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华平  杨春梅 《神州》2012,(7):308-308
在当前物欲横流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学校也不能避免的受到了严重冲击。校园内出现了一部分顽劣难管的“问题学生”,他们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桀骜不驯、打架斗殴,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如何能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就成了一道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教师转变传统的观念,改进学校教育与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让这些“问题学生”能感受到爱,使他们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让他们从“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理论与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陆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的研究经历“文化侵略”、“文化交流”和“现代化”三大范式的转换之后急需建构新的研究范式。爱德华·萨义德等人提出的后殖民理论 ,特别对“东方主义”的批判为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以重新审视传教运动对西方和中国社会的复杂影响及其与西方殖民主义权力体系之间的关系 ,向研究者展现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因此应该成为今后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3.
张瑞君 《古籍研究》2000,(2):112-118
在唐代诗坛,李白的出现的确是非常奇特的现象。他前无古人,后无来。因此,古今论对他都有一种神秘的感受,有“谪仙人”、“诗仙”,从云端里飞来的诗人等殊誉。法国作家布封曾说,风格即人。风格与人格的关系比较复杂,中外学史上有风格与人格迥异,有风格与人格在一段时  相似文献   

4.
<正>魏晋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的社会生存环境虽然险恶,但是他们人格、思想、行为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仪,独立特行,洒脱倜傥。大多崇尚清谈。清谈起于魏正始年间。《晋书·王衍传》曰:“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所谓“无”就是顺应自然变化之意。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人效法“道”,就要以“无为”为本。  相似文献   

5.
周波 《神州》2011,(12):40-41
教学中社会与学校、教师与学生、课程与生活、知识与经验等二元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法从根本上剔除的。一位优秀的教师是要承认二元的存在,同时又协调二元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时常讲的“对立统一”。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做到“对立统一”是一个极好的方法。无论运用何种手段。只要能够打破教学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任务和结果的单一性,真正做到“社会即学校”、“以学生为师”、“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这就叫“无边界学习”。“多媒体技术运用”和“远程教育”都不能讲是“无边界学习”。  相似文献   

6.
钱皓 《民族译丛》2003,(2):10-16
美国的民族理论包括“盎格鲁遵从”理论、“熔炉”理论及“文化多元”理论等。对于它们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日渐复杂的美国族裔集团之间的关系及族裔集团在美国的认同与同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陶诗与对话     
陶渊明所体现的“自然”是建立在人的“关系性”本质上,以田园为场域,所开展出的“入境自然”;“对话”则是陶渊明基于人境关系表陈存在体验的自然倾向。他的“对话”反映了三个向度的多重主题:一是空间向度的社会与自然场域,二是时间向度的历史与未来意识,三是深层向度的主体与精神的掘发。经由这三个向度的对话,不但使他成为最善于透过艺术形式呈现深度哲思的诗人,也使他所塑立的人格典范与桃源理想受到读者最为广大的回应。  相似文献   

8.
乱伦禁忌:中世纪基督教会对世俗婚姻的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乱伦一词 (incest) ,来源于拉丁文incestus ,意思是不贞洁 (unchaste) ,用来指法律或风俗习惯不允许的、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不能产生合法婚姻的两个人之间发生性关系。亲属关系越近 ,乱伦罪恶越深 ,最严重的乱伦罪恶是直系亲属间发生性关系 ,如父母和子女之间。现代汉语对“亲属”的解释是“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①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亲属 ,也叫家属 ,是由血缘、婚姻或者两者一道联系起来的成员。亲属关系是社会所承认的生物学关系 ,这种关系是由生育和结婚建立起来的”②。而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对“亲属”的理…  相似文献   

9.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上, “良知”的失落遭遇了一种意外的情形,即“知识化解释型失落”.但这种“知识化解释型失落”,不仅将科学知识与德性的复杂关系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到“良知”本质,同时对于诠释的作用及如何应用诠释有了更为切实的觉悟.“良知”虽或蔽或放,但其体恒在,这或许正是科学知识与“良知”本有的情愫.因而人应该在正确理解与把握科学知识与“良知”的关系中,信守“良知”的本根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孔孟的人格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孟在对伯夷、柳下惠、伊尹等圣贤、权威的人格价值评判中,形成了四种人格范式:“圣之清者”———不降不辱、独善其身;圣之和者———降志辱身,身处污泥而不染;“圣之任者”———忍辱负重、兼善天下;“圣之时者”———金声而玉振。“君子”、“大丈夫”、“大人”、“士”等,是孟子对人格典范的再创造和权力、权威的人格化。孔子以人格为本位,是一种“无可无不可”、“愚不可及”的生存智慧和道德之术,孟子以天下、道义为本位,是人格权威和人格统治在儒家精神世界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明代士人本业治生论——兼论明代士人之经济人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业治生”是指土人通过自身的知识与智能同社会进行交换,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生存途径。中国传统社会“重官不重”的社会分配格局、传统“安贫乐道”理念以及明代社会变迁的种种消极影响,使明代士人的本业治生基本陷入窘困的生存境遇之中,并形成了其“软弱”与“依附”的经济人格特征。不过,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为化商品化趋势的增强创造了条件,亦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晚明士人经济人格的萌动。  相似文献   

12.
儒家提倡“君子之风”,也就是“君子人格”,它具有多种特质,而“内圣外王”的完美人格是最高理想.“致良知”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基本功夫.古今中外,对人格类型作了不同分类.王阳明倡导良知之学,认为人人心中具有良知本体.无论地位高低、职业殊异,只要立志、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个有德性人格的人.这正是“致良知”的巨大魅力所在,也是“君子人格”的巨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从人格角度观察,近代日本知识分子可分为独立型、依附型和人格断裂型三种。德富苏峰是近代日本人格断裂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人格在明治、大正、昭和时期的转换很复杂,且不同时期各有特点。其人格的转换过程反映出近代日本国家的发展方向。他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在当今日本社会仍有潜在的影响力,是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4.
李小平 《攀登》2007,26(3):145-146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养人格之事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者必须承担起构建学生人格大厦的使命,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本文在论述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缺失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大学生人格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一、“厥遗王父母弟”《尚书·牧誓》:“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史记·周本纪》把这个句子翻译为:“昏弃其家园,遗其王父母弟,不用。”这里把“厥”解为“其”,置于“遗”的后边;把“遗”与“王父母弟”之间的关系,看成动宾关系;把“厥遗王父母弟”,解为“遗其王父母弟”。以后《尚书正义》中的伪孔安国传和孔颖达疏,只解释了“王父”,“母弟”,把“遗”解为“弃也”,对这句话都没有解释清楚。蔡沈《书经集传》:“纣以昏乱,弃其王父母弟而不以其道遇之。”这是基本上依照《史记·周本纪》的解释。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  相似文献   

16.
陈洪澜 《史学月刊》2008,(12):122-124
“君子”这个概念,在我国上古时期的文献中已经有了。学界对君子概念的讨论有很多,大家都认为这个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重大变化。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君子”时说:“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那么,“君子”这个称谓是怎样由指称地位高的人演变成为道德人格的化身呢?考察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17.
胡德平 《纵横》2014,(4):34-35
何为人格,何为独立的人格?这是不易说清的问题。我认为。独立的人格,就是个体性强烈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但并未超出所属群体的共性。群体可能是狭猫的,也可能是广泛的,代表的群体越大、越普遍,独立人格的价值就越大、越高尚。很多时候,有独立人格的人反而被群体认为是异类,他们的命运往往和群体的命运有很大的不同。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的那些典型人物,大概就是这类人物。在今天的民主社会中,这类人物也将会越来越多。我的理解可能是表象的,近日读了《张治中回忆录》,让我想起父亲耀邦同志在“文革”期间对张先生独立人格的回忆,加深了我对“独立人格”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陈章 《文史天地》2009,(6):61-62
无“奸”不商。原为: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必须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  相似文献   

19.
李凌 《炎黄春秋》2000,(9):56-57
韩愈(768—824)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上对他毁誉交加。有人批评他把人性分成上、中、下三品,把封建等级性的人格,说成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有人赞扬他在《师说》一文中主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当然,韩愈最显赫的成就是他提倡古文运动,他的文章“凌云健笔意纵横”,所谓“文起八代之衰”,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女校学潮中学生的心理及其得以产生的日常情境与历史环境,试图探讨宏观层面的社会历史对学潮学生的主观性倾向和“捍卫人格”的精神气质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些个体心理与宏观结构的关联,才能对学潮女学生的言论与行事有更为共情式的理解。学潮女学生经常提到对“人格”“女子人格”的捍卫。“人格”作为一种话语,除了表达女学生面对外部环境、捍卫独立与自由的社会性意涵,还具有对于历史上传统女性缺乏“人格”的克服与超越;同时,捍卫人格的学潮实践在伸张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包含了对“女子人格”这一群体权利的维护。这四重内涵共同构成了此一时期女学生对于自我的整体性认识,对于理解近代新女性的自我与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