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文征》乃鄂籍数代学人历经百年辑编而成的历史文献巨著。集中之文均为元、明、清三朝乡贤遗著。其对于有集存世者,则选其有文献价值者;凡集外之佚文,在所必收,故所录诗歌纪事,皆为存世诗话所不收,可见这部总集文献之珍贵。兹将所录诗歌纪事中的明代部分辑出,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2.
不晚于12世纪中叶,党项人原始的占卜术被中原传统的占卜学所取代。存世的西夏占卜文献全部译自汉文,其中对一些专门术语的译法表明西夏人对中原卦名有自己的理解。以干支为依据的"术数"占卜在西夏的流行程度超过了以八卦为依据的"易经"占卜,其对西夏生活的影响比此前估计的要大。  相似文献   

3.
《文献》2017,(6)
吴梅村诗文辑佚成果可观,但还有未开拓的盲区。现有辑佚成果来源文献类型很广,包括诗文选集、诗话、地方志、尺牍书札集、族谱、文人笔记、文人私撰史书、道观志、存世书画墨迹等,然而佛教文献却一直未进入研究者视野。从目前习见的佛教丛书中即可辑得吴梅村佚作五则,包括佚诗一首、扁联一副、佚文三篇。可以借之扩大对吴梅村交游范围的考察,补充其年谱编撰的材料,了解他对诗禅关系的看法。明清文人涉佛者极多,佛教文献对文学研究意义重大:不仅是文献辑佚的资源库,可补传记、文集记事之阙,帮助研究者观察文人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多种面向;也是理解文人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准确把握其文学思想意蕴的重要资源。明清佛教文献的编撰与刊行数量可观,存世者不少,如能有效利用,对明清文学研究的多维开展必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何湘 《文献》2003,(3):46-47
读2002年《文献》第三期祝尚书先生《南北朝唐五代佚文辑考》(简称《辑考》),发现所辑佚文中至少有两篇并不是"佚文".  相似文献   

5.
《文献》2010,(3)
<正>陆启浤《北京岁华记》,是目前所知唯一存世的、以"岁华记"命名的明代岁时节日民俗文献。一些学者曾认为已经亡佚。比如北京古籍出版社为《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所作的"出版说明"就说:"明人陆启浤写过一本《北京岁华记》,现已失传。"王灿炽《北京历史文献佚书考略》也认为:"陆启浤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所收南宋人胡元质重新编排注释的胡曾《咏史诗》,在今天看来至少具有三方面的文献价值,一可用以校勘文字,二可资以辑录佚文,三可据以推断某些古籍的亡佚时代。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6,(2)
本文是作者在辑录整理三国文实践过程中对一些共性问题所作的学理思考。认为,应重视对三国文范畴和时限的界定,将墓葬遣册、走马楼吴简、医古文之佚文纳入辑录范围符合学理,为防杂乱,可入附录;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从西晋移植三国,将邴原、霍弋从三国中剔除,符合历史实际,并已尝试为严可均《全三国文》原书新辑增补人物24人带文52篇。又认为,应该把严可均原书中已有作家的佚文辑录增补作为用力的重点,并已尝试从浩瀚传世文献中辑出整文72篇、专著折合佚文54篇、残文121节。同时认为,文本校勘要突出"全"和"精细",各种版本竭泽而鱼,以最早出处为底本,其他出处以时代先后为序,逐一精勘细校并出校勘记,详述取舍或存疑理由,以待后人深研;文本编排应凸显时间顺序,淡化传统的尊卑观念;原文题目应慎改,明显与文本内容不合者,宜从优本改之。还认为,不可忽视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重要人物具有书面语特征的话语片段的辑录,并已尝试从出土文献中辑得碑刻85篇、零散简文197则,从传世文献中辑得重要人物书面化短语81节,并各附考辨文字。同时期待未来能从摩崖石刻和题记中有新收获。重新辑录整理的三国文文本(剔除走马楼吴筒)总计新增整文263篇,段落文句399节(则),总规模已突破了103万字,使严可均近52万字规模的《全三国文》翻了一倍,内容已有重大改观。  相似文献   

8.
反对谶纬只是桓谭被贬斥的表象,深层原因则是没能理解刘秀重儒的政治目的,以"道"自认,一味分析现实、批评现实,违背了刘秀圣化汉室复兴的政治需要,是"道"与"势"碰撞的结果。刘秀重儒,"未及下车,先访儒雅",是为了"吏化"儒生;以谶决事是以谶纬控制谶纬,防止西汉后期儒生以谶纬为工具怀疑汉家统治的再发生;"亲执讲筵"是以"柔"的方式钦定学术标准,统一思想,使儒家学说规范化、工具化。这是东汉一代有经学无"思想"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类书是古代著述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中保存了前代大量有价值的佚书佚文。本文通过对唐宋类书中有关隐性书学文献的统计、编目、比勘、举例和分析,旨在揭示这些文献对于文献学和书学研究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献》2016,(5)
黄山学院图书馆所藏汪世清先生遗赠《新安文献志续编》晚明刻本一册,系该书的第七、八卷,收录唐代至明代徽州文献九十五篇,其中包含多篇稀见的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如卷中收录了众多的明代徽商文献,是晚明时期徽商繁荣和社会观念变化的生动体现。书中的一些篇章,对考证徽州典故很有价值,对明史研究也有帮助。由于现存卷中没有关于编纂者的任何信息,使得确定该书的编纂者与刊行年代较为困难,通过对存世徽州文献的综合考察,推测该书的编者可能是晚明休宁人程廷策,该书则刊行于隆庆末或万历初。  相似文献   

11.
反对谶纬只是桓谭被贬斥的表象,深层原因则是没能理解刘秀重儒的政治目的,以"道"自认,一味分析现实、批评现实,违背了刘秀圣化汉室复兴的政治需要,是"道"与"势"碰撞的结果。刘秀重儒,"未及下车,先访儒雅",是为了"吏化"儒生;以谶决事是以谶纬控制谶纬,防止西汉后期儒生以谶纬为工具怀疑汉家统治的再发生;"亲执讲筵"是以"柔"的方式钦定学术标准,统一思想,使儒家学说规范化、工具化。这是东汉一代有经学无"思想"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孔广林,字丛伯,号幼髯,清代经学家、戏曲作家。关于其出生时间,流传多讹;卒年则语焉不详。今整理谶纬佚文,发现《通德遗书所见录·后记》(清光绪十六年山东书局刻本)有所记载。录之于下:  相似文献   

13.
<文献>2007年第3期<[同治](即墨县志)中的<聊斋志异>佚文>一文,引<即墨县志>中"郭华野先生以清鲠受主知"一段文字,作者称说"此文不见于今传<聊斋志异>","该文应该是<聊斋志异>的佚文".其实,这一则文字正出自<聊斋志异>,<即墨县志>所载出处无差.只是它在<聊斋>中非独立成篇,而是包括在<公孙夏>文末的"异史氏曰"评论之中.  相似文献   

14.
曹魏以降史籍所载九锡渐趋一致、规范,按照排列次序一般包含车马、衣服、乐则、朱户、纳陛、弓矢、鈇钺、秬鬯。以《韩诗外传》卷八第十三章九锡记载及《汉书·武帝纪》所载元朔奏议为史料依据的九锡自西汉初即有之说值得商榷。规范化九锡实始出《礼纬·含文嘉》,始出文献时段当在王莽受"九命之锡"(汉平帝元始五年)至《白虎通》成书(汉章帝建初四年)之间,而非谶纬大量造生的哀平之际。《礼纬·含文嘉》在东汉初年官方主导的谶纬思潮影响下,将九锡名称规范化;在试图将儒学与谶纬进一步结合的白虎观会议后,由班固《白虎通》引用《含文嘉》文,剔除王莽以九锡为篡位工具的实践影响,回复至九锡渊源的宗周九命褒奖功臣的最初功能上,并将之与封爵、土地相关联,申述规范化九锡"组合"与"排序"的依据,从而将谶纬化的九锡权威化、官方化。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纸质文献酸化的问题,针对近现代文献存世量大、保存状况差、酸化严重的现象,对已有脱酸技术进行优化,实现了水溶液脱酸-微波干燥-冷冻干燥的规模化集成。每批次的脱酸处理量不少于30本图书,脱酸后图书pH值和碱储量均有提高,皱缩率可控。初步构建起规模化脱酸示范技术体系,并进行集成应用示范,为大量近现代文献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古钱之学,由来已久。早期影响较大、存世较久的专著作,除南朝梁顾炬的《钱谱》一卷外,主要有唐人封演、张台,宋人金光袭、李孝美、董迪诸家钱谱及不知时代撰人的《旧谱》等,惜都早已失传。南宋洪遵《泉志》中保存了不少早期钱谱佚文,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其中张台《钱录》佚文多达三十一条,远超封演《续钱谱》的四条,甚至超过宋代金、董等家,可见其在钱币学史上之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张隽赍持"因序以征书"的遗民心志,辑录<古今经传序略>,保存了大量的有明文献.笔者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了佚文温璜<易解自序>及韩昌箕<历代史衡自序>,借此可考见明代吴江著述之一斑,亦可补史志之遗缺.  相似文献   

18.
<正>岭南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秦汉以后,长期以来对岭南古代文明的认知多来源于对历代存世文献中相关文本信息的读取。然而必须指出:岭南古史的书写传统,在记载取向上存在着两个背景与定位不同的文献系统:一是传世文献,以传统正史为代表的一系列基于政治史的整体叙述视角并致力于梳理王朝兴衰  相似文献   

19.
《汉书·艺文志》不著录谶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谶纬书,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汉哀帝、平帝前就没有谶纬文献的存在。因为时代政治原因,刘向不会著录谶纬书;刘歆有熟悉谶纬书的可能,但未增添《别录》的内容,故《七略》不著录谶纬书;西汉谶纬书的收藏之所在太史不在秘书,而《汉志》中也有类似谶纬的书籍。更重要的是,班固作《汉志》前有光武帝钦定图谶81篇,有别于从西汉到新莽时期的谶纬文献,故难以著录。  相似文献   

20.
西域木简所见《汉律》中的“证不言请”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简牍,是当时边塞防御机构中各种文书的遗物,其中有些属于狱讼文书的木简,记述了少量《汉律》的佚文,是研究汉代法律的宝贵资料。《汉律》久已失传,所以这些佚文的发现,可补文献之阙疑,为研究《汉律》提供新的线索。西北地区的简牍之中,曾屡次出现征引"证不言请"律的简文,例如: (?)先以"证不言请,出入罪(?)"(《甲编》59) (?)官,先以"证不言请,出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