,才真正领略到风从八方来。我要去的地方,还有好几里的路程,幸亏对于一个惯于在野外行走的我来说,这点路程也不算什么。就像贪饮美酒的醉汉一样,我贪恋洱海的景色。不知不觉走入黄昏,直到发现自己孤零零地独处在洱海边时,周围的房…  相似文献   

20.
稍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远古祖先——南方古猿就能变成人,而人类的其他近亲——黑猩猩和大猩猩等类人猿就没有变成人呢?这是因为,人不仅仅是生物进化的产物,而且是其自身的类本质或社会本质力量进化的产物。有的学者把人类这一特有的进化过程称之为文化进化或人文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