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对上古有代表性的十二部典籍中的“彼”进行了穷尽的调查研究,认为“彼”的称代用法和指别用法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功能,认为上古汉语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是俱全的,其第三人称代词是自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办法是多个成份合作,各司其职,综合体现。即:“彼”(主要作主语,少量作宾语、定语)与“夫”(主语)、“其”(领属性定语)、“之”(宾语)等构成了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完整系统。  相似文献   

2.
阮晓芸 《神州》2013,(10):173+175
本论文主要对比汉语"什么"和泰语"■"语用方面的异同。"什么"和"■"都有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但"什么"和"■"表疑问时的使用条件和适用对象有区别;"什么"和"■"表示否定、列举等用法时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时间副词作定语已成了不争的言语事实。其原因主要在于:时间副词与其他表示时间的词在语法分布上的相似性;追求新奇和独特语用价值的促成作用;副词语法功能本身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郝好 《神州》2012,(9):202-203
情态动词是情态内容最主要、最典型的表达手段,它有多种功能,现代语法将英语情态动词表可能性的功能称为“推测性用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情态动词的推测性用法十分常见,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参照现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这几年的教学心得,试对其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5.
张勇 《古籍研究》2001,(3):21-22
“奴婢”一词,《辞源》的解释是:“丧失自由被剥削作无偿劳役的人。通常男称奴,女称婢。《史记&;#183;平准书》:‘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后也用为男女仆人的泛称。”《辞海》说“奴婢”是“古代称罪人的男女家属没入宫中为奴者,后泛指丧失自由,被人奴役的男女。《三国志&;#183;魏志&;#183;毛蚧传》:‘汉律,罪人妻、子没为奴婢。’又太监亦以此自称。”《汉语大词典》对“奴婢”的解释是对《辞源》和《辞海》的综合。笔者在阅读白话小说的过程中,注意到《秦并六国平话》、《水浒传》中都数次出现“奴婢”一词,而词义皆不在《辞源》、《辞海》所释范围之内,而是别有一义。今姑罗列所见语料如下,并稍加申述,至于深入探寻“奴婢”的词语发展变化,则有俟方家矣。  相似文献   

6.
《齐民要术》中“二”和“两”作为数词多次出现、“两”和“二”虽然在数值上相等,但在具体用法上还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7.
说“逆袭”     
近年流行的“逆袭”一词来源于日语,主要表示反击、还击的意思.其在沉寂百年之后迅速复活并流行,与其自身特有的新颖性、生动性、模糊性、丰富性特点有关,也与当今社会不断觉醒的平民意识和发达的网络媒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孙絮  高翔  韩丹 《神州》2013,(21):158-158
一般情况下,名词和副词各有自己的特点,泾渭分明,但在表示时间意义上就很容易相混。例如“方才”与“才”我们就不容易辨别它们,“才”是副词,“方才”则是一个兼类词。表示刚过去不久的时间,是时间名词。在表示时间较迟是“方才”则是副词。“才”与“方才”无论是在语法方面还是语义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9.
徐铂 《神州》2013,(2):132-133
本文分析"介词‘在’+时间词语"做句中状语时,介词"在"是否有存在价值。首先列举"介词‘在’+时间词语"做句中状语的两类基本形式,归纳出结论:无论时间词语表示时点还是时段,介词"在"都有存在的价值。并基于这个结论解释有无"在"两种用法在语法、语用方面的差异。这对于检讨介词"在"介引时间词语的教学语法是否过于宽泛。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韩丹  孙玉莹  孙絮 《神州》2013,(21):154-154
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词语在网络上有了新的引申含义。“汗”就是其中一例.在网络用语中,“汗”字增加了无可奈何与惭愧,窘迫,尴尬等新的意义,词的意义得到了引中和扩充了。其新用法是通过词语的缩略和词语联想的方法产生的。“汗”的新用法在网络上的流行反映了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王娇娇 《黑龙江史志》2013,(13):161+163
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宅"的新用法层出不穷,"宅男"、"宅女"等已逐渐渐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本文在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梳理了"宅"字的新用法,并从社会时代、语言机制和文化心理等多个角度对其流行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吴柱 《中国史研究》2020,(1):170-175
中国古代军事作战有隐藏、埋伏兵力以伺机突袭敌人之法,秦汉以来通常用“伏”字表示,或作名词,或作动词。而先秦文献所载上古兵法又有“覆”这一名称,其语义场、语法功能皆与“伏”相近,有时还同时相对出现。那么“伏”与“覆”是何关系?其含义和用法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13.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也是《庄子》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用法灵活复杂。弄清“之”字的动词用法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翻译,对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及《庄子》一书的文本内容、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通行的有关《庄子》一书的各种注本中,某些“之”字的用法及翻译提出质疑,以期见教于大方之家。同时提出用古人观念还原辨析古人的语言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许杰  车录彬 《神州》2013,(23):141-142
近年流行的“逆袭”一词来源于日语,主要表示反击、还击的意思。其在沉寂百年之后迅速复活并流行,与其自身特有的新颖性、生动性、模糊性、丰富性特点有关,也与当今社会不断觉醒的平民意识和发达的网络媒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黎夏 《神州》2020,(5):71-71
古典名著《山海经》自问世便以“奇”著称,其中古汉语语法现象更是值得深究。本文将以全书的“是”字为研究中心,归纳分析其词性与语法作用,体会古著中的语法特色。  相似文献   

16.
“以”字在古汉语中作介词被视为常态,但作名词用,往往被历来学者所忽略,导致语言解释中的诸多错误。本文主要通过对《孟子》书中“无以”的分析。兼及其它语言材料,证明了“以”的名词用法,并对古汉语语法学界所谓传统的“无以”、“有以”结构提出了质疑。本文认为,名词“以”来源于介词“以”,但这种变化,不是由于词义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因为“语法因素”造成的词语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文章对以上各词与动词搭配的情况讨论的较多,但由于这几个词的语法意义不同,所以它们与时间状语搭配也有明显不同。文章主要考察"正、在、着、呢"单独同时间状语搭配的情况,进一步对这四个词的语法意义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对古汉语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的起源与发展作过一些研究,发表过几篇论文。1998年曾撰文认为汉语语法界讨论古汉语判断词“是”有元问题的论著较多,讨论古汉语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语法功能特点的论著较少;纵向抽取例子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一书在尝试建立汉语语法体系的创作中,充分照顾了汉语的实际特点,揭示了古汉语的内在规律。本文从该书的"静字"一章入手分析,证明马氏的成果没有脱离汉语的语言法特点。  相似文献   

20.
陈立平 《神州》2020,(4):83-83
“只”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限定性范围副词的用法,①但是在六朝时期已经出现用“只”表达限制性范围副词的现象。但是到了唐朝以后,限制性副词“唯”开始衰落,在近代和现代都是“只”。本文讨论限制副词“只”在历史上的消长替换,以及他所适应句式和表义上的差别。“只”由语气词衍生出了限制性范围副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