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是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学术课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人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等传统的学术框架,而开始热心探讨更具“草根”色彩的社会史问题,并且在理论方法的探索和学科体系的建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大陆学界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毕竟起步为晚,方法创新、体系完善、史料发掘等项工作任务尚重,路还很长,尤其需要加强与海外学界的交流与互动。为此,我刊在2005年8月青岛“首届近代中国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约请几位在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又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学者,就他们所处的学术环境,以独具的文化视角发表见解,以期促进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学术话题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概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探讨,是从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的视角所作的历史研究.从其内部分区的人口密度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在空间上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且在不断变化,而这些特点和变化又分别体现在该时期北京的商业空间、居住空间和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空间等方面,由此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和全面地了解明清北京城市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3.
李嘎 《中国地方志》2012,(6):55-62,5
明清时期山西的城市洪灾普遍而严重,曾遭受洪水冲击的城市达到62座。地方社会的防治措施大致可以归纳为“拦”、“疏”、“蓄”三类。具体而言,“拦”,即在城郊修筑拦洪堤堰以障水,这是明清山西城市防洪的主要措施,其中某些城市堤堰的筑造技术值得关注;“疏”,即通过开凿水口、疏浚城壕及新凿河渠等手段,使洪水远离城区;“蓄”,就是在城内利用既有低洼之地或新凿陂池,以蓄积雨洪。以上举措并未能彻底改变山西城市洪灾普遍且严重的状况,探究起来,城市的地理坐落、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城市建成区的扩展等,是不容忽视的三大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间家具是地方历史的重要反映,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天水市博物馆馆藏传统明清民间家具类别齐全、数量较多,传承了我国传统古典家具的历史基因,又与天水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民俗文化等进行融合,呈现出类别多、造型美、结构稳、装饰题材丰富、陈设组合灵活等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天水地区明清传统民间家具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以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明清传统民间家具为切入点,结合天水民俗博物馆的家具展陈案例,进而总结天水地区传统民间家具的特征、陈设组合,及其所体现的天水地区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5.
杨爱国 《中原文物》2022,(5):137-144
明清时期以绘符箓的镇墓瓦为代表的镇墓术是当时丧葬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镇墓术传统的延续。镇墓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宗教,尤其是道教因素,丰富自身的内容。以镇墓瓦为代表的镇墓术反映了古人对墓葬安全持久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城市发展到明清,已经是古代社会的顶峰。明清城市在地域结构上一方面继承宋代以来的街巷式形态,另一方面布局上又表现出向传统回归的倾向。而且在社会结构上也有所变化。由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朝属于近代史的范畴,近代城市和古代城市之间的差别较大,所以本文的明清是指从明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这段时间,对1840年以后的城市结构暂不作论述。  相似文献   

7.
王挺 《中国地方志》2023,(1):81-97+127
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天水地区城市供水的水源包括地下水(井泉水)、渠水、河水和雨水4类。尽管当时该地区城市地下水资源呈现明显的区域内部差异,但凿井浚泉汲取地下水始终是该地区城市最主要供水方式,具有区域普遍性特征。渭河平原地区至少有73%的城市曾开渠引水入城,其中渭河南岸十城均曾营建渠道引水入城,启示我们当前务必要做好秦岭北麓的植被保护工作。汲取河水、凿池聚雨和人工卖水均是明清民国时期该地区城市供水的重要补充方式,但不具有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郭茂倩《乐府诗集》将郊庙歌辞列为乐府诗之一类,郑樵《通志·乐略》也将《郊祀歌》视为乐府颂声,而迎送神乐歌在元代郊庙歌辞中占有较大比重。元代大量的地方祭祀迎送神乐歌主要寄存于祭祀碑文和祠堂记文中,如元代胡元塏的《孝女祠送神曲》则见于《金溪二孝女祠碑记》中。此类祠庙迎送神乐章在《全元诗》有部分收录,但并不全面。此外郭丽、吴相洲的《乐府续集》从《全元文》中也辑考了一些祠庙歌辞,如《乐府续集》所收录的倪瓒《忠靖王庙迎享送神辞》见于《全元文》中《忠靖王庙迎享送神辞并序》,郝经的《殷烈祖庙乐神诗》则见于《殷烈祖庙碑》中,在《陵川集》卷三十四中列为碑文类。按照《全元诗》和《乐府续集》的辑录方法,元代还有大量的迎送神乐歌未从碑文或祠堂记中辑考出,现从《全元文》和元人别集中辑考元代祠庙祭祀歌辞35题48章(首),将其分为庙碑祭祀乐歌和祠堂祭祀歌辞两类分别辑录以补《全元诗》和《乐府续集》之阙。  相似文献   

9.
明清社会关系的流动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是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学术课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人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等传统的学术框架,而开始热心探讨更具“草根”色彩的社会史问题,并且在理论方法的探索和学科体系的建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大陆学界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毕竟起步为晚,方法创新、体系完善、史料发掘等项工作任务尚重,路还很长,尤其需要加强与海外学界的交流与互动。为此,我刊在2005年8月青岛“首届近代中国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约请几位在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又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学者,就他们所处的学术环境,以独具的文化视角发表见解,以期促进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学术话题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借助于儒家忠孝伦理,慧净、成玄英等长安名僧高道的宗教宣传深入人心,并影响初唐时期国家的宗教实践。贞观前期开始,皇室修建寺观之命名出现儒家化的趋势,这些名称包含着祖先崇拜、确立新的政治秩序等内涵。  相似文献   

11.
贾珺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109-128,162
清代离宫圆明园及其附园中曾经修建大量的祀庙祠宇建筑,分别以龙王、关帝、土地神、花神等各种神灵为祭祀对象,清帝与皇室成员园居期间,经常来此祭拜。本文通过文献考证,对这些建筑的分布情况、具体形制、祀典特色作了详细考证,并试图进一步揭示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战前日本政府推行的国家神道对近代日本的国家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它也是束缚战前日本国民的精神桎梏。明治末期由政府所进行的神社整理,是地方改良运动的重要一环,同时也被称为神社史上的"第二次维新",它对国家神道深入到社会的最末端起了重要作用。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战前日本的国家神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末,位于隋唐东都洛阳宫城应天门东侧,后代历经修缮.五贤祠位于周公庙旁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周公庙的补充和延伸.文中披露有关文献和近年出土的碑刻文物,见证了洛阳周公庙与五贤祠的兴废.  相似文献   

14.
余同元 《史学月刊》2007,(11):53-61
明代中期以后,江南纺织业等传统支柱产业从业人数空前增加,清中期以后江南工业更为发达,从业人员也更加众多。根据传统工业从业人口增长这一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标准,分期估算明中后期到清末民初江南传统工业从业人数,说明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于明代中后期的嘉、万年间,此后到清末民初是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5.
论唐代的民间淫祠与移风易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间淫祠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 ,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民间淫祠在唐代社会非常盛行 ,主要表现为各种名目繁多的“生祠”、祭庙以及巫鬼信仰。唐政府及各级地方官对民间淫祠 ,基本上是持禁绝或改造的态度 ,为此曾展开过一系列移风易俗的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论文分析了中国慈善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简述了潮汕地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三地善堂的基本情况以及善堂的跨国往来及其对潮汕地区的影响,同时描述了地方精英、尤其是商人,为推动善堂在中国及东南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认为处在不同政治环境中的善堂都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求得平稳运行。宗教性质增强了这些善堂的适应能力,而在需要强调其非迷信性质的时候,布善乐施的传统也有助于确立其世俗和慈善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关于罗马-高卢城市兴起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马的高卢行省深受帝国城市化运动的影响,在城市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独具特征。在某种意义上,高卢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整个帝国城市化运动的发展。促进高卢城市兴起有几个因素,即高卢原有的城市因素——奥必达、希腊殖民地的城市因素和罗马化的城市因素,对这些因素在高卢城市兴起的历史进程中彼此继承改造的关系、融合的过程和具备的创新意义等展开具体分析,有助于认识高卢城市兴起的基本条件和历史动因,进一步加深对罗马帝国城市化运动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汉代三级城市体系的组成部分,以邯郸、涿、蓟等名都大邑为联结点的河北地区城市网络呈现出自身的诸多特点。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影响至今,新旧城邑的地域差异极为明显,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的侯邑城市的数量变动也非常引人注目。城、郭的合而为一,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细化,完善的交通与排水系统的大规模建设,均反映了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水平与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唐宋坊市制崩溃以后,明代地方城市中“坊”之情形。明代地方志所记之“坊”,有牌坊、街坊、乡坊和坊图四种不同涵义。牌坊为旌表建筑物,街坊为居民居住区,乡坊之“坊”是人文地理概念,指城内外一定地理区域,坊图之“坊”等同于里、图。作为“地域实体”的街坊,其形态已不同于唐宋时期的坊市,表现为开放式的条形街区,而不是封闭的方形区域;城外街区亦得称“坊”;坊的数目增多,其规模较小。街坊与城市里甲密切相关,是城市里图区划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