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高乐主义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高乐主义,就是戴高乐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政策思想和实践。戴高乐主义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后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得到充分实践和完善。戴高乐主义在与超级大国、与欧洲建设、与第三世界的关系中得到充分表现。戴高乐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法兰西民族主义,它的实质主要就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这就构成了20世纪国际关系中最具特色的一页——戴高乐主义与以美国为代表的霸权主义的冲突。戴高乐主义在法国沿袭至今,自有它适应时代需要的一面。但世事已非,戴高乐主义毕竟难以重振法兰西昔日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试论戴高乐的阿尔及利亚非殖民化政策的两重性李维阿尔及利亚非殖民化是战后法国历史的重大事件,戴高乐发挥了巨大的个人作用。一般认为,他顺应历史潮流以超人的胆略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自决权,结束了战争,从而使法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我们认为,维护法国对阿尔及利...  相似文献   

3.
谈到法兰西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恐怕只有两个: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他——叱咤风云几十年的戴高乐。1970年11月12日,来自世界各国的63位国家元首和国家领导人云集巴黎,凭吊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曾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的夏尔·戴高乐,这位两次从危机中挽救了法国,并将法国引向一条独立自主之路的伟大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4.
《神州》2006,(9)
尼克松在中国政策上的巨大改变曾深受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影响。从厌恶到崇拜,一次会面改变尼克松对戴高乐态度1953年至1960年,尼克松作为艾森豪威尔的搭档,出任美国副总统一职。当时的尼克松自恃才高,国际上的政要他大都不放在眼里,其中就包括法国总统戴高乐。尼克松一度认为,戴高乐“冷酷,小气,傲慢,极端自负,简直是无法相处”。尼克松的这种认识当然也与战后美法关系并不融洽有关,反映了一部分美国政要对戴高乐要搞独立外交的真实看法。然而,1960年,尼克松与戴  相似文献   

5.
黄鑫  王孝坤 《沧桑》2013,(6):46-4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建立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但因在经济和安全上完全依赖美国,使得政治和外交也被迫与美国保持一致,逐步丧失了外交上的独立性。直至戴高乐上台后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奉行戴高乐主义,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法国才又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本文拟从法国独立自主外交的逐步丧失和法国重拾外交独立两个方面来探讨独立外交对大国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之初,许多政治家认为,1958年宪法是根据戴高乐的主张为他个人制订的,新的政体只有依仗他的个人声望、地位和权威,才能顺利运转,他一旦从政治舞台上消失,新政体就将寿终正寝。然而,戴高乐于1969年辞职,翌年去世,第五共和国并未随他而去。不但如此,在法国历史上的十余部宪法中,1958年宪法迄今已以其寿命之长,名  相似文献   

7.
60%的法国选民认为,萨尔科齐是“自戴高乐以来法国政坛最伟大的人物”4月22日和5月5日是法国总统大选的两轮选举日,到目前为止,尼古托·萨尔科齐一直是12名竞选人中的领跑者。作为实力派政客,他有着让左右两派都羡慕的政治手腕和个人魅力,60%的法同选民认为,萨尔科齐是“自戴高乐以来法国政坛最伟大的人物”,他被誉为“政坛齐达内”。  相似文献   

8.
法国的1958年宪法是在戴高乐的直接领导下根据他的思想制定的。这部宪法的颁行标志着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诞生。32年来,这部宪法和据之确立的第五共和国政体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考验。 第一次考验发生在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期间。众所周知,阿尔及利亚危机为戴高乐提供了一个“舍我其谁”的政治局面,使他得以在1958年东山再起。制订了新宪法,创建了第五共和国后,他首先要处理的当然就是阿尔及利亚问题。重掌政权之初,戴高乐对此并无成熟的想法,只是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索,他才确定了承认阿尔及  相似文献   

9.
郇心强 《百年潮》2008,(8):28-31
周恩来总理一生呕心沥血,为中国同柬埔寨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与西哈努克亲王建立了特殊友谊,赢得了西哈努克的高度评价和尊敬。西哈努克在回忆录《我所交往的世界领袖》一书中写道:“在我所结识的世界领袖中,周恩来是我认为最杰出的两位人物之一,另一位是法国的戴高乐。以周恩来的才华和品德,他可以成为任何一个民族的领袖并建立卓越的功勋。”  相似文献   

10.
姚百慧 《世界历史》2016,(4):37-49,157
1958年6月,戴高乐重新执掌法国政权。美国虽然欢迎戴高乐上台,但对戴高乐将采取何种政策并不确定。为了解戴高乐政府的外交政策,为发展美法友好关系打下基础,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于当年7月4—6日访问巴黎。杜勒斯与戴高乐的会谈围绕东西方关系、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黎巴嫩问题、最高级会谈、欧洲等众多话题展开,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一致。这种分歧是由美、法战略地位的差异以及美国内政外交的情况所决定的。此次会谈不仅坚定了戴高乐走独立外交道路的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在欧洲部署核武器的策略,从而成为美、法矛盾向尖锐化发展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实力派政客,萨科齐有着让左右两派都羡慕的政治手腕和个人魅力。60%的法国选民认为,他是“自戴高乐以来法国政坛最伟大的人物”;更有人说,他是当今的“拿破仑”。萨科齐之所以得此殊荣,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很多人看来,身高1.65米的他生性好斗,迎合了法国选民要求改造“老迈”法国的热切冀望。  相似文献   

12.
戴高乐是法国第十八任总统。1962年冬,他决定在爱丽舍宫举行团拜会,答谢那些平日为总统府事务操劳的工作人员。人员基本到齐了,戴高乐发现负责烧锅炉的临时工贝当还没到,便问秘书:"你邀请贝当了吗?"秘书点了点头:"请过了,或许他正忙着烧锅炉,要晚点到吧。"戴高乐说:"那我们再等等吧。"团拜会要开始了,秘书低声报告戴高乐":大家都等您讲话呢,总不能因为锅炉工没到就推迟吧?"戴高乐径直走到一边,关掉了屋内的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谋求民族独立的历史上,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的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给积弱至深的中华民族带来了两次繁荣和发展的生机;而国共两次分裂所酿成的历史悲剧,却将无穷的苦难均匀地摊在炎黄子孙身上。对此,作为两次国共合作的积  相似文献   

14.
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在法国里昂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人起义,这两次起义是工人阶级为反对他们的直接剥削者并维护自身利益而举行的最早的起义。它表明,一支新的社会力量——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  相似文献   

15.
博览·文化     
《神州》2004,(9)
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逝世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于8月4日在法国西南部吕贝弘镇的家里逝世,享年95岁。布列松是新闻摄影的先驱,他是最早带着相机,走向街头,走向战场的新闻摄影人。他一生有五十多年时间都是在世界各地旅行,用胶片记录人类的戏剧性场景。从印度圣雄甘地的葬礼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姆·福克纳,从西班牙内战到中国革命,他的照片定义了20世纪中期的历史,使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6.
法国人眼中的下一个“拿破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法国人预测,萨尔科奇将击败美女对手罗雅尔,成为下任总统他曾被视为法国总统希拉克的“政治女婿”,如今却被看成是希拉克时代的终结者。许多法国人认为,他是“法国政坛自戴高乐以来最伟大的人物”。也有人将他比作拿破仑,因为他像拿破仑那样野心勃勃、与众不同。他就是法国人民联盟运动主席尼古  相似文献   

17.
列宁长眠在红场。毛泽东长眠在天安门广场。胡志明长眠在河内巴亭广场。这不是伟人自己的选择,而是敬仰者追随者特意的安排。1890年出生于越南义安省南坛县金莲村教师家庭的阮必成,后更名为阮爱国,最后定名为胡志明,是由海员走上革命舞台的。他的履历是这样地简洁,却一笔一划都与越南的民族解放与独立紧密相联———1920年,他在法国加入共产党,成为越南第一位共产党人。1923年,他由法国奔赴苏联,出席在那里举行的国际农民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5年,他在中国广州创立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同时还参加了“远东被压迫民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关于战后越南问题的对策 ,经历了由中国单独托治实现越南独立到同意法国战后重返越南的转变。处于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中国国民党人对战后越南问题的认知 ,受到法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日本突然接管法国在越统治以及美国从罗斯福到杜鲁门过渡期间对越政策的改变等诸多变数的影响与制约 ,致使这一转变既有因突生变数而导致的戏剧性变化 ,也有因未知变数而导致的自相矛盾与彷徨观望。战后中国在入越受降的有利形势下 ,却在法、越间两不讨好 ,最终招致内外俱失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今年年初,不少法国人都认为,他们的总统萨科齐将在孤独中度过"情人节"。然而,被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称为"最怕孤独"的萨科齐,抢在2月14日之前结了婚,再次让人见识了他性格中戏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二战结束后,中法围绕处置在华战犯问题爆发了一场治外法权存废之争,并由此导致了"白尔丁号事件"。借助战后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潮,中国政府迫使法国政府在中法新约签署前关闭了在华领事法庭,随即两国签署了中法新约,彻底终结了法国在华治外法权的历史。"白尔丁号事件"不仅反映了战犯审判问题的复杂性,也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争取民族独立道路上的曲折性。中国政府处理"白尔丁号事件"的过程,事实上也成为一次主权宣示行动。法国相关研究者的个别结论不无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