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在陶仓楼类型划分基础上,认为河南汉墓出土的陶仓楼至西汉晚期在豫中地区首先出现,为二层带腰檐建筑.西汉末至东汉早期此型陶仓楼向高层发展,区域由豫中扩展到豫北地区.东汉早期豫西、豫西南地区出现二层无腰檐陶仓楼.这时期河南陶仓楼数量和式样增多,分布范围广泛.东汉中期为陶仓楼繁荣期,豫北地区出现带附楼的院落式陶仓楼.东汉晚期各区域陶仓楼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2.
焦作出土的二联仓、三联仓陶仓楼在焦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出土数量较少,是众多类型陶仓楼中的一个新类型、新品种,在汉代建筑明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类陶仓楼在焦作的出土仅限于马作墓群和白庄墓群范围,时代应为东汉中期前后。  相似文献   

3.
2009年8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在焦作白庄墓群发掘M121和M122两座汉墓。M121和M122两耳室相连。墓中各出土陶仓楼及其他陶器组合,对研究焦作地区汉墓分期和陶仓楼的排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琚丽萍  韩长松 《中原文物》2012,(4):75-77,93
焦作市出土的简式陶仓楼明显地反映了焦作地区出土的陶仓楼从豪华走向简易,从繁荣走向衰退的过程。简式陶仓楼的出土,为研究东汉中晚期的社会经济、建筑结构、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焦作白庄 6号墓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是不可多得的汉代建筑明器。本文从墓葬的形制、营造方式及随葬品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推测陶仓楼的年代在东汉早、中期之间。  相似文献   

6.
2009年8月12日,在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南水北调安置小区内,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了一座西汉晚期砖室墓M121,出土一座四层彩绘陶仓楼。楼高四层,通高112、宽43厘米,由院落、仓体、楼体等组成,各部件可以拆卸组合。四层陶仓楼是焦作市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座通体彩绘的陶仓楼,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在陶仓楼的楼体及院落的墙体上彩绘有人物、鸟禽,青龙、白虎、朱雀等四神(少玄武)及虎食女魃的神话故事;彩绘运用了直绘法、勾勒法、涂抹法三种绘画技法;用色有朱红、白、紫、黑、黄(橘黄、土黄)、豆青六种颜色,其中以朱红色、白色、紫色、黄色为主色调,色彩艳丽,对比较强。绘画内容繁多,用笔流畅优美,画面生动,且呈现出运动感,充分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绘画技艺,是研究西汉时期储粮技术、建筑技术、装饰艺术及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2012年2月至3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对焦作市人民路西延工程店后村段发现的一批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M1出土器物完整,并出土一座五层彩绘带院落陶仓楼,为研究焦作地区汉代葬制、葬俗以及陶仓楼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焦作出土汉代陶仓楼为研究对象,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吸水率测试、超声波测试,对陶器表面颜料、结晶盐及陶片微观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为制定科学保护方案及下步修复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陶仓作为随葬器物的使用始于秦,流行于汉,后被长期使用。作为明器,陶仓同时兼具模拟地面仓库和包含丧葬文化因素的双重功能。秦汉陶仓上的动物造型,除具备装饰功能之外,动物造型在明器中的使用具有其特殊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0.
我馆近年来,收集到不少陶建筑模型,计有:陶井房、陶灶房、陶猪圈房等。这些陶建筑模型多为汉代墓葬的冥器,现分别介绍如下:陶仓楼1件,1953年郑州二里岗出土。此仓楼顶、底均已残缺,现存为中间部分。残高40、长46.5、宽24.5厘米。仓楼下有平座,其上置有长条形栏杆,栏杆中部有一立柱,柱头上置一斗三升斗拱承托挑檐枋,仓楼四角各有一根角柱,上为四阿式屋顶,顶上有清晰可见的瓦垄。仓楼前壁开三个正方形窗口,作为通风所用。  相似文献   

11.
淮阳彩绘陶院落的年代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勇 《中原文物》2001,(1):63-67
淮阳彩绘陶院落是目前我国汉代考古中极为少见的建筑明器精品.本文依据出土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的组合、陶院落的装饰艺术和时代特征等几个方面,对其年代进行了重新判定.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2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利枢纽加高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阎杆岭墓群Ⅱ区的83号墓进行发掘。该墓为"甲"字形积石积炭墓,出土鼎、罐、瓮、壶、仓、灶、井等陶器和铜盆、铜甑、铜釜、铜五铢钱、铜兵器、铜车马器、铁剑等随葬器物99件,年代为西汉晚期,为汉墓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宁夏固原市北塬东汉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军 《考古》2008,(12)
1999~2000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固原市北塬的两座东汉墓进行发掘。两座墓均为带斜坡墓道、前室穹隆顶、后室券顶的多室墓。出土遗物有陶器、铅釉陶器、铜器、骨器、玉器、琉璃器和钱币等,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看,M1的时代为东汉早期偏晚,M5的时代为东汉中期,墓主可能为地方豪强。  相似文献   

14.
湖北襄阳东汉—三国蔡越墓出土的相轮陶楼,在建筑形制上为汉式陶楼和印度式相轮塔刹的结合,在装饰母题上同时兼有汉地神仙瑞兽与印度—犍陀罗式有翼天人的图像,明显带有佛教初传时期汉、印文化杂糅的特点。本文在讨论陶楼形制的过程中,分别联系同期北方墓葬中出土的陶楼明器和汉晋之际江南地区的佛饰堆塑重楼魂瓶进行类比分析,证明这两类墓葬明器都与文献记载的"浮图祠"相关联。在佛教初传汉地时,由"仙人好楼居"的汉式重楼过渡到高层佛塔,浮图祠是初期的标志,襄阳蔡越墓陶楼或可看作是浮图祠的标准器。浮图祠用作明器进入墓葬,反映了汉地民间埋葬方式因佛教传入而起的新变化,并在随后长江中游六朝砖墓的建造中留下了印记。  相似文献   

15.
2001年9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康店叶岭砖厂发掘汉墓15座,出土了陶器、铜器、铁器,其中一件绿釉陶鼎,在郑州地区已发现的同类墓葬中极少发现该墓群的发掘为研究郑州地区汉墓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绍兴印山汉墓的出土的陶器、硬陶器和釉陶器,是浙江乃至长江下游地区王莽至东汉早中期墓葬较为典型的随葬品,对进一步了解汉代浙江经济水平,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尊志 《南方文物》2012,(1):74-79,99
徐州作为两汉重要的诸侯王封国所在地,有较多西汉墓陪葬有陶俑。从总体上看,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经历了萌芽、繁荣和衰落的全面发展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并与社会的发展及葬制、葬俗的演进等密切相关。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还与本地区东汉墓葬及周边地区西汉墓葬的陪葬陶俑存在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综合反映出相关丧葬内容、物质文化等的时代特点及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