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进入20世纪30年代,出于地缘政治利益的考虑,法国殖民者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活动日益频繁,挑起"南海九小岛事件",引起中法南沙领土争议,并形成法日在南沙利益争夺的第一次交锋,这对中国南沙群岛主权构成了巨大威胁。为捍卫南沙主权,国民政府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搜集南沙属我证据,对法进行交涉,然而此事件久拖不决。在这场争端中,法国将日本当作主要竞争对手和交涉对象,中国则处于次要地位,中国南沙主权被列强所忽视。  相似文献   

2.
1933年7月26日,法国宣称占领南沙“九小岛”,国民政府的抗议被法国忽视,而日本的非法声索却受到法国的重视。出于对远东政策的贯彻以及对日本“恫吓外交”的屈服,法国被迫于1934年对南沙政策作出调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法国派舰前往南沙群岛巡视,试图重新进行“有效占领”,针对日本非法占领经营太平岛,法日在东京和太平岛进行多轮交涉。英国亦几次试图伺机攫取南沙部分岛礁,盘算落空后则竭力怂恿法国登岛以抗衡日本。1938年,法国再次调整其南沙政策,并派兵登上太平岛。法国南沙政策的两次调整主要基于远东局势的变化,亦是对其“印度支那”安全、利益等因素权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1947年发生的西沙群岛事件是"二战"后法国企图重新介入南海诸岛的重要步骤,既是法国自1931年以后企图侵占西沙群岛政策的延续,亦与战后中国海军收复西沙群岛过程中准备不足和各部门缺少联动机制进而为法军提供可趁之机有关。在与法国交涉过程中,国民政府不仅始终坚持西沙群岛主权属于中国,对法国侵占行为不做任何让步,而且还发现了法国编造"历史证据"的出台过程及法国所谓核心证据"嘉隆王插旗"说并非属实。这为国民政府依据1887年中法界约划设两条位于北部湾的南海断续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1933年7月25日,法国公开宣称所谓对若干南沙岛礁拥有主权。从现有解密的国民政府的档案来看,外交部并没有做出明确和积极的回应。孤立来看,或将得出这是一个对中国主张南沙岛礁主权不利的证据,但如果把当时中国外交部和内政部对法国强占南沙岛礁的反应联系起来,似乎就可以对外交部的反应做出合乎常理的解释:外交部在得到法国强占南沙岛礁的初步信息以后,多方查证,谨慎表明中国立场;在得到相对完整信息的基础上,内政部主导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通过《指示编制地图应注意事项》和出版官方地图宣布中国对南沙岛礁拥有主权。这二者构成了中国政府对法国强占南沙岛礁的完整反应。依据国际法院的判例,这也将构成中国维护南海南沙岛礁主权的关键证据。  相似文献   

5.
解决南沙问题必须重视经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各国经济贸易的区域化、国际化,世界各国愈来愈清醒地意识到经济实力在地区冲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南海周边各国围绕着南海争端也采取新的斗争策略,由单纯的军事占领转向开发争夺。我们必须认清加强经济开发对解决南沙问题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强对南海的经济开发。一当前,南海周边各国为了巩固各自在南沙的既得利益,在花费巨资加强海上攻防力量的同时,也加紧了对我南沙海洋、海底资源的掠夺和开发,企图用经济手段来代替武力争夺南沙,以图南沙主权。目前,南沙的经济开发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东部琼海市的潭门镇是个遐迩闻名的渔港。从宋元年间开始,潭门的青壮年男子就驾船远赴南海的辽阔海域捕鱼,练就了"看罗盘、望星象、辨海流、斗风暴"的过人本领,因此当地渔民也被称为"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续开发西南沙诸岛的群体"。前两年,潭门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千年渔港又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7.
一、历史上中国人民对南沙群岛的发现、命名及经营(一) 发现与命名历史上中国人民对南沙群岛的发现,是在对南海诸岛的认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中开始的。对南沙群岛的发现与命名分为两个层次:1、涉历南海和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这一时期自汉至唐。2、熟悉南海、区别南海诸群岛,逐步加深对南沙群岛的认识,完成对南沙各岛礁的命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占领南沙群岛若干岛礁,向国际社会宣称拥有南沙群岛主权,这在当时引起南沙海域利益相关国家的积极反应,此即为"九小岛事件"。文章以法国外交部相关档案为考察对象,尝试依据法国方面的记录梳理"九小岛事件"的背景、经过以及法国各部门的态度和推进方式,最终分析法国制造该事件的动机。  相似文献   

9.
王红 《文史春秋》2010,(12):23-27
清朝末年,清朝政府内外交困,国力衰弱,无力顾及南海海域。日本商人趁机登上东沙岛,设厂建屋,开采资源,并宣布该岛为“日本领土”,准备长期经营,永久占有。清政府闻讯领土被侵占后,多次与日方进行交涉,据理力争,最终收复了被占据两年之久的东沙岛,维护了我南海主权。  相似文献   

10.
《文史天地》2012,(10):95-95
南沙岛、礁、沙、滩到底有多少个?我国近年的科学勘查结果显示共558个。三国时代,把南海叫作“涨海”,把南沙岛礁叫做“磁石”“盘石”,可算作最早的官名。  相似文献   

11.
张菲菲 《神州》2011,(17):159
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纷纷占据我国在南海拥有主权的岛屿,在南沙群岛189个已命名的岛、礁、滩、沙中,我国有效控制的岛礁只有11个。事实上,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南沙拥有主权是有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菲菲 《神州》2011,(8):159-159
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纷纷占据我国在南海拥有主权的岛屿,在南沙群岛189个已命名的岛、礁、滩、沙中,我国有效控制的岛礁只有11个。事实上,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南沙拥有主权是有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87年6月26日,中法《续议界务专条》签订,法国政府承认中国对南海拥有主权,为国际法认定。但到了清末至"二战"期间,法国、日本等列强竞相侵占中国南海海域,争夺中国在南海的主权。1946年,中国政府派林遵率"太平""永兴""中建""中业"等4艘军舰收复了西沙、南沙群岛;尔后,推出和正式公布南海U形11段断续线,向全世界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在汉武帝时期起较大规模利用南海,宋代时南沙群岛进入我国版图。元爪战争时期元朝海军出行很远,巩固了南海的疆域存在,明清时期我国经营南海的层次更深,中国渔民在中业岛等一些岛上建房挖水井而他国所无,南沙是中国历史上渔民长期的渔业区。光绪十三年五月初六(1887年6月26日),中法两国签订《续议界务专条》,法国政府承认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并为国际法所认定。1936年—1947  相似文献   

15.
南海再起风波。 这次风波的始作俑者,是中国昔日的“兄弟”,也曾经是“对手”的越南。复杂的是,这次在南海掀起波涛的原因酝酿期达两年之久。2009年,在胡志明市历史文化公园内,越南国家主席阮明哲和胡志明市市委书记、市人民委员会主席等人立起“南沙主权纪念石碑”,并种下33棵树。越南媒体的报道称,这33块石碑和33棵树苗象征着越南在南沙群岛上的33块国家主权界碑。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面临几次边疆危机。其中1880—1881年中俄伊犁危机,两国交涉签订《圣彼得堡条约》,虽然清政府对俄赔偿数目增加到900万卢布,俄国的商业特权也得到增加,但俄国愿意把所得的土地大大减少,总比《崇约》对清有实利。1880—1885年中法越南交涉,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内容规定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中国修建铁路须同法国人  相似文献   

17.
对日"二十一条"交涉,实际上有外交部和总统府明暗两条管道,总统府交涉管道的关键人物是袁的顾问有贺长雄,负责袁和有贺之间联系的,在国内是袁的心腹幕僚曾彝进,在日本是驻日公使陆宗舆。根据新发现总统府交涉密档及其它相关记述,袁在开议前曾派有贺回国打探元老态度;谈判陷入僵持后,又派有贺回国运动元老给大隈内阁施压。袁在交涉过程中采取拖延、泄密等针锋相对的策略,与他在开议之初便透过手中掌握的有贺致松方正义密函知晓了日方的交涉策略,应有一定关系。为加强与元老联系,袁又接受有贺建议,设立"外友会",秘邀松方访华,并得到后者响应,但最终未能成行。有贺致总统府电文中所谓"秘密一事",及驻日公使馆致外部电文中所谓"密约一条",即指此事而言,而非指袁为实施帝制,与日方另有所谓"密约"以换取后者支持。交涉行将结束时,曾彝进还曾向袁提出过一个不为学界所知的善后密呈。与外交部围绕具体条款同日方讨价还价不同,总统府交涉管道侧重利用日方高层对华政策分歧开展工作,从而对交涉进程和最终结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菲律宾政府利用"克洛马"事件,妄图侵占南沙群岛,尽管海峡两岸处于分裂对立状态,但仍然采取一致立场反对菲律宾侵犯中国南沙群岛主权,不过,在当时特定的国际环境下,只有台湾当局有正式的渠道可以跟菲律宾政府进行直接交涉。由于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外交"、军事的措施来维护南沙群岛主权,得以暂时挫败菲律宾侵犯中国领土的图谋。这些措施具有特殊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对当前海峡两岸携手维护南海主权也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从"追随英美之后",到"适处英美之间",再到单独对华妥协,日本政府在五卅交涉中经历了复杂纠结的外交决择与战略转向。与之相呼应的是,曰本与执政府的积极互动,对官、商、军、学、工等地方势力角逐的深度介入。大国博弈与地方争持这两个紧密关联的层面,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决定了日本在五卅交涉中的基本策略与实践。"金蝉脱壳",既是日本五卅交涉实践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列强在华外交格局的重大变动。  相似文献   

20.
洪振强 《安徽史学》2006,22(2):81-86
沪案交涉是由执政府担当的,但执政府为延长其政治生命,只知利用五卅运动中的"民气"以对内,并没有真正谋划沪案交涉,导致交涉主张不统一,交涉策略不明朗,交涉步骤不一致;同时,各外交官员在开展外交时也进行"内争",相互推诿卸责,导致沪案交涉延宕;江苏地方官员和各派军阀也以外交之名,与中央一起争夺上海地盘;此外,沪案发生时,上海无军政大员负责的现状也影响到了沪案交涉的开局.这些才是沪案交涉无功而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