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族是一个姓氏繁多的民族。满族称姓氏为哈拉,共有哈拉679个。其来源不一,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沿袭金代女真旧姓。如:完颜氏、钮祜禄氏等。 其二、以部族名称为姓氏。如:纳喇氏、辉和氏等。 其三、以所居地名为姓氏。如:宁古塔氏、董鄂氏等。 其四、赐与姓氏。如:吴拜本姓瓜尔佳氏,纳木泰本姓舒穆禄氏,努尔哈赤以军功皆赐姓觉罗氏。 其五、以名为姓氏,也叫“随名姓”,即  相似文献   

2.
清代前期达斡尔著族──精奇里哈拉史地考古清尧一、精奇里江边的"著姓"精奇里哈拉在清代前期是达斡尔族的望族。"哈拉"为满语,汉语意为"姓",是父系血缘组织的氏族名称①。达斡尔族归附清朝后,即接受了满族表示氏族的这一称呼,并沿用下来。其实,达斡尔族本有表...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史志》2011,(20):32-35
<正>齐齐哈尔的满族风情清康熙年间,满族人陆续迁入齐齐哈尔地区,主要是驻防齐齐哈尔城的满洲八旗兵丁及其后裔,分布于城外,自成村落,即今昂昂溪区、铁锋区、梅里斯区所辖的满族聚居村前身。满族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最初为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满语称"哈拉"。满族姓氏多以居住地的地名、山川、河流名称为来源,或金元时代女  相似文献   

4.
京旗的满族(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长期生活在汉人当中,不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常常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每一个民族人人必都有姓。姓与名必须连写。姓氏必须写在名字前面。姓氏决不能改,改了就是奇耻大辱。“赘婿”(养老女婿)古代所以列入贱民之列,就是因为他们改从了妻家的姓氏。这些观念都是满族邻近民族汉族的观念。满族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又接受了汉族文化,便视上述习惯为本身的习惯。其实少数民族的习惯,并非一概如此。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21,(1)
正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大少数民族政权,满族的先祖为肃慎族,起源于白山黑水之地,发展到辽金元时期的女真人就是其中的一支。1125年,由于女真人建立了金朝,因此大量女真人进入中原,并长期与汉人杂居融合,仅有少部分女真人还生活在北方偏远地区,而明末清初的女真人(即后来的满族)就是这些部族的后裔。骑马狩猎是满洲先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因此为适应骑射的需要,清代的满族服饰在继承汉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之外,也加入了大量本民族的元素,设计出了方便、实用又自成一体的服装。  相似文献   

6.
武慧民 《沧桑》2012,(2):91-92
论述了姓氏的起源,探述了我国姓氏、起源和演变以及发展特征。中国人的姓氏,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是中国人的姓、名、氏、族之间以及来源,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积淀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7.
满族和汉族都拥有众多姓氏,在长时期满汉化交流过程中,姓氏起源产生许多共同特征,主要为:以地为氏、渊源于图腾、以名为氏、君主赐姓、改换姓氏,以姓为氏等6个方面。本对这6个方面的共同特征作了详实论述。  相似文献   

8.
几千年前,楚国在江汉蛮荒之地创造出了辉煌的楚文化,楚国公族(王族)也人丁兴旺,支庞繁盛,分化、演变产生了许多新的姓氏,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姓氏体系,其中一部分姓氏今天成为常见姓,为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增添了光彩。一、追根溯源:楚国公族姓氏犹如一棵大树,干强而技盛先秦时代,姓与氏含义不同,使用也非常严格。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二者是源与流、干与技的关系。到汉代混而为一,姓与氏合流,称姓、氏,或姓氏合称。据《史记》记载,楚国的先祖出自黄帝之孙、帝烦琐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居火正为祝融,…  相似文献   

9.
谈爱新觉罗氏的汉字姓佐海峰爱新觉罗是个满语姓。早在金代女真人中就有交鲁氏。交鲁,即觉罗。女真人每迁至新地常在原来姓氏上加个新地名而成新的姓氏。觉罗氏居爱新水(牡丹江)者,称爱新觉罗氏。这个姓氏的来源跟三仙女的神话传说是一致的。但满族人在名字上从不冠姓...  相似文献   

10.
沈林 《满族研究》2006,(2):85-96
“沈”姓满洲族的老姓说法不一,“老姓”中没有“沈”字,还有朝鲜族沈姓和“沈氏”汉军八旗融入满洲族。事实上,辽金女真有“沈”的姓氏即“沈谷”,尽管可能是音译,但是其他姓氏如“童”也存在,《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记载后金女真有大量汉姓“沈”和女真名字者的记录。因为民族生存战争、土地的争夺与保卫,因为女真族、满洲族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和历史,因为没有相应的文化建设,一般女真族没有连续家谱的记录,女真到满洲的姓氏从来不连续,满洲族的家谱绝大多数的撰写始于多尔衮进关。从“沈”姓在后金女真中存在的举证,往前到辽金时代、往后到清代,“沈”姓都是以不同表现形式存在着,说明从辽金女真、后金女真、以及到辛亥革命前后满洲族都有“沈”姓氏,和这个族群一样,“沈”姓氏是变化演绎的,女真到满洲族姓氏同样是变化演绎的。  相似文献   

11.
冯浩菲 《民俗研究》2007,(1):182-197
一、中国姓氏起源略说欲明冯姓之起源,必然要涉及到整个中国姓氏的起源问题。前人,包括古人谈到中国姓氏起源时,或曰:“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或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  相似文献   

12.
姓与氏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源于圆腾,表示出生於哪个圆腾祖先,它代表血统,是个不变因素;氏则根据封地、或官职、或先人的字等后天因素而取,是个可变因素.春秋以後,人口繁衍,族姓分化,小国沦丧,礼崩乐坏,姓氏谱系开始模糊,至少到春秋晚期,姓与氏就开始混称,以氏为姓,偶有见之.秦汉以後,大多以氏为姓,上古原姓很少使用.  相似文献   

13.
锡伯族共同体形成的浅见文言对锡伯族源的探讨,笔者先后从锡伯族大姓瓜尔佳氏的族籍、锡伯族的姓氏和早期分布地区,以及锡伯族称等方面考查,认为锡伯族源于明代史籍中所称的“熟女真”,或称作“山寨夷”的一部,并非明代前千余年鲜卑族的后裔,”民族是历史的范畴,明...  相似文献   

14.
文史摘     
神农、炎、黄关系考以炎帝、黄帝之时姓氏真情考炎帝、黄帝、神农姓氏之实,则炎帝、黄帝、神农氏身份,昭然已明:炎帝、黄帝因为少典之子,为异母同胞兄弟;炎、黄异母,各从母姓,故异姓;炎帝、黄帝封姓各异,因此又异氏。炎帝、黄帝生姓、氏姓各异,正合于实理。神农氏,为世传氏姓,故为朝号之名;无帝位号名称,且与少典氏、女登以及炎帝,皆无涉。证炎帝同神农氏确实各为一人。炎帝、黄帝世系家族,虽然生姓、氏姓各异,但其为一家一族,至迟于汉代以前,仍然属一个清楚的历史问题。以黄帝氏姓为证,颛王页、帝喾、尧、舜、禹氏姓各异,但其同为姬姓之后,…  相似文献   

15.
(一)新的民族共同体 满族是以明代建州女真人、海西女真人以及一部分黑龙江女真人为主体,在长期的共同政治经济生活中,还吸收了一部分汉人和蒙古人,构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在一六三五年后金汗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称满洲,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要是追溯其历史则源远流长,满族的先人是:从女真人、上溯靺鞨人、勿吉人、挹娄人以至周代肃慎人,他们世居松花江、黑龙江一带地方,生息繁衍,历史悠久。这是最早开发东北地  相似文献   

16.
文史快车     
正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在中国先秦时期,姓和氏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混淆。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号,是氏族的标记,它标志着一个人由哪个氏族生出。《说文解宇》说":姓,人所生也。"我们看姓字从"生"、从"女",表明了出生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这正是远古母系社会制度的反映。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  相似文献   

17.
满族[1]的姓氏在历朝的都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受其自身社会发展、民族融合和音译不同等多因素影响造成的。自清代起,满族又逐步使用汉姓。满族八大姓恰恰代表了满族姓氏的演变过程。至辛亥革命后,满族老姓逐步汉化。满族老姓汉化既有规律可循,又有多种变化,作为满族姓氏研究的一个方面,它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又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以女真人为中坚崛起的满族共同体,仅仅用了三十余年的时间使统一了中国,成为中国的主宰。满族以一个弱小的民族在历史长河的一瞬间上升为统治民族,统治偌大的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这是一个历史的奇迹。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是时明朝在嗣位之争、党争、自然灾害及农民义军的致命打击下已是朝不保夕危若垒卵,再也无力对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实施抚剿并用的羁糜政策,给满族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时机。二是多元经济为满族的崛起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其多元经济包括农耕、渔猎采集、讨赏、掠夺。一农耕十六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19.
辽东满族望族八大姓姓氏探源赵维和,沈秀清辽东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现今仍是满族人民集居的地方。在辽东诸多的满族姓氏中,满族集居地人民通常将佟、关、马、索、赫、富、那、郎八个满族姓氏,推崇为陈满洲著姓,同时又将其俗称谓"满洲人大姓"。然而,现今俗称谓人大...  相似文献   

20.
正"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氏"冠在男人的名前,表露着一个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职以及追谥,代表了男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譬如武王的四弟叔旦,由于其采邑为周,被称为周公。其实,周公为姬姓,周只是他的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