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汉帝陵陵地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睿文 《文博》2001,(3):17-23
关于西汉帝陵陵地的分布原则讨论颇多,但是总的说来,无外乎是陵地的安排存在昭穆制度与否。二者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西汉是否存在昭穆制度、其昭穆次序如何以及西汉帝陵的朝向对昭穆排列的影响等方面。在我们看来,双方意见都存在问题。问题的症结在於这两种观点考虑的都只是十一座西汉帝陵,忽视了汉太上皇万年陵,没有把万年陵纳入西汉帝陵的系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汉帝陵是否按昭穆制度定位,依照文献记载的昭穆制度排列法,和目前公认的西汉帝陵陵位,本文作者认为西汉帝陵的陵位是皇帝在位时自行选定的,并未实行昭穆制度,目前公认的西汉陵位的排列没有昭穆制度。此外,关于西汉题奏淳室等说法,认为便房是指用木制作的棺房,它只出现于木构题奏式的西汉帝王墓。  相似文献   

3.
先秦社会的氏族残余比较浓厚,昭穆制度影响较大。秦汉时期,皇权取得了独尊地位,"父子相传"的皇统传承规范成为制约帝陵布局的重要因素。西汉葬于渭北祖陵区的皇帝有八位与其前任皇帝属父子关系,而文帝因为平辈冲突,宣帝因为代际缺环,均未入葬祖陵区。平帝虽与哀帝同辈,但西汉后期以来,"为人后"原则日渐成为皇权传承的补充条款,王莽本着这个原则,葬平帝于渭北。  相似文献   

4.
评《昭穆制度研究》任士英昭、穆与昭穆制度,习见于传世文献。昭穆制度作为一种历史存在,源远流长,从无异词,但昭穆制度的本源与真实情况如何,却从没有一致的、令人信服的说法,兼之昭穆制度与宗庙、祭祀、墓葬、婚姻、继承及宗法制度等关系密切,先贤硕儒更是聚讼纷...  相似文献   

5.
昭穆制度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代"昭穆"是表示字辈的概念。父子之有昭穆,犹兄弟之有伯仲,伯仲用以区别同辈之长幼,昭穆意在辨别异辈之尊卑。昭穆依附于宗法而存在,在宗庙祭祀制、宗族伦理和继承制中产生作用,是宗法诸制度中的一项位序标准,其意义在于明确由辈分所决定的族人的地位尊卑,使宗族人伦关系明晰化、有序化。昭穆不是宗庙制度,也不是墓葬制度,是辈分概念却不是行辈标志"制度"。"昭穆"概念的产生与原始氏族社会及其婚姻形态毫无关系,也与所谓"母系分宗"无涉。昭穆是循环字辈,适应宗法强调区别尊卑长幼的需要而产生,虽与宗法有关,但与传子制或祖孙父子关系的亲疏毫无联系。  相似文献   

6.
西汉帝陵的位置排列有必然和偶然因素。必然是因为西汉帝陵选址继承于传统墓地选择习俗,受制于风水思想的影响和政权稳固的需要;偶然是指皇帝本人的情感因素所起的的作用。西汉帝陵的分布是把历史传统、思想意识、地理形势、政治需要和帝王个人好恶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隋代帝陵制度在中国古代帝陵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过渡性特征明显.一定程度上而言,泰陵的山陵制度是对西汉帝陵制度的部分恢复,而其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又为唐高祖献陵所继承,这也与唐初诸多墓葬与隋墓相似较为一致,充分反映了唐初在文化面貌上对隋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探讨了三个问题,即因山为陵、陵区制和堪舆理念。因山为陵本意在于利用山体或高地进行埋葬,墓穴有竖穴和横穴两种类型,竖穴型定型于秦始皇陵,对东晋南朝、金帝陵有一定影响;横穴型定型于东汉帝陵,被西晋帝陵和唐陵所继承。自战国时期确立的独立陵园制,至汉晋时期发展成为陵区制度,体现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对立统一格局,以及“家国同构”的核心价值,宋以后集中陵区成为一种制度。堪舆理念对帝陵选址的影响大约从南朝开始逐步加深,至明清成为多种“趋利避害”理念的混合体,其中唐宋时期帝陵所用堪舆术与民间分野明显,反映出强化皇权统治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9.
东汉自刘秀建国,到汉献帝禅位于曹魏,建造有十二座帝陵。根据文献记载,除汉献帝的禅陵位于河南焦作修武县外,其余十一座帝陵均在东汉都城洛阳附近。截至目前,关于东汉帝陵的系列调查报告没有公布过,只有几篇关于北邙帝陵的考据论文及个别的调查简报,因此,东汉帝陵的考古调查和研究都追在眉睫。其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弄清楚东汉帝陵的分布与结构,也在于通过东汉帝陵的研究,彻底梳理中国古代帝陵的建制及发展脉络(补上东汉陵寝制度这一缺环),从而揭示古代陵寝制度背后隐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宗教信仰的关系与实质。  相似文献   

10.
论西汉帝陵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汉十一位皇帝,除文帝葬霸陵,宣帝葬杜陵外,其余九位皇帝都葬在咸阳。丧葬制度是当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反映,汉代帝陵制度对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陵墓制度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因而历来研究者不乏其人,其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即西汉帝陵的安排是严格遵守《周礼》的规定,实行“公墓”制与“昭穆”制的①。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提出以下异议,以祈指正。一、西汉帝陵没有实行“公墓”制据《周礼》记载,族葬墓有两种,一种叫“公墓”,一种叫“邦墓”。“公墓”是王室国君等贵族的墓葬,归家人掌管。“邦墓”是“万民所葬地”,归…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为深入了解秦始皇帝陵的整体布局和当时的陵寝制度,对陵园及道路、门阙、墙垣等进行了系统勘探,对K9901、陵寝建筑、从葬墓及兵马俑一号坑等进行了发掘。这些考古工作为认识秦始皇帝陵丧葬礼仪与建筑结构体系等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帝陵园陵向研究中存在东向说和坐南面北说两种观点。通过研究,秦始皇帝陵墓以东墓道为主墓道、坐西面东是沿袭秦公帝王陵墓本身的传统;就陵园整体来说,其当为坐南面北的结构,这种布局是结合陵区地形,并综合交通形势等因素而形成的。秦始皇帝陵将陵墓方向与陵园方向进行了有机的统一,并有可能影响了西汉帝陵的布局。  相似文献   

13.
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西汉帝陵基本都有寝与相关建筑。寝与相关建筑在西汉帝陵陵园中的位置既有相同也有差异,体现出作为陵墓祭祀性礼仪建筑在墓外设施中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反映出相应的制度、时代特征和发展变化,杜陵帝后陵的寝类建筑居南有其内在原因,而阳陵的此类设施可能位于陵墓北侧。寝与相关建筑的内容和组成元素丰富多样,又有相关机构和管理人员,全面服务于陵墓的祭祀礼仪活动。寝园的设置可能始于景帝阳陵,基本是由一组、两组或多组建筑组合成的综合性陵墓祭祀设施,其后又有发展与变化,院墙或有或无,但均以寝殿为中心,并对后世影响较大。可以说,西汉帝陵的寝与相关建筑在封建陵寝制度发展和逐步确立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11~2013年,对西汉宣帝杜陵进行了全面地考古调查与勘探.基本探明了杜陵陵区范围与布局,明确了杜陵陵园有一重外围沟、一重外园墙,外园墙之内发现帝陵陵园、皇后陵园、100座外藏坑、57座祔葬墓、6座建筑遗址、数条道路;陵区东、东北、北部发现75座陪葬墓;陵区西北发现陵邑墙基、围沟,并在陵邑内发现4处大型建筑遗址、2座陶窑等.对全面认识西汉中期帝陵的形制要素与布局及西汉帝陵埋葬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汉帝陵,学术界目前对它们的布局、形制、规模乃至陵寝制度等方面有了深入的讨论。在西汉帝陵发展史中,汉文帝的丧葬规制体现出了两处明显与西汉其他帝王不同的特殊性,一是无封土,二是主张薄葬。另外,汉文帝所置霸陵邑徙民情况和顾成庙的位置至今仍有存疑。本文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昭穆之制是中国古代庙制中一项重要制度,因年代久远,史缺有间,自春秋以后,人们对昭穆制度一些具体内容已不甚了了。虽然昭、穆之称散见于《诗》、《书》、《左传》、《国语》等古代典籍中,又有去古未远的汉人的着意加工整理,如《礼记》中所叙,似较有系统,但对昭穆制度产生的时间、原因,昭穆名称的含义以及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等诸多问题,古人均未明言,遂使后世注释者见智见仁,各逞己意,千古聚讼而治丝愈棼。本文拟就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邙山东汉五座帝陵分布的群组关系以及陵园规模和陵寝建筑布局提出朱仓M722应为光武帝原陵.在此基础上对五陵的归属进行考证.原陵设置垣墙、帝后异穴合葬的做法,体现了两汉陵寝制度的过渡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关于分布在南京地区的东晋帝陵,由于文献记载十分简略,而东晋诸陵又多数继承了洛阳西晋帝陵的“不坟不树”的传统,所以虽经前辈学者多次调查,迄无结果.建国以来,南京地区清理发掘了数以百计的东晋墓葬.其中有一些大墓在位置、形制、随葬品的特点上,均与东晋帝陵的关系十分密切,至1960年更具体地发现了晋恭帝陵的玄宫石碣,这就为解决东晋帝陵的地望与陵寝制度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古文献中记载东晋帝陵较为具体的是唐肃宗时人许嵩所著的《建康实录》.据此书所记,东晋十一帝中葬于“鸡笼山之阳”者有四陵,即元帝司马睿的建平陵、明帝司马绍的武平陵、成帝司马衍的兴平陵与哀帝司马丕的安平陵,葬于“钟山之阳”者有五陵,即康帝司马岳的崇平陵、简文帝司马昱的高平陵、孝武帝  相似文献   

19.
《文博》2016,(3)
西汉时期享受过皇后待遇的女性达20人,她们的葬地分为帝陵、帝陵附近、汉长安城周边及其它地区四种情况。传统与西汉帝陵制度、皇后的身份变化、葬俗及皇帝的情感均对皇后葬地具有影响,其中前两种因素发挥主要作用。葬制与葬地并不对应,皇后死亡时的身份决定着她们的葬制。  相似文献   

20.
王咸秋 《中原文物》2023,(5):123-131
东汉陵园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封土、地宫、神道、石殿、钟虡、寝殿、园省、园寺吏舍、行马(垣墙)、门阙以及祔葬墓。陵园布局可分为以朱仓陵园为代表的早期模式和以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白草坡东汉陵园为代表的成熟模式,成熟模式又可细分为成年帝陵陵园的标准模式和早殇帝陵陵园的简化模式。陵园可划分为内陵园、寝园、管理区和祔葬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西汉帝陵的内外双重陵园、陵庙、寝殿、守陵宫人居址、园寺吏舍、祔葬墓等要素在东汉时期得以继承,因为帝后同穴合葬的出现,陵寝建筑布局发生了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