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雷颐 《炎黄春秋》2011,(10):1-6
"辛亥革命"已整整一百周年了。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争论却一直激烈,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有学者反思激进主义,批评革命党人,认为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提出如果在清政府主持的"立宪"下,中国后来的历史可能更少波折。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华侨捐款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却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其历史功绩是人们所共认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作用,是同国内民众的支持和东南亚、美洲各地海外的爱国华侨的支持分不开的。所以,孙中山先生后来在回忆辛亥革命时,曾把爱国华侨誉为“革命之母”。历史事实证明了赋予爱国华侨这一荣誉是受之无愧的。青少年时就有志于振兴中华的孙中山。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被拒绝后,同年赴檀香山,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设立总会,并当即与陆皓东等筹划在广州起义。革命党人一开始就面临着急需解决的经费问题。怎么办?深入华侨群众,唤起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竖起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最伟大的历史丰碑。但是袁世凯的篡权成功,以及革命在几经波折后的最终失败,中国并没有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志士仁人们所憧憬的那样,走向资本主义,而是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由一个强盗——皇帝——的专制,变成一个无数强盗——大大小小的军阀——共同的专制。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此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之际,我们应该深刻总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的规律,为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历史借鉴。1911年11月贵州光复的历史,既是辛亥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着重探讨辛亥革命在贵州的特殊个性所演成的历史悲剧的原因,以解先烈之遗恨,立后世之鉴戒,并纪念辛亥革命贵州光复八十周年。  相似文献   

4.
在前不久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回顾和意义阐释形成了一个宣传活动热潮。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媒体手段诸如"文献电视片"之类形式上有很大进步,但知识思想体系依旧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共产党成立的叙事框架中,论说"农民阶级"之"朴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而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强有力的支持者。他们参加或协助孙中山在各地建立革命团体,参与创建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并从经济、军事和文化诸方面参加和支援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华侨在辛亥革命中,功绩昭然,贡献卓著,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年是辛亥革命80周年,缅怀华侨这一段光辉的历史,总结华侨与辛亥革命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不愧是“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是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的一生。他不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能“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随着时代的演变,与时俱进,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促进了中国革命的潮流。这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思想与革命实践的巨大飞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归到国内鼎革之际战争与和平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意识,在概括辛亥革命发生前两种救国主张的争论之后,按两个阶段分析革命派的行动方式,即从武昌首义到南部半个中国“独立”中的干戈、玉帛并用,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南北和谈完成的“以和平收革命之功”,说明实践层面的革命过程及其结果,只能是具体历史转折阶段上各种指向不同的构成力量所形成的合力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8.
策划分裂中国是自始至终贯穿着日本对辛亥革命对策的一种倾向。辛亥革命期间,日本所进行的一系列"小动作"背后隐藏着分裂中国的大阴谋。幸运的是中国南北议和成功,维护了国家统一,粉碎了日本的险恶用心。1911年10月10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在武昌打响了第一枪。一些学者认为,日本对辛亥革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无法掩饰的是,日  相似文献   

9.
回首20世纪,对于中国人而言,"革命"无疑是最深刻、最强烈的历史关键词。它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更迭,也全面改变了社会组织形态、价值伦理甚至日常生活。在这个"革命"的世纪,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及共产革命相互衔接、不断演进~([1])。这一幕幕历史大剧,起点便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的"大武汉"。  相似文献   

10.
正曲显功是燕京大学国文系毕业的,在台湾教过国文。他是一位很努力的学者,研究了很多历史上被人忽略的问题,譬如古代之诅詈语。什么叫诅詈语?诅是诅咒,詈是骂人。中国古代经常用的一句诅詈语叫"无后",翻成白话文就是断子绝孙。譬如《孟子·梁惠王上》里说:"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孔子说,最早发明用人俑殉葬的人会断子绝孙,不得好死,因为太缺德  相似文献   

11.
本期寄语     
正本期特设"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国际视野笔谈"栏目,刊出3位资深学者围绕中国古代史研究如何提升国际化的自觉和水平所发表的意见。李治安教授的《会通中外与中国话语》主张引进、借鉴国外理论与方法、开展中外比较研究、推出国际水准的高质量论著。李振宏教授在《国际视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路径选择》中指出,国际视野指国际眼光和比较方法,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比较  相似文献   

12.
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看,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论,梁启超主张中国古代专制说,系不加反省地全然接受外来学说;钱穆反对“专制说”,妨碍了对历史的认识。实际上,无论梁、钱,他们在主张或反对中国古代专制说时,均是站在中国立场上,注意结合中国的历史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与“西方的依附”没有多少关系。梁启超对中国古代专制特点的概括和分析,对专制理论的运用和解释,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而非被动行为。钱穆从人文的角度反对中国古代专制说,戳中了“专制说”的一些矛盾之处,显示了与社会科学治史不同的理路。而他提出的“中国式民主政治”,首先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寻得的答案,而不可简单视作“科学考订”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张炜 《湖南文史》2010,(5):33-33
青天白日旗原是孙中山早年的亲密同伴陆皓东为兴中会所设计,计划在1895年广州重阳节起义中使用。起义流产,陆皓东被捕遇难,成了“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此后孙中山参与发动的历次起义打出的都是这一旗帜。至于取义,他解释说:“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著于赤帜,亦为三色,其主张之理由尚多。”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革命席卷全球——著名的如俄国、中国、南斯拉夫、朝鲜、越南、古巴以及墨西哥的革命。;可以说,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之一。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作为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大体串起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链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主要部分。理解中共如何使用“阶级”话语分析中国革命性质,划分革命敌友,开展革命实践,构成了我们理解中国革命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社会的真象与亚细亚形态的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的身上,横插着三把刀子:一是中国古代社会亚细亚形态说;二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说;三是世界历史西方中心论。我们必须坚决拔掉这三把刀子,恢复中国历史的本来面貌及其在世界历史上应有的地位。这里就拔除第一把刀子,看一下中国古代社会的真象。  相似文献   

16.
历史观、历史思维与安邦兴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历代学人在关于历史的运动与发展变化诸方面贡献出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体现出它积极有益的社会功能;二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人类探求历史变化及其规律的伟业中,居于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更准确认识这些理论成果,为当前的历史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我们特别邀请三位教授就此从不同角度进行笔谈。瞿林东认为:天人、古今、时与势、理与道等范畴在中国古代历史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天人关系方面,人事的观念逐渐上升,司马迁开辟了天人关系说走向理性时代的道路。古今关系指古今的联系、变化,其中朴素的进化观点占有突出的地位。一些学者把时与势这两个概念作为历史变化动因看待,是重要的理论贡献。理通常指具体史事之理,道通常指一般史事之理。吴怀祺认为:历史观是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历史思维是历史观展开的途径、方式。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思维对历史总结,进而认识安邦治国有重大意义。重视总结历史兴衰是中国史学的重要传统,司马迁的历史兴衰论丰富了联系思维,发展了借鉴的历史观;《周易》体现出的通变思维具有重大价值,王夫之运用《周易》的通变思维,思考千古兴亡盛衰,把古代历史观、历史借鉴观念,推向新的高度。陈其泰认为:春秋公羊“三世说”是中国古代独树一帜的历史哲学。西汉董仲舒明确划分春秋十二公为三世,显示出分阶段观察历史演进阶段之意义;东汉何休把“三世说”发展成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这一具有系统性的历史哲学,丰富了公羊历史哲学的内涵;清代龚自珍将之改造成治世——衰世——乱世的新“三世说”,说明封建统治陷入危机;康有为又将之与建立君主立宪的主张结合起来,成为维新变法的武器。以下刊出他们的精彩论述,希望能对关注这方面问题的读者有所帮助,也期望能引发同行诸君的更多高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历代学人在关于历史的运动与发展变化诸方面贡献出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体现出它积极有益的社会功能;二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人类探求历史变化及其规律的伟业中,居于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更准确认识这些理论成果,为当前的历史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我们特别邀请三位教授就此从不同角度进行笔谈。瞿林东认为:天人、古今、时与势、理与道等范畴在中国古代历史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天人关系方面,人事的观念逐渐上升,司马迁开辟了天人关系说走向理性时代的道路。古今关系指古今的联系、变化,其中朴素的进化观点占有突出的地位。一些学者把时与势这两个概念作为历史变化动因看待,是重要的理论贡献。理通常指具体史事之理,道通常指一般史事之理。吴怀祺认为:历史观是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历史思维是历史观展开的途径、方式。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思维对历史总结,进而认识安邦治国有重大意义。重视总结历史兴衰是中国史学的重要传统,司马迁的历史兴衰论丰富了联系思维,发展了借鉴的历史观;《周易》体现出的通变思维具有重大价值,王夫之运用《周易》的通变思维,思考千古兴亡盛衰,把古代历史观、历史借鉴观念,推向新的高度。陈其泰认为:春秋公羊“三世说”是中国古代独树一帜的历史哲学。西汉董仲舒明确划分春秋十二公为三世,显示出分阶段观察历史演进阶段之意义;东汉何休把“三世说”发展成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这一具有系统性的历史哲学,丰富了公羊历史哲学的内涵;清代龚自珍将之改造成治世——衰世——乱世的新“三世说”,说明封建统治陷入危机;康有为又将之与建立君主立宪的主张结合起来,成为维新变法的武器。以下刊出他们的精彩论述,希望能对关注这方面问题的读者有所帮助,也期望能引发同行诸君的更多高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历代学人在关于历史的运动与发展变化诸方面贡献出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体现出它积极有益的社会功能;二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人类探求历史变化及其规律的伟业中,居于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更准确认识这些理论成果,为当前的历史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我们特别邀请三位教授就此从不同角度进行笔谈。瞿林东认为:天人、古今、时与势、理与道等范畴在中国古代历史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天人关系方面,人事的观念逐渐上升,司马迁开辟了天人关系说走向理性时代的道路。古今关系指古今的联系、变化,其中朴素的进化观点占有突出的地位。一些学者把时与势这两个概念作为历史变化动因看待,是重要的理论贡献。理通常指具体史事之理,道通常指一般史事之理。吴怀祺认为:历史观是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历史思维是历史观展开的途径、方式。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思维对历史总结,进而认识安邦治国有重大意义。重视总结历史兴衰是中国史学的重要传统,司马迁的历史兴衰论丰富了联系思维,发展了借鉴的历史观;《周易》体现出的通变思维具有重大价值,王夫之运用《周易》的通变思维,思考千古兴亡盛衰,把古代历史观、历史借鉴观念,推向新的高度。陈其泰认为:春秋公羊“三世说”是中国古代独树一帜的历史哲学。西汉董仲舒明确划分春秋十二公为三世,显示出分阶段观察历史演进阶段之意义;东汉何休把“三世说”发展成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这一具有系统性的历史哲学,丰富了公羊历史哲学的内涵;清代龚自珍将之改造成治世——衰世——乱世的新“三世说”,说明封建统治陷入危机;康有为又将之与建立君主立宪的主张结合起来,成为维新变法的武器。以下刊出他们的精彩论述,希望能对关注这方面问题的读者有所帮助,也期望能引发同行诸君的更多高论。  相似文献   

19.
<正>黄侃(1886—1935),号季刚,是生于成都的湖北蕲春人,他有两个名头很响的称谓:"辛亥革命先驱"和"国学大师"。说他是"辛亥革命先驱",因他1910年回到湖北老家蕲春组织"孝义会",鼓动革命,响应者上万人。武昌首义失败,  相似文献   

20.
50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 5 0年以来 ,每逢十年一次党和国家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 ,成为全国的重要活动 ,是全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像这样 5 0年一贯进行的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中国共产党生日可以与之相比拟。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纪念辛亥革命的一个理由 ,但不是惟一的理由。把纪念辛亥革命和祖国统一的现实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和建立中华民族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系起来 ,这是现实的政治需要 ,这就是现实的政治。辛亥革命不仅仅是 2 0世纪初期的一次革命运动 ,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 ,辛亥革命以其本身的魅力影响了整个 2 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 ,积淀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和文化传统 ,成为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一个重要源泉。由辛亥革命所凝固起来的这样的民族精神是永远需要发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