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面条和米粉都是线状淀粉类食物,不同的是,面条是用小麦磨制的,米粉则是用大米磨粉、滤浆制作。北方人说"下面条",南方人尤其桂林人喜说"上米粉"。而这米粉与面条的事情,绝不是一南一北这么简单,二者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米粉与面条制作同出一辙先前,米粉不叫米粉,而是叫"南方米面"。面条在宋朝以前也不叫面条,而是叫  相似文献   

2.
罗秀米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品质风味独具一格,属米粉中之上乘佳品。根据历史记载,明初(1396年)罗秀米粉就已出名,被列为贡品进贡朝廷。此例直传至清朝末年。在民国时期,罗秀米粉已盛销南粤各大城市和远销港、澳、海外。在香港记载的中国十绝中,罗秀粉米是其中一绝,桂平县志记载“三宝”,罗秀米粉是其中一宝。  相似文献   

3.
米粉     
武汉的小吃中,最具大众特色的,当数热干面与米粉了。武汉的小吃虽然有两百多个品种,但武汉人每天都要亲热的,却是这『面爹』与『粉娘。』面与米粉在武汉能够贵为『爹』、『娘』,并平分秋色,实在是因为武汉居华夏之中,为南北饮食文化交融之处的缘故。南人吃米,北人吃面。南方诸省,米粉均为大众小吃,湖南的牛肉米粉,云南的过桥米线,广东的炒  相似文献   

4.
妥协、投机和谨慎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已然成为他最醒目的方法论关键时刻的正确选择对于北京地盘上一些有小资情调的人而言,潘石屹的建外SOHO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有一些味道一般但是环境简洁的餐馆,几年前,我在那里曾经吃过米粉,是正宗的桂林米粉。记得我第一次走进去的时候,刚好碰到了潘石屹坐在那里,一个人,一边哧溜溜吃,一边翻着杂志。  相似文献   

5.
豆丝     
豆丝是武汉的特产小吃。它的普及率,是仅次于热干面与米粉的,也许是因为它的制作,要比面与米粉复杂一些的缘故。豆丝的主要原料,其实是米,然后是绿豆。米一惯是很谦虚的,从稻谷时期起,就沉甸甸地垂着头呢,因此就让豆丝姓了  相似文献   

6.
久久 《福建旅游》2004,(11):39-39
“咖喱火锅”:印度最为著名的火锅叫“咖喱火锅”。他们先用当地的特产咖哩、番叶、椰子粉以及香料等作料,精心熬上一锅好汤,然后住锅里面涮烫鱼头、草虾、鸡肉和牛肉等食品,锅底还为米粉浸汁,有尽吸原汁之雅趣。  相似文献   

7.
会安的会馆     
会安(Hoi An)的吃,常常是围绕着一种叫做“Cau Lau”的米粉。这“Cau Lau”二字越南语发音近似“告老”,或“犒劳”,没有考证过是否对应着哪两个汉字。“告老”的独特之处在于,米粉产自会安城里一家老字号作坊,只此一家为正宗,别无分号。如果在别的城市如河内、胡志明市见到“告老”,不用尝,肯定不地道。“告老”的秘密,是制造过程中须得使用会安城里一口特定的古井打上来的井水。  相似文献   

8.
凡去桂林旅游的人,谁不想在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挑几样自己喜爱的纪念品呢?凡是当地生产的,不论是衣服、被面、提包、毛巾、手帕,也不论是桂花糖、芝麻片、饼干、米粉,还是三花酒、芦笛春酒、矿泉水以及纪念章、彩陶制品等工艺品,十有八九都是用“象山”作商标的。因为它是桂林山水的代表,“象山”也就成了桂林的城徽了。  相似文献   

9.
2013年4月9日的“米粉节”上,小米再一次引发关注:2012年小米销售手机719万台,实现营收1265亿元,纳税19亿。  相似文献   

10.
<正>入夏了,早上最想吃"炒肉馅团子"。书院巷里的明月楼糕团店倒是赶早,五月初就有得卖了。"炒肉团"是苏州暑夏的一款时令早点,其最大特点是"熟粉制"。一般团子都是用生的米粉,包入馅心后上笼蒸出来的,而炒肉团则不然,是将米粉先上笼蒸,变成熟粉备用。还有个特点是"现做现卖"。炒肉团的馅心叫炒肉馅,主要原料是肉丁、笋丁、虾仁、金针菜、黑木耳、扁尖、香菇等。除虾仁外,所有原料都要切细,起个油锅把馅心炒熟,汤要宽,还要淋点麻油以增  相似文献   

11.
那几排坛子 数个深褐色的坛子,依次码放在阳台的通风处,很是打眼,这几乎是湘西人家必备的物件。这些坛子中封存的正是照片中湘西人张贵生手中所拿之物——蚱肉,一种用米粉、盐和猪肉发酵后的美味。  相似文献   

12.
吾林  蔡永怀 《旅游》2015,(4):96-99
闽南话有言,"人生在世,吃穿二事"。泉州人注重"吃"。据说如今在国内驴友中有种说法是,如果你没在泉州街头吃过海蛎煎、喝过面线糊、尝过菜头酸的话,你就不算到过泉州。而实际上,在泉州地区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有鲤城石花膏、深沪水丸、西街肉粽、凤池猪脚、泉港浮粿、英都麻糍、安海土笋冻、官桥豆干、张林姜母鸭、永春苦菜大肠汤、崇武鱼卷、蓬壶肉羹汤、猪脚炖老醋、永春白鸭汤、达埔麻枣、洪濑鸡爪、德化过饥草汤、湖头米粉、石狮八宝靓芋泥、牛肉羹……不下百种,就算是泉州人,能把这些美味吃全的,恐怕也寥寥无几,更甭提外地游客了。泉州人很好地传承了老祖宗的厨艺,许多小吃的做法可以上溯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譬如,市民十分喜爱的泉  相似文献   

13.
北海银滩     
北海银滩○张淑芬5月9日一早,我们从南宁去北海,200公里路程,乘车4小时,再赶到银滩,已到了中午时间。一下车就像走入了火海,热气直往脸上扑,北京的盛夏也不比这更热。我们在小铺吃了一碗米粉,便去逛银滩市场。银滩的淡水珠项链是有名的,高档的都在店铺出售...  相似文献   

14.
郁郁 《风景名胜》2008,(3):94-95
游历全国的父亲曾对我说过桂林的奇幻山水,但也说过桂林的贫穷落后——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记忆,那时候的桂林米粉已经闻名全国,只可惜父亲在漓江的船上没有留下倚立船头的潇洒照片。而我关于桂林的记忆开始于2002年,当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达桂林的时候,一开始我以为这个城市和我离开的那个城市似乎相同。  相似文献   

15.
天笑 《中华遗产》2014,(2):74-83
一口青团,满咽清香,是中国南方春天的味道。青团是清明节的寒食名点,始创于宋朝,至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当地人采摘新鲜的艾草,碾压成汁,放入石臼和糯米一起春捣,米粉与汁液在上百次锤击下交互融合,遂成青色。图中这两位浙江主妇正给青团包上馅,下一步就是在青团身下垫上芦叶,上锅蒸制。  相似文献   

16.
龙脊梯田分布在桂林市北约 120公里的龙胜县和平乡龙脊 村平安村。这里民风淳朴, 壮丽景观中蕴含着自然和秀美。春夏之交, 层层叠叠的梯田在瞬息万变的雾岚中隐现, 犹如无数银龙在云海中翻腾逐浪,流畅的线条曾令众多摄影人纷至沓来, 又满载而归。秋天的龙脊又是什么景象?不妨在农历秋分与寒露之间去领略一番。 我们乘火车至桂林,清晨在汽车站吃了一碗桂林十线作早餐,花13元乘上去龙胜的班车, 经过王个多小时迁回山路, 在距龙胜县城有20多公里的和平乡下车, 已近中午。各人花3元吃了一碗米粉, 还颇有桂林米线风味。接着…  相似文献   

17.
<正>“姑苏小吃名堂多,味道香甜软酥糯。生煎馒头蟹壳黄,老虎脚爪绞连棒……笃笃笃笃卖糖粥,小囡吃仔还想要。”苏式糕团的种类繁多、细腻精致,在朗朗上口的街头童谣中可见一斑。所谓糕团,是指点心类的食物,在南方主要以粳、糯两类稻米碾磨成粉,采用传统工艺,进行多样化制作。苏州地区盛产稻米,以米粉制作糕团由来已久,人民一年四季各时令节日中大量食用糕团已成为日常。直至今日,糕团依旧是苏州的主要饮食代表。  相似文献   

18.
正说到古代的化妆品,很多人都知道胭脂香粉,可对其是什么成分,怎么使用,却并不太清楚。古代香粉是以粟米为原料,再加上各种香料而成,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黏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后来出现了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的铅粉,不似米粉容易变质,而且脱水处理后细腻润白,深受女性喜爱。香粉是底妆,胭脂就是彩妆了。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总称,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  相似文献   

19.
<正>用米粉、麦粉或豆粉等制作的块状食品,叫做"糕",这个字始于汉代。《说文解字》:"糕,饵属""九月初九已食‘蓬饵’"。食糕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周礼·天宫·笾人》论述笾人的职责时说:"放在笾里的美食,有面食饵饼。"《方言》:"饵"叫做糕,或叫做"餈"。糕,捣碎黍子做成的。1南京人食糕的历史悠久。隋唐时,出现了"花折鹅糕""梅檀糕"等名品。宋时,糕的品种更多了,新增了"小甑糕""五香糕""粟糕""蜜糕""蓬糕"等。工艺也更为复杂了,如五香糕,讲究糯米、粳米的配比,掺有芡实、人参、茯苓等中药材,成品既黏又松,既香且甜,还有健脾胃的功效。元时,糕"称斤两而卖之"。明时,糕的品种相当多,又新  相似文献   

20.
在文明的古国中国有过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个地域组成,各个地域的文化有个地域的特点,在我国的北方有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开放性的历史文化。主要的民族包括契丹、女真、满族,开放性的特征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具体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有充分的表现。本论文从各个方面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