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秦汉帝王“厚葬”“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下,曹操作为乱世英雄却选择薄葬。曹操高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广为人知,并引领曹魏时期乃至魏晋时期的薄葬风潮。曹操生活中尚俭戒奢,死后丧葬从简。将考古发现与史籍所载结合起来,研究曹操在薄葬风潮中所起的引领作用,窥探薄葬风潮,意义在于丰富中国古代葬制、葬俗。薄葬作为曹魏时期兴起的丧葬方式,虽然之前已有薄葬思想,但作为制度大规模推行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在特定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薄葬风潮为我们研究社会礼俗、丧葬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的薄葬风俗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乐民 《史学月刊》2002,(10):91-95
丧葬的厚与薄同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状况、社会舆论、政府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三国时期,丧葬风俗由两汉时的多为奢侈转为力求薄葬,具有范围广、已形成于律令、丧制、墓葬规制与明器皆有明显变化等鲜明的特点。经济的凋敝、老庄思想的流行以及对盗墓的恐惧是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曹魏之交通     
李广星 《沧桑》2008,(5):9-10
曹魏由于战争的需要,不论是在陆路还是水路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逐渐形成了以洛阳、邺城、许昌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为曹魏统一北方、战胜蜀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以后水陆交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汉魏时期的侍中是皇帝的近幸之臣,其设置、地位、权限几经变化,最终演化成门下省的长官,成为实际执掌国家枢机的"宰相"。曹魏时期是侍中职权转变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它以特殊的方式介入尚书、中书的权力范围,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本文根据曹魏侍中的设置特点和权力变化,考察其与尚书、中书的密切关系,着重突出曹魏侍中在当时权力格局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5.
司马懿年少时就有雄豪之志,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与曹魏政权的关系经历了由消极回避到在曹操的威逼压迫下伪装成曹魏的积极拥护者。他在曹魏政权内40余年,历经武帝、文帝、明帝,为三朝元老,但同时也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最终反叛夺权,为后来西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曹魏时期的史学是中国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时期史官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篇论文将通过追溯曹魏时期中书省和著作郎的渊源以及修史官员的基本状况,从而说明这一时期史官与天官分离和以他官兼领的史官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婚姻和等级、政治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他们要求婚姻双方的阶级地位相当,为了保持自己血统的高贵,专门与一些豪门大族联姻。但研究一下曹氏的后妃,可以发现曹魏三代君王所立的诸位皇后,出身都不高贵。这些并非偶然,是有一定原因的。这种立低贱者为后的方法虽在当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是一定形势下的权宜之计,有悖于封建礼法,为正统所不容,它不会长久相沿,只是历史上的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8.
监察机构是国家机器自我调节的重要一环,监督机构是否健全和监察体系完整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政管理活动的进行。曹魏时期的监察制度在秦汉监察制度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御史台、尚书左丞、司隶校尉和校事一起构成了曹魏时期的中央监察体系。本文试根据有关文献对曹魏时期的中央监察体制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曹魏五铢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魏时期是否铸行过五铁钱?史载简略。(晋书食货志)记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罢量卓小钱,还用五株”。(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春三月初复五殊钱”,冬十月“以谷贵,罢五殊钱。”(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载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夏四月乙亥,行五殊钱。”对干上述史书有关曹魏“还用”、“初复”、“行”五殊钱的记载,钱币界尚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曹魏只是沿用前朝旧钱,有人则认为当有新铸。曹魏时期是否有新铸?如有,其型制又是什么样子?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考古发…  相似文献   

10.
2005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长安区郭杜镇西安高新区新型工业园区广丰公司基建工地清理了几座古墓。其中M13出土了曹魏元帝景元元年朱书镇墓陶瓶,这是西安地区首次确认的三国曹魏纪年墓。在这座墓东侧偏南不到10米处还有一座墓葬M14,其形制及出土器物都与这座纪年墓相近,推测时代大致也应属于同一时期。现将这两座古墓资料一并披露,供大众和学者进一步了解研究。  相似文献   

11.
郝本性 《华夏考古》2011,(1):104-106,112
安阳曹操高陵出土随葬品中有带"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刻铭的石牌,以及记载随葬品数量名称的"遣策".本文对这两种石牌的刻铭和圭、壁的用途、冥币的使用,以及随葬香囊是否与曹操颁布的遗令相矛盾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考古发现的西高穴二号墓,其墓葬形制、规格明确。通过与其墓葬形制、规格相近的东汉晚期河北定县北陵头M32、徐州土山东汉墓、山东济宁普育小学汉墓和三国时代偃师杏园M36和M34、安徽马鞍山朱然及其家族墓、马鞍山宋山东吴墓、南京上坊孙吴墓等对比研究,西高穴二号墓应为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高等级墓葬。西高穴二号墓出土遗物研究,又进一步推定该墓时代为东汉晚期。通过对西高穴二号墓发现的刻铭石牌文字内容和字体时代、西高穴二号墓出土男性人头骨与文献记载的曹操去世年龄、西门豹祠遗址和邺城遗址与西高穴二号墓相对分布位置、出土"鲁潜墓志"与西高穴二号墓地望关系、西高穴二号墓的地势和"不树不封"现象与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与都城位置关系等六方面,论证西高穴二号墓墓主人就是曹操,西高穴二号墓就是"曹操高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新研究曹仲达与“曹家样”,考订了曹氏的生卒年及其可考的生平,认为他有着由南(朝)入北(朝)的经历。本文从画史所载曹氏师承入手,发现代表南梁新画风的张僧繇和来自中亚西域的塞特(壮)勤是其师承的重要来源,从而进一步探讨了“曹家样”的形成问题,认为“曹家样”是南、北二源以及其他复杂的社会、宗教、文化身份认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还对长时段、大范围内相关的图像遗存进行考察,重新勾勒了“曹家样”的面貌。在对这一具体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倡在后现代之后风格史研究的一种可能与方向——厚背景研究法。  相似文献   

14.
赵超 《中原文物》2002,(1):56-63
本文分析了现存的北魏墓志材料,考虑到北魏时期存在三种不同尺度的状况,对北魏墓志的大小类别采取了较宽松的标准,从而揭示出北魏墓志中存在的等级制度,并对个别不符合这一制度的墓志材料作了合理的解释。说明在北魏时期,随着正方形墓志成为主要的墓志形制,结合礼制,已经形成了一套对墓志外形尺寸以及雕饰的正式等级规定。隋代以后的墓志制度基本上沿袭了这一规定,或在其基础上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在钱币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这一年是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后汉书·马援传》对这件事...  相似文献   

16.
阮新梅  徐锦顺  靳淼 《中原文物》2012,(2):75-76,81
河南博物院藏有明末画家曹堂《深山观瀑图》一幅,笔者根据仅有的史料记载对曹堂的生卒年做简要考证,另外还对这幅画的风格作了较为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渭水流域的史前陶窑可分为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期、庙底沟期、西王村期和龙山时代五个时期.从形制上来看,渭水上游地区的陶窑均为横穴式,接近于渭水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期陶窑.渭水上游地区始终保持着以红陶为主的文化传统,而渭水中下游地区仰韶文化之后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却一改红陶作风而大兴灰陶.陶窑结构和技术的改变可能是导致渭水上游和中下游地区自龙山时代开始陶器颜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作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自发掘出土以来,其宏伟的规模,奇特的葬制以及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都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此墓年代久远且早年遭到盗扰,其墓主身份也随学者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了多种学说,其中牵扯到的楚王从二代到五代不等,时间跨度长达57年。就目前而言,第三代楚王刘戊为墓主说法较为盛行,但笔者从葬制、礼仪、出土文物及与相关墓葬的关系等方面综合研究后认为:以第二代楚王刘郢(《汉书》作刘郢客)为墓主更为合理。同时,在本文中作者还将对其他三种观点一一进行辨析,并就与此墓及墓主身份的有联系的相关问题,试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西汉诸侯王死后使用玉衣敛葬是其身份地位的体现,也反映出保护尸身,以求不朽和追求升仙的丧葬思想.综合考察,西汉诸侯王墓的敛葬玉衣具有继承和发展特点,并日趋完善.西汉诸侯王墓使用敛葬玉衣具有相对严格的制度,异姓诸侯王及谋反的同姓王一般不用玉衣敛葬,而使用者的分级制度也在西汉中期逐渐确立,这与以往的认识有所不同.与敛葬玉衣相配套,西汉诸侯王墓还使用其他一些敛葬用玉,但基本是以玉衣为主,其他为辅的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王朗与建安儒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虹 《史学月刊》2002,(6):32-35
以王朗为代表的建安儒士,在汉末天下大乱,难有安全保障的生存压力下。在曹魏严酷的名法之治下,人生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即由儒家注重社会责任感的人生价值观转变为明哲保身的人生价值取向;但在政治思想斗争中,又以坚持儒家名教之治的保守的面目。与建安名上中的名法派呈对立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