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宣告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  相似文献   

2.
苏联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进行的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向来被说成是执行了列宁的合作社计划。这不仅是苏联理论界的定论,也是我国理论界一部分同志的看法。但是,事实究竟怎样呢? 究竟什么是列宁的合作社计划? 列宁的合作社计划,是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导苏维埃俄国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1951年,以王谦为书记的中共长治地委,遵循山西省委关于“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指导方针,成功领导试办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此,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拉开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序幕。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专门就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问题,特地访问了已年过八旬的原山西省省长、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中顾委委员王谦。  相似文献   

4.
“韬光养晦”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一个经典表述,“韬光”指把声名才华掩藏起来,“养晦”指隐居待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曲折,  相似文献   

5.
在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毛泽东、陈云和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陈云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理论,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现了我国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二十年代前后苏联的农民问题与社会稳定丁笃本20年代是苏联社会大变动时期。1921年苏维埃俄国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很快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折。可是到20年代末,苏联又匆匆中止新经济政策,全面火速推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结果导致在30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苏联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评价一直是有争议的。多数同志持基本肯定意见,也有部分同志认为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策,是失败的政策。因此,要正确地评价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除了需进一步研究当时苏联国内的政治、经济情况,运动发生的过程及产生的后果等,尚需弄清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全盘集体化”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准确地确定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期限。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8.
斯达汉诺夫运动产生在三十年代中期,是苏联社会主义竞赛的新的更高的阶段。斯大林称赞它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史册最光荣的篇章之一。”为了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这一新生事物,本文就斯达汉诺夫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历史地位和基本经验,作一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出现了裂痕。到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由于“珍宝岛事件”和抓捕苏联间谍案的发生,中苏关系一度剑拔弩张。本文作者在那一特殊年代曾供职于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亲历了当时的一些事件。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中期我国对苏联建设模式的突破王真50年代初期,苏联的建设模式曾对我国发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完全是以苏联为师的。从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我国注重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标志着对苏联建设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张京文 《黑龙江史志》2013,(5):46-47,49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集中阅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就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思想。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工业化需要一个长期阶段;要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要坚持厉行节约的建设方针等。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它,有利于深化对建国后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探索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存在不同的评价意见。本文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外交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斯大林、契切林都继承了列宁晚年的外交思想,斯大林在20年代已经把世界革命的胜利寄希望于未来,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契切林已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在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契切林都把苏联国家利益放在外交政策考虑的优先地位。在实践上,虽然斯大林有时依然表现出了对世界革命的追求,但契切林以其长期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的经历和丰富经验影响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整体上看,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失误,但基本把握住了列宁晚年思想的方向,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3.
反对个人崇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苏联的改造和建设、对国家的独立和自由,甚至对国家的存在都作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他领导下苏联历史上发生的严重错误和挫折,也甚为世人所痛心疾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中的问题所造成的恶果且不待说。20年代中期以后,斯大林把党内不同意见分歧变成为“党内斗争”;到30年代初又变成为对“不可调和的敌人”的“你死我活”的斗争;30年代后期更变成为“识别”和消灭  相似文献   

14.
苏联20年代,布尔什维克党内围绕在俄国这样一个以小农为主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一场涉及并深刻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生活的大辩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领导人,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显然,这是由当时苏联社会发展进程的急速变化和迅猛更迭的情况所决定的。这一切我们可以通过十月革命后到20年代末期所出现的“封闭”、“开放”和“再封闭”的三个连续的历史进程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5.
<正>1950年代和60年代留学苏联的中国学生作为"新中国"的显赫代表,与"苏联社会主义"中的普通人、各级机构与环境格局进行着直接互动。就字面意义而言,他们的任务是掌握对中国经济和军事发展至关重要的苏联技术。但是,他们也起到同样重要的象征作用:他们的工作是在个人层面造就中苏"友谊"。尽管1950年代中苏关系还在黄金时代,但这也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6.
许艳红  郝廷芳 《沧桑》2009,(2):36-37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我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党内倡导并践行调查研充,在全国掀起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调查研究高潮,为50年代末经济的转机起到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80年代末,史学成为解构苏联意识形态,乃至苏联国家的利器。诚然,最早对意识形态发难的不是史学家而是政论家;在苏联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史学并不直接回应现实问题;但史学对意识形态的支撑作用巨大,苏联史学与意识形态几乎同型、同构,对于解构苏联的意识形态来说,解构其史学几乎是釜底抽薪。苏联解体的猝然性,导致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史学和意识形态的重构都滞后于政治进程。相比之前苏联只有一种统一的官方史学,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世纪交接的时刻,回眸一百年走过的历程,惊涛骇浪的历史给我们史学工作者展示一个道理:一个时期的史学重大思潮总是与时代的变动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观点对历史变动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认真总结这一百年来历史,对我们认识史学工作有关问题,对思考新世纪的历史与史学都是有意义的事。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发生大变动: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与80年代末苏联解体;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建立,并且在80年代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美国霸权主义的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动荡。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但世…  相似文献   

19.
随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华大地拂起改革的春风,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苏联体制问题的研究上来。在我国学术界,对苏联文化体制的研究比之于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研究,要滞后若干年。记得1984年秋,当苏联东欧学会在兰州大学举行“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研讨会”,在苏东学界正式拉开这项研究的序幕时,我国在苏联思想文化史研究领域还是荆棘丛生。荒漠一片。如果说已着手拓荒的话,那只是向纵深辟出了一条羊肠小道。记得正是在那次学术研讨会上,不少学者向苏东学界发出了研究苏联文化体制的呼吁。但呼之者众,应之者寡。何其是“寡”,简直如卵坠深谷,不闻回声。这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1945年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后,根据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经验,南斯拉夫开始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土地改革和部分农业合作化,以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调整了农业政策,并开始寻找适合南斯拉夫情况的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新途径。 南斯拉夫共产党人首先摆脱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只有一种模式的束缚,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触动农民的土地私有权和生产资料私有权,如何发展农业生产力和逐步实现个体农户社会化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