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花瓷器早自十三世纪的元代,就在我国景德镇进行大量的生产。明清两代,瓷业的发展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使青花瓷器成为我国瓷器工艺中的主流。从现有传世的物品看来,青花瓷器比其他任何瓷器的数目都多,造型和纹样也极为丰富,说明当时曾经大量生产。自明末崇祯至康熙初年四十年间,景德镇的瓷业由于连遭战乱破坏,有些品种逐渐停烧或失传,青花瓷器在数量和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半叶,龙泉的制瓷业虽几近颓废,但仍变换产品谋求生存,终使传统行业得以延续和传承。本文以详实的调查材料,从作坊的基本模式、生产经营、行规习俗及瓷业组织等方面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龙泉瓷业的生产形态。  相似文献   

3.
杨果  陈曦 《江汉考古》2005,(3):77-82
宋代是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宋代制瓷业发展的历史中,江夏地区名不见经传,相关文献资料缺乏。本文主要依据考古资料,考察了宋代江夏地区制瓷业的发展与特点,并从自然与社会条件方面探讨了该地区制瓷业兴起、繁荣,及走向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14到16世纪是中国瓷器贸易的又一个崭新阶段。在保留原有贸易瓷器品种的基础上,青花瓷此时作为中国贸易瓷器艺苑中的一枝奇葩,逐渐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从它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市场,即元代中期,大约在1325年间,一直到18世纪,无论从实用亦或审美角度而言,青花瓷都无庸置疑地成为当时的主流产品,满足广大社会需求。而且无论它出现于何处,其高超精湛的制作工艺都会对当地制瓷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日本肥前瓷业管理制度对肥前瓷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瓷窑的性质,分藩窑和民窑两部分进行阐述,然后再从管理制度等入手,指出锅岛藩主要采取了直接管理和封闭管理的思路,直接目的是为了技术保护,以避免瓷业技术流入他藩,根本上是为了加强藩厅的政治和经济实力。鉴于肥前瓷业与景德镇瓷业交流互动明显,本文还与景德镇瓷业管理制度进行了对比,以便能将肥前瓷业制度反映地更为明晰。  相似文献   

6.
刘昌兵 《江汉考古》2008,(1):104-109
景德镇经历了宋元明清瓷业持续发展和繁荣,同时景德镇经历了由村市向集镇、由集镇再向城市发展进程。景德镇以瓷器而著名,围绕着这些精美绝伦瓷器的生产技术、作坊、行业分工、风土民俗、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构成了庞大复杂、相辅相成的瓷业生产及流通体系,庞大复杂、分工细致的瓷业体系,成就了景德镇瓷业的辉煌,同时它渗透于景德镇城市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造就和伴随着城市发展。从沿河建窑、沿窑成市到陶舍重重与窑砖里弄,瓷业不断发展最终成就了瓷业型城市的特有形态和建筑。  相似文献   

7.
历史瓷业地理考察区域瓷业起源、发展、衰落的时空过程,瓷业相关要素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以及瓷业与区域经济、文化和区域人群的关联性,是一个既有专门性又有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历史瓷业地理的研究可以采用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两种视角,一方面选择瓷业要素进行时空分析;另一方面对各区域瓷业生产的历史进行全面考察。时空过程、区域分析和人地关系,共同构成历史瓷业地理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于皇帝迷恋仙道,怠于政事,加之外族侵扰、自然灾害等因素,国事日非,政治、经济都出现了深刻危机。这一时期的瓷业生产也受到一定影响,与永乐、宜德时期瓷业“黄金  相似文献   

9.
张名 《南方文物》2014,(3):192-194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对景德镇瓷业来说,是中国制瓷业进入变革、创新、发展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在社会大变革的景德镇瓷业正处于转型阶段,专门烧制皇家用瓷的官窑已名存实亡,被逐渐兴起的股份制瓷业公司所替代。中国最早的一家瓷业公司是“江西省萍乡瓷业公司”,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相似文献   

10.
<正>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对景德镇瓷业来说,是中国制瓷业进入变革、创新、发展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在社会大变革的景德镇瓷业正处于转型阶段,专门烧制皇家用瓷的官窑已名存实亡,被逐渐兴起的股份制瓷业公司所替代。中国最早的一家瓷业公司是"江西省萍乡瓷业公司",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湘西凤凰县人熊希龄把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改  相似文献   

11.
绍兴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越窑青瓷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考古发现,从东周以来,直至唐宋的一千多年间,这里的瓷业生产持续发展,形成系列。能代表各时期制瓷业概貌的有富盛窑、吼山窑、外潮山窑、陶官山窑、畚箕山窑、九岩窑、馒头山窑、庙屋山窑、官山窑等一大批古窑址。特别是九岩越窑,早在三十年代中期,陈万里先生就曾前往考察,并写入他所著的《瓷器与浙江》一书中,为世人所瞩目。  相似文献   

12.
欧洲的扩张一方面促成了全球规模的产品市场,对中国制瓷业形成了需求冲击,进而成就了中国制瓷业近300年的黄金时代;另一方面,欧洲国家还施行了武装贸易和重商主义,这给欧洲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技术和政策支持,促使欧洲制瓷业迅速发展。也正是藉此欧洲制瓷业在与中国制瓷业的竞争中逐渐取得优势。最终华瓷市场的丧失导致中国制瓷业利润微薄,瓷商相继破产,曾经为中国带来无数利润和荣耀的制瓷业就此衰落。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制瓷史上,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无论从形制、胎骨、胎釉、花色等方面都有了空前的繁荣。而随着康熙年间制瓷业的大发展,工艺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提高,各种形制的瓷器也随之孕育而生,且瓷器造型准确、规范,成品率较高,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更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康熙时期将不同单体和不同部件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成型工艺推向了高峰,套杯便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诞生。  相似文献   

14.
孙欣 《收藏家》2006,(12):23-26
元代是景德镇制瓷业日趋成熟、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时期。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瓷器的成功烧造,对后世制瓷业的影响无疑是革命性的,从而决定了明清制瓷业的发展方向,也奠定了此后景德镇成为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关于元青花瓷器的存世量,学术界和民间收藏界有不同的意见,但元代景德镇巨大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精美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不经过长期的“量”的积累,是难以达到这种“质”的飞跃的。本文拟从生产力的角度对元青花瓷器的存世量谈几点认识,以赐教各位专家和收藏家。一、从宋、明景德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1941年至1946年间5份景德镇瓷业厂房典卖字据的分析,再现了当时瓷都的末路映象。这5份典卖字据是当时景德镇千百家业主衰败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燕云地区是辽金时期瓷业发展迅速且瓷器风格显著的区域之一,墓葬及塔基遗址等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瓷器产品,反映了当时独特的政治环境和文化面貌。通过梳理燕云地区出土的600余件辽金时期瓷器的资料可知,辽代燕云地区瓷业的兴起和发展,与其对唐末五代瓷业的承袭以及社会各阶层对瓷器的现实需求密切相关;瓷器产地和种类的变化体现出辽金时期朝代嬗变、南北对峙等政治环境对瓷业发展的影响;典型游牧民族器物的演变、消失,以及中原传统器类和制瓷工艺对燕云瓷业的影响,是辽金时期多民族文化互动交融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7.
明清景德镇瓷业用工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顺龙  刘守柔 《文物春秋》2003,(2):10-18,48
明清两朝是中国瓷器生产成熟而繁荣的时期;所谓“一器而百工聚焉”,陶瓷工匠在瓷业生产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然而,现存的资料、各类陶瓷专著都大量关注于官、民窑器物本身,容易忽视对瓷业工匠情况的整理研究。 由是,本文意在对一系列古籍文献和今人著作资料的整理,以景德镇瓷业工匠为讨论对象,梳理出明清时期瓷业用工制度的发展脉络,较全面地展示瓷业工匠的工作、生活情况;分析其来源、组成、管理等关键问题;在分析探讨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如:影响工匠经济状况的多方面因素;匠役制度在瓷业生产中的有利因素和矛盾冲突等。  相似文献   

18.
<正>"天下密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之曰:四时雷电镇。"明朝嘉靖年间王世懋在《二酉委谈》里这样描述景德镇。景德镇这座城市,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盛,它的形成和布局发展都与瓷业息息相关。陶冶延绵:瓷业主导的城市布局倚岸成市的景德镇曾被法国传教士殷弘绪称为"被火焰包围着的巨  相似文献   

19.
《文博》2021,(3)
本文对山东地区隋唐时期窑址出土瓷片进行成分分析,在与同时期瓷业遗存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其制瓷技术可能来自古相州安阳窑,但釉药配较落后。隋唐时期,山东的瓷业中心从寨里窑址逐渐转移至泗水流域,至唐中晚期淄川的磁村窑再次兴盛,笔者试从自然环境、瓷器销路、生产工艺等方面分析山东地区瓷业中心在隋唐时期迁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李树云 《文物世界》2007,(3):39-42,60
大同是地处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文化名城,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938年契丹人占据了燕云地区之后,大同划归辽境,1044年大同升为西京,从而在辽国的地理位置、政治环境中居于相对重要的地位。1125年辽朝灭于金,大同作为辽陪都西京的80余年间,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制瓷业也随之发达并出现了一系列的瓷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