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张同忠与他的洪洞县移民探索解国记问我祖先来何处“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鹞窝。”在晋、冀、鲁、豫、苏、皖、鄂、陕、甘及其它广远地域,几乎没有人不会就“洪洞县”“大槐树”“老鹞窝”讲出些故事,...  相似文献   

2.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代代相传、唱了600多年的歌谣,曾让多少移民江南塞北、漂泊海外的槐乡子孙后代流下思乡的泪水,梦系魄绕地眷恋着故乡之根呢!  相似文献   

3.
山西游     
《旅游》1997,(10)
山西游编者按:“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中国人有着浓重的乡土观念,不管身处何地总要寻根问祖。想探寻自己祖先身世的人不妨到山西来走一走,游一游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之上,西邻陕西,东连河北,南靠河南,北接内蒙,是一处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物荟萃、...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对属性认同的观念在过去有一种比较单一性的看法,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份或属性并不决定于“身在何处”,而是决定于“从何而来”。七十年代美国出了一本轰动一时的小说《根》,这是一部叙述美国黑人寻根的故事。故事中主人翁康达在哀悼老园丁约瑟芬时哀伤地感叹这个园丁目生至死都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谁。在主人翁的眼里,“约瑟芬的真正身份并不是那个当园丁的约瑟芬,而是非洲的某一个连名字都已经忘记了的一个家族的成员”(Hijiya:548)。小说的主体主要是强调“除非我们知道祖先是谁,否则我们无法知道我们是谁”(Hij-iya;5…  相似文献   

5.
《沧桑》1994,(3)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古槐树下老鹳窝。 ——民谣 在山西省洪洞县北郊,有一处公园式建筑,西面临近汾河,东面紧靠南同蒲铁路,多少年来,不论是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季,这里的游人总是络绎不绝。来这里的人,有的留诗题词,抒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大槐,盘桓眷恋不忍离去。这里就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处。  相似文献   

6.
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家”在哪里?“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代代相传、唱了六百多年的歌谣,曾让多少移民江南塞北、漂泊海外的槐乡子孙后代流下思乡的泪水,梦系魂绕地眷恋着故乡之根呢?元朝末年,中原...  相似文献   

7.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我国广大地区乃至海外华人中广泛流传,洪洞大槐树已成为亿万华人心目中神圣的故乡。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元末,连年不断的天灾人祸,使黄淮流域的广大地区“尸骨遍于野,千里无人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为填补豫、鲁、苏、皖、冀等地因战乱和灾荒流失死亡的人口,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开始实施移民政策。山西表里河山,易守难攻,避免了各种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侵蚀,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再加上当时的人们为躲避…  相似文献   

8.
莫容 《中华遗产》2008,(7):15-15
闲居京郊一个颇具规模的养老院,常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老年朋友们寒喧,免不了常问问对方的籍贯,有些老人竟微笑作答:“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背诵民谣的朋友见我一脸狐疑,便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来的移民。有的还以京郊的两株山西移民建村的纪念树为证:  相似文献   

9.
太原的古槐     
山西太原是一座经历了2500多个春秋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座古老的城市至今还存活着近百株上千年、逾百年的珍稀活化石——古槐树,它是备受太原人尊崇的珍贵遗产和精神依附。槐树于太原、于山西有太深的渊源。"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成了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心灵家园。太原最古老的槐树首推万柏林区王家庄村的周槐,它是古董级的遗存,已是2200多年高龄的耆宿。  相似文献   

10.
蔡群 《旅游》2000,(3):16-16
明代以后的数百年来,在我国的北方广泛流行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千百年来牵动无数海外赤子的心,因为它曾是明初移民的集散地,所以有关大槐树的故事、传说几乎家喻户晓,大槐树和老鹳窝从此便成了故乡的象征和代名词。 洪洞县地处美丽富饶的临汾盆地,东临雷霍,西临汾河,南连平阳北接霍灵,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是山西最大的县份。大槐树则位于县城北1公里,同蒲铁路西侧,在火车上便可观其全貌。祭祖大堂为仿明代殿堂建筑。其余则为明清民俗建筑,…  相似文献   

11.
我们     
张颢旋 《南京史志》2011,(13):12-13
我们是一个例外,故事已开始,永远不落幕——献给我们最纯真的友谊。——题记我的新生活带着激动与好奇,我开始了新的初中生活。开学来的第一个四人小组中我谁也不认识,不了解。甚至有时会感到孤独与厌烦——缺少了友谊的生活没有任何快感,令我感到压抑。直到有一天,我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烦闷与无助,贪婪地享受着我们之间的"友谊"与"缘分"……也是那一刻,才让我从暂时的沉默中惊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长期以来,阅读《名人传记》成为我的精神享受。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紧张的工作压力令人喘不过气来,放慢生活节奏、回归自然成为当下的新时尚,我只要有时间,就读《名人传记》。《名人传记》的信息量大,内容新颖,知识门类多,连续性强。丰富的文献资源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了解历史的方法有很多,阅读《名人传记》是我最为便捷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新起 《文史月刊》2006,(12):59-61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在华夏大地流传了600多年的民谣,使原来生长在洪洞广济寺左侧的一株汉槐,成了亿万古槐后裔魂系梦牵的“根”和故乡的渊源。元朝末年,临汾盆地一带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广济寺的佛事活动因而更加兴旺。而在此时,中原地区却连年战乱,黄河决  相似文献   

14.
杜聿明夫人恨透了蒋家天下李敖杨振宁的来台,引起我早已想写的一篇文章,就是杨振宁的岳母,当年为了某些原因离开台湾的故事。这故事盘根错节、凄婉动人,充满了爱恨,也充满了传奇与内幕。由于特殊的机缘与专业的训练,我对这故事有了比别人深入的了解,我决心把它写出...  相似文献   

15.
寻根问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文比现象。“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据说是哲学的三大命题。其实质就是一种寻根意识的具体反映。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中,朵姓是人数较少的一个姓氏,由于人数少,所以,要追根就里更显得繁杂艰难一些。抱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寻根情怀。多年来,作者经过多方调查,翻阅大量资料,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洪洞县志》于2005年10月出版了。无论从县域面积,或人口总量来说,洪洞县都算不上是全国最大的县,只能说是全国的大县之一。但是,若从洪洞县在全国的知名度来说,在中国2000多个县中却是最高的。洪洞县是我国数以亿计的移民后裔的故乡,一首“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民谣,传唱了六个多世纪,并将继续传唱下去。一曲“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将洪洞的名声推向了全国。大县修志,令人注目。一部与大县地位相称的县志,是人们对洪洞县志的期盼。我们看过新版《洪洞县志》…  相似文献   

17.
每次读《名人传记》刊载的文章,跟随作者的文字游历诸多名人的人生旅程,我总是沉浸其中,乐在其中。某日饭后小憩,翻到《叶嘉堂: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一文,读后不得不深感佩服:这样一位颇具诗心与诗才且家世不俗的女性,为何回国教书会是她做出的唯一的选择呢?其中的无奈和果决从何而来?以时间为轴,以诗词为脉,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了一个与诗歌与教育相伴相依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2011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二)马英九依往例赴苗粟县马家庄寻根祭祖,并说,马家祖先最早源自陕西,后陆续迁至江西、湖南,乃至台湾。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直以来,对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祖  相似文献   

19.
<正>1999年9月的一天,我从朋友处偶然发现一张照片,虽然已经很陈旧,但影像依然清晰。细细欣赏,觉得中间坐者极像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还有汉剧名家吴天保先生,于是我对这张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朋友照片从何处所得,朋友说是在周末地摊花两元人民币购得。再次品味照片,又发现衬托照片的底板有"显真楼"三字,就更加感觉此照片有故事,因为显真楼是武汉一家历史悠久的照相馆,位于武汉市的武昌。征得朋友同意,把这张照片带回家,决心解开照片背后的隐藏的故事及秘密。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好书,让我“躬身入局”有人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这大概始于1911年的武昌首义。为了探究这句话的真意,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学习和了解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特别是1910年暴发于东北的鼠疫。我了解到“中国防疫事业第一人”伍连德的故事,他临危受命,毅然前往东北,领导了一场由中国人主导的国际防疫行动,成功地扑灭了数百年不遇的大瘟疫——这故事带给我特别大的震撼,也成为我未来抗疫之路的重要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