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13年“二次革命”前后,我国北方反抗袁世凯反动统治的群众性武装斗争此起彼伏。其中,发源于河南中西部的白朗起义规模较大、时间较长、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2.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为袁世凯重新出山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没有革命的爆发,袁世凯出山是极其困难的①。出山后的袁世凯,先是走向了与革命相反的道路——积极镇压革命,最终选择了与革命党合作的道路。袁世凯与革命党的合作,导致辛亥革命的迅速胜利和廉价胜利,基本实现了革命党人的既定目标——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袁世  相似文献   

3.
有些教材、专著认为北洋军阀的统治始于1912年,即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时。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尽贴切,原因:(一)当时革命党尚控制着南方数省的十几万军队,阻止袁世凯的军事势力向南扩张;(二)革命党仍统辖、影响着南方七八个省区,并利用国会、《临时约法》向袁世凯进行有力斗争。所以,从军事上、政治上说,袁世凯的统治还未最终确立。革命党控制的军队在武昌起义后,迅速扩至十几万人,对袁世凯的统治构成极大的威胁。为此,崇尚军事实力的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极力阻挠黄兴出任陆军总长,而让其亲信段祺瑞充任;他还  相似文献   

4.
武昌起义后,清廷迫于革命形势兴起,不得不重新起用三年前被赶下政治舞台的袁世凯。但袁世凯是个沉浮于官场十多年的老手,他知道没有帝国主义的支持是会一事无成的。当时他的一批门客亲信“咸集洹上”,纷纷向他献计献策,有的主张他南面称帝,有的劝他不要应命,以待时机。袁世凯表面上声称他不会作革命党,决心维持清室统治;但实际上,他在采取行动之前正在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的重心在南方。南方12省全部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宣布“独立”。南方革命势力是推翻封建帝制的主要力量,但离不开北方革命势力的配合和支持,尤为宣布“独立”的陕西、山西两省。本文试对山西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作一具体评述。近畿重地山西始终为民军所控制正当袁世凯即将“出山”之时,1911年10月29日,山西起义爆发。起义的基干力量为驻太原的新军第43混成协。驻城外的第85  相似文献   

6.
黄宗炎   《广西文史》2005,(3):27-30
发生于1913年7月的“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势力同以盗国大盗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独裁专制势力的一次重大武装斗争,其目的是要保卫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这次斗争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它唤醒了人们对袁世凯独裁反动统治的警觉,并给袁世凯独裁反动统治以一定的打击,为以后护国战争粉碎袁世凯的皇帝梦和推翻袁世凯的独裁反动统治起到了准备作用,  相似文献   

7.
3.讨袁声中 洪宪皇帝——袁世凯登基的消息传到西南,蔡锷首举义旗,发动了护国起义,通电各省,宣告云南独立,组织了护国军,准备讨伐袁世凯。  相似文献   

8.
从罗马政治统治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犹地亚犹太人起义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罗马行省之一的犹地亚地区,在整个罗马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并无特别之处,犹地亚犹太人起义只是罗马帝国众多起义中的一部分内容。从各地起义的破坏性来看,犹地亚犹太人起义的破坏程度并不能与同时期其他起义的破坏程度做出精确比较,它在罗马国家政治范畴中并无特别之处;从罗马对行省统治的流畅程度看,犹地亚地区的政治统治是罗马政治统治比较稳定的边疆地区之一。学术界之所以强调犹太人起义的特殊性,一是在于犹太民族留下的文字记录比较丰富,从而在"史料"上影响了后来历史书写者的"历史认识";二是由于犹太起义研究者往往基于犹太视角,忽略了犹地亚地区只是罗马国家的一部分,其政治范畴不能超越罗马"合约"这一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年,社会动荡,兵变、民变迭起.当时,有斗争矛头直指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而被诬称为“白狼”、“黄狼”和自称为“黑狼”者,其中除白朗起义规模较大史有专载外,“黄狼”、“黑狼”,均未见诸史传,仅散见于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陆军等档案文件.三者反袁,虽各具特点,但都与革命党人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兹根据上述档案资料的记载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老洋人起义     
老洋人起义,是1922年至1924年爆发于河南省、活动于江淮河汉广大地区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是继白朗起义之后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事件。  相似文献   

11.
慈禧临终遗命衍生出宣统朝隆裕、载沣互为牵制的权力格局,袁世凯被罢及复出自然绕不开隆裕的态度。载沣之弟载涛在力推军机更迭时原本有意让袁世凯复出,因隆裕反对未能实现。皇族内阁出台后,载涛与隆裕一派的载泽围绕继任内阁总理之争日趋激烈,皇族内争使得袁世凯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复出时机逐渐成熟。袁世凯在武昌起义之后决意复出,提出过一些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取得讨伐军总指挥权"。1911年10月21日,由于载泽的支持,清廷已基本应允袁世凯此项要求。因此,袁世凯顺利复出,主要得益于皇族各派的支持,与列强施压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蔡锷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际,他率部在云南起义,以作策应;在被袁世凯羁绊北京,袁世凯妄图称帝之际,他在梁启超、小凤仙等人的协助下,巧妙地逃出北京城,回到云南再次高举义旗,以致后来有人将他和宋教仁、陈其美、黄兴并称为民初“忠...  相似文献   

13.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长期只批判袁世凯是导致辛亥革命半途而废的窃国大盗;而对旧中国海军的灵魂人物萨镇冰,则至今仍然有人批评他没有直接参加武昌起义是其"最窝囊的不光彩的一页"。现在看起来,这些显然都是对历史人物的求全责备。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萨镇冰与袁世凯,在武昌起义的那个特定时间节点,两个在"同一个锅里搅勺"的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和一些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很有点儿意思。"伯乐"举荐"千里马"  相似文献   

14.
所谓“北洋三杰”,是指清末民初北洋军事集团中的骨干分子冯国璋、段祺瑞和王士珍。他们三人都是袁世凯的心腹干将,尤其是冯国璋。1911年“辛亥革命”镇压武昌革命党人起义,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前线总指挥。冯身先士卒攻人武昌,扬了北洋的军威,为袁世凯争了名声。大功告成后,冯被调回北京,配合袁世凯逼宫。1912年1月,南方革命党与北洋军阀达成协议,由冯国璋率领北方军界60名将领通电全国,要求改变国体,实行共和。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走投无路,只好宣布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告终。  相似文献   

15.
赵富民  韩小泉 《沧桑》2011,(4):45-47
一直以来,史学界将袁世凯执政时期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笔者针对国内外学者对军阀的不同界定,结合袁世凯政府取得的政绩,对民初军阀做出科学的界定。民初军阀酝酿于袁世凯执政期间,形成于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时期,而1912~1916年这一阶段,正是从地方实力派到军阀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6.
1911年武昌起义后,蔡锷出任云南省都督,1913年9月,袁世凯将蔡锷调到北京,出任参政院参政,授衔昭威将军。袁的真正意图是怕蔡锷谋反,把蔡锷控制在自己身边。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本一纨绔子弟,科举考试也未能金榜题名,但却在甲午战后得到小站练兵的统军大权,接着荣升山东巡抚、直隶总督,武昌起义后还当上了大总统、皇帝。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能够平步青云,官星似火?说来也是机缘巧合,最近笔得到日本有关袁世凯的一些珍贵资料,其中有的记载颇为新颖独到,与过去的说法大相径庭,故而特将其辑录、整理出来,以揭开袁发迹之谜。  相似文献   

18.
1912年1月7日爆发的伊犁起义,是整个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伊犁的统治,促进了新疆各地的群众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革命斗争,在新疆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领导这次起义的是伊犁同盟会的负责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冯特民。  相似文献   

19.
1853年5月福建永春州爆发了林俊领导的会党起义,这次起义来势迅猛,席卷了闽中南的大部分地区,与同期的闽南小刀会起义一道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福建的反动统治。本文试对林俊起义作一次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一一九一四年一、二月间,白朗起义军转入皖西地区流动作战,这是一起对当时安徽政局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白朗起义军发端于河南中部,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次历时三年、转战五省、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白朗起义军起初以“打富济贫”相号召,深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因而到一九一三年六月间,这支起义军就由一九一一年刚建立时的二、三十人迅速壮大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