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变动,受到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中国史学进入到近代化时期.西方学术话语处在强势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代史学理论、思想的争论,基本是按照西方的史学理论的热点而展开,也随着西方史学理论的热点的变动而变动.这对扩大研究视野、深化相关的史学认识有一定的意义,但另一面是,民族史学的重要思想失去应有的地位.传统民族史学思想、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是西方史学理论不能完全替代的;民族史学话语权的失落,对于中国史学发展是不利的.进入到21世纪,史学理论发展不能忽视中国民族史学思想的研究".认真总结民族史学思想遗产,对于当代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振兴民族史学的重要工作,也是民族史学走向世界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吴怀祺先生主编并亲自参与撰写的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的秦汉、宋辽金、元、明、清前期、近代前、后卷已面世,先秦、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卷也即将付梓,这样一项盛大的文化工程,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瞩目,不少书评相继发表.它们基本是就宋辽金、元、明、清前期四卷或某一卷的内容特色作分析,本文试图以题记为主、以各卷内容为辅,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2012年3月17日,由张广智先生主编的六卷本《西方史学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新书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4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在首发式上,《通史》出版方复旦大学出版社、《通史》主编张广智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复旦 相似文献
4.
薛成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4,(2):79-81
张彦远为唐代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其所著《历代名画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而完备的有关绘画艺术的通史。书中除了对绘画艺术的自我阐释外,还保存了大量中古及中古以前的绘画史料。张彦远对绘画艺术的阐释见解精微,对绘画史料的辑录鉴别精审。故其人备受后来者的好评,其书被后人誉为画史中的"《史记》"。 相似文献
5.
卢康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4(4):106-111
《历代文话》自出版以来,深得学界好评,但对该书学术价值的阐释,尚论之欠详.本文立足文本细读,试从编纂特色中透露的学术信息、入收文话诸提要的学术含量、资料汇编中蕴含的文章学思想与研究方法三个角度着眼,深入探讨《历代文话》的编纂特色与学术价值,以期对学界更好地使用本书、深化文章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史》、《汉》之际史学的发展表现有二:一是思想上正统化观念不断加强,前人已多有论述;二是史学自身的发展更多体现在史家对史书编撰形式的探索上。纪传体体例逐渐"整齐",起居注著录渐成常例,地方史的撰述得到提倡,学术史、人物专史、杂史、制度史等都以专书的形式出现,"史氏流别,殊途并骛",史书编撰出现多途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8.
<春秋>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一大源头,其褒贬书法通过一定的义例蕴含大义,开后世史书褒贬先河.宋代史书褒贬深受<春秋>书法影响.一方面,宋代史书在褒贬形式上多效仿<春秋>义例,主要包括纪年"冠王于正"、一字寓褒贬、常事不书、讳书和书义理之实等;另一方面,宋代史书在褒贬思想上也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大义,主要包括"正名"、"尊王"、"攘夷"和"正统"等. 相似文献
9.
天津艺术博物馆素以珍藏佳砚而著称于世,在藏砚界有"半壁江山"之誉。所收藏的历代古砚质地名贵,造型美观,品种多样,雕刻精湛,多为世间珍品。如造型古朴的宋砚、温润如玉的端砚、奇姿异彩的歙砚、质地优良的澄泥砚,以及清代名家学者隽铭收藏之砚等等。 相似文献
10.
《孟子·离娄下》所说楚国史书《梼杌》的名称来源是来自南方楚国先祖祭主的名称,古代把圆木柱称作"梼杌"并用来作为先祖祭主,后来便称记载先祖历史的史书也叫做"梼杌"。套在圆木桩上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与成都金沙木雕彩绘人头像的形制一样,本为南方古国的圆木桩形制的先祖"梼杌",其性质是用来祭祀先祖的祭主。"梼杌"是长江流域巴蜀楚地以断木做成的先祖祭主之状,而青铜立人像是木质先祖祭主的仿制品,青铜人头像用青铜做成再套在断木之上的先祖祭主。 相似文献
11.
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成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16(2):116-123
魏源在边疆史地研究方面有许多独到建树,他对边疆地理沿革的考辨继承了乾嘉学者的考据风格,是史学家的缜密品质和经世致用精神的良好结合。魏源在边疆民族问题上有鲜明的“多民族凝聚倾向”,其研究着眼于巩固边疆的群众基础,他就如何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经验总结对现实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把边疆的防卫与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将边疆的防卫、开发建设同解决国家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完全超出了传统的战略地理的讨论范围,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2.
李春祥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5(4):118-125
《三国史记》在编撰方法上借鉴了中国古代史籍的编撰体例和原则,体现曲编年体和纪传体的某些特点,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编写特点;在历史观上,《三国史记》不仅体现出中国古代史籍中所具有的正统史观、天命史观以及尊儒崇礼、重民观念等史学思想,还体现了它以中原王朝为正统的史观。 相似文献
13.
魏宏运新编《中国现代史》教材运用丰富翔实的资料,以新体例对1919~1949年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化和社会生活作全面、科学、客观评述,是一部学术性的中国现代史教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史家论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史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史家在继承传统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吸收近现代西方新的文学观和史料观,对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成因、如何正确看待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历史研究运用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一些史家还在运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15.
东魏迁都邺城,学术文化中心转移,北魏太和以来积累的文明成果萃集邺下,为东魏北齐史官制度的发展与《魏书》编纂提供了良好条件,并由此形成了史馆修史与大臣监修制度。大臣监修与史馆修史二者一体,史馆是一专门修史机构,似在宫禁集书省与起居省内,已不同于北魏秘书省之史阁。大臣监修改变了北魏以来秘书监、丞典领国史的传统,入馆修史加兼著作,脱离了秘书著作系统。著作从秘书省游离出来,与集注起居形成更加密切的关系。东魏北齐沿承北魏,置集书省和起居省,北魏以守尚书典注起居,东魏北齐以散骑常侍等侍官监领或撰修起居注。史馆修史与起居集注,造就了《魏书》、《齐书》、《齐纪》等史书。东魏北齐史官制度变化的依据为礼制的修订,唐代礼多因循北齐,故其史馆修史制度亦上承北齐。 相似文献
16.
韩格平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6):1-3,48
本文根据历代典籍的有关记载,参考前贤的辑佚、考证成果,就周昭与《周子》、陆景与《典语》、姚信与《昕天论》、殷兴与《通语》的作者及成书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与辨析,希望对学界研读魏晋子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梁颂成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3):13-16
在《杨嗣昌集》整理所使用的众多参照本中,以明清宫廷档案为基础的《明清史料辛编》所收录的《杨嗣昌奏疏》具有极高的文献学价值。因为它保存的是作者疏稿的原貌,从而为解读《杨文弱先生集》有关问题提供了钥匙,为《杨嗣昌集》的整理找到了真传,并且可为古文献的辨证和利用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魏宏运教授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知名专家,是20世纪50年代最早投身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主持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料的收集整理,率先与国外学者合作进行口述史调查研究,改进、拓宽民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与领域,培养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积极推动中国现代史研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国史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传统史学的终结,亦同时标志着近代史学的开端,是中国史学新陈代谢的交会点和转折点,并为20世纪初新史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在社会思想领域,19世纪中国史学还起到了重大的思想启蒙作用,对19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顾颉刚的史料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颉刚在古史研究领域的成就与他对史料的深刻认识有着重要关系。他把考辨史料作为古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认为实物材料、文献记载和传说都是古史研究的史料 ,提出实物材料与文献记载材料可以互证 ,应合理地运用伪材料等。正是运用了传说史料 ,他敢于对旧古史系统提出大胆质疑。他还强调指出史料的整理和考辨是运用唯物史观从事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