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铜印历史悠久,大致源于东周,盛于西汉,古亦称"金印"。铜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阶。汉代禄六百石以上佩之,南朝诸州刺史多用铜印,唐诸司﹑宋六部以下用铜印,清府﹑州﹑县皆用铜印。铜印的印面以方形为主,也有极少数的棱形和圆形铜印,印钮的形状变化较多,印文内容可分为官印、人名印、图案印、收藏印、宗教印等。青州市博物馆(原益都县博物馆)自1959年10月建馆以来陆续征集到一批古印,主要有官印、肖形印等。现择若干官印及有关佛教内容的印章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2.
一九九一年十月九日,青海省平安县文物管理所在平安镇东村进行文物调查时,于该村村民孙明禄家征集到一枚铜印。据本人回忆,铜印于七十年代末在东村砖瓦厂内出土,此处原为一处汉代墓葬群,曾出土汉代陶器、铜器等文物,县文物管理所从部分群众中征集到陶灶、陶甑、陶罐、陶盒、铜印等文物10多件。  相似文献   

3.
近年考古工作中,出土不少巴蜀铜印,除部分是汉字印外,大多数是未经释读的巴蜀文字。有些学者对于巴蜀文字的图象化、符号化的表现,认为不应视之为文字;孙华先生称之为“巴蜀符号”,四川学者则称“巴蜀图语”。李学勤先生对此有很好的论述,刻在印章上的如不视为文字,就难以解释了。高文先生等大力搜罗,汇编成《巴蜀铜印》一书问世(高文、高成刚《巴蜀铜印》,上海书店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1978年春,在山东即墨市中山街邮局门前东侧(古即墨城西门瓮城)挖土坑时,出土1件古代铜印,现收藏于即墨市博物馆。铜印为方形,边长5.5、高4.5、纽2.7×1.1  相似文献   

5.
1989年10月,华蓥市高兴镇谭家桥村农民吴启全,在自己的屋宅前取土制砖时,距地表约1米深处发现古代铜印一方,现由华蓥市文物管理所征集收藏。铜印为方形,上下边长为5.7厘米、左右边长为5.5厘米,通高3.2厘米,印纽高1.7、宽2.7、厚1.1厘米。印身厚1.5厘米。铜印重290克。印背右上角和左下角均刻阴文一“上”字,印文为“冯氏图书之记”六  相似文献   

6.
榆次市猫儿岭墓地发现的两枚战国铜印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 《文物春秋》2005,(5):41-43,56
1998年榆次东外环猫儿岭战国墓M139中出土了两枚铜印,发掘简报对其作了初步考释。由于猫儿岭墓的的族属、国别历来分歧较多,对出土的铜印研究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宝贵材料。本文力图通过对印文的考释在这一方面做出客观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甘肃康乐出土的古代铜印侯丕勋1987年,甘肃省康乐县五户乡曹家沟门村,出土古代铜印一方,同时出土的还有少量瓦片。这方铜印印面3.15×3.l厘米;印体薄厚不一,一角厚0.3、其对角厚0.2、另两角均厚0.25厘米;印有鼻钮,钮净高0.9、下宽1.1、...  相似文献   

8.
1969年8月,河南省沁阳县城关公社东关大队社员,在沁阳城东南角的城墙土中发现一颗铜印(图一)。铜印正方形,边长6.2、通高6.9、边厚1.6厘米,重725.5克。长方形钮。印文系八思巴文篆书体。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释文,自右而左相应的汉字为"莒州镇海  相似文献   

9.
1985年2月,简阳县海螺乡万年村农民挖竹坑时挖得铜印一方,现存简阳县文化馆。铜印长6.5、宽6.3、厚0.6、矩形纽高4.5厘米。印面阳文篆书"道经师宝"(见图)。纽两侧刻阴文楷书,右为"正德三  相似文献   

10.
1976年,蛟河县天岗公社前进大队社员在农田中发现元代八思巴文铜印一方。铜印现藏吉林市博物馆。铜印正方形,每边长6、厚1.2厘米,中间略凸起。印钮高5.4、厚0.8—1.4、宽3—3.2厘米,呈板状梯形。印正面刻八思巴字篆书五行。印背右侧刻有与印文一致的汉字:"海西辽东道宜慰使司都元帅府照磨印";印背左侧刻"中书礼部造至正元年十月"(见图一、二)。  相似文献   

11.
1977年12月,成都市南郊桂溪公社莲花大队社员在菜地里挖掘到一方清乾隆时代的铜印。这方铜印镌刻有满文和汉文。印文阳刻汉文篆体“马边理民督捕通判关防”十个字。印背有椭园形柱状柄,长10厘米,直径上端最长处是2.5厘米,下端  相似文献   

12.
东晋六面铜印一九九四年四月中旬,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台区文管会考古工作者联合在南郊铁心桥镇发掘清理了一座古墓,出土大面铜印一枚。这座古墓位于宁丹公路西侧石子岗上,为前带短甬道、穿窿顶的平面呈"凸"字形的砖室墓,全长6.14米,墓室内高2.7米。虽然古墓...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丹阳县河阳公社后马陵村社员于1975年6月建房挖土时,发现"弋阳开国"铜印一方,1982年7月镇江博物馆入藏。铜印为正方形,弧状实心纽(图一),印边长5.3、厚2.3、通高4.5厘米,重622  相似文献   

14.
汉魏洛阳故城发现六十余枚汉代官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孟津县平乐公社金村大队二十七生产队女社员崔忙,于1981年1月9日平整土地时,在汉魏洛阳故城东北隅,距北城墙约100米,东城墙约400米处,挖出汉代铜铸官印六十三枚。洛阳地区行署文物处获悉后,及时收集了这批文物。这批铜印堆放在距地表深1米处,未见包装物或穿系物。铜印近似正方形,印面长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三部志书对“汉归义羌长”铜印和“李崇之印□□”铜印两枚古印在出土时间、地点、内容、形制都有不同表述。本文从考古学、历史学角度对这两枚古印进行考证、辨析,指出资料考证工作的重要性,并谈了志书资料考证的四种主要方法:书证、物证、人证、理证。  相似文献   

16.
1994年6月在黑龙江省宾县光恩乡马鞍山大桥出土了一枚契丹大字铜印。铜印现存宾县文物管理所。宾县文物管理所的李伯权先生当时惠我一份印样,命我代为鉴定。限于我当时解读契丹大字的水平和篆体契丹大字还原为楷体的水平,我仅能告知他印的文字是契丹大字,  相似文献   

17.
元末徐寿辉农民政权的铜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元末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农民政权"管军万户府"铜印,1965年6月,河南省光山县向庄公社王店大队一位社员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据称此印为其祖父早年耕地发现,在家长期保存,因印柄全缺,不知何物,经人辨识,才知是一件铜印,故捐赠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8.
马颖 《文物世界》2014,(6):13-16
<正>内蒙古自治区曾经是蒙元帝国活动的历史舞台,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遗留下了许多蒙元时期的珍贵文物。内蒙古博物院珍藏着这一时期的两方铜印。印一,"监国公主"铜印,1994年出土于内蒙古武川县东土城乡。铜印底部正方形,边长10.8厘米。通钮高6.3厘米,体厚约1厘米,重1400克。印文为阳刻篆体九叠文,共三行十四个字,为"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印的正中有畏兀儿蒙古文两行,体式古朴,字迹已经漫漶不清,难于辨识(图一)。印背面有台阶一层,钮为长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平邑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时,陆续发现一批铜印,现择部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农民政权颁发的"南郑县印","离八寺长官司印"和"潼川府经历司印"三方铜印,现在珍藏在四川省博物馆。这几方铜印的铸造时间都是大顺二年(1645)。 "南郑县印"一方。此印方形,厚1.4、边宽7.2厘米见方。印文篆书"南郑县印"四字,印背镌刻"礼部造,大顺二年正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