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彤 《神州》2013,(17):7-7
内容:一.流浪前的生活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出生在春秋末期鲁国昌平乡陬邑。孔子早年生活,既贫穷又没有地位。成年以后,曾做过仓库管理员。鲁昭公二十年,孔子30岁,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得齐景公赏识。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孔子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厚待。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孔子只好专心治学。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0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很有绩效,被升为司空,  相似文献   

2.
孔子曾到过南京高淳文/诸化松游子山,高淳的象征。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登上此山,山名由此而得。春秋末期.各国诸侯不把周天子当回事,你争我斗,闹得天下大乱。有位圣人坐不住了,他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于是,他辞去鲁国管司法的长官和代理丞相职务,...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为恢复孔子本来面貌及孔子思想应有的历史地位,学术界对孔子进行了再研究、再认识和再评价.认真总结近年来关于孔子研究方面的情况,对进一步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深化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对学术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作扼要的介述.以推动其研究的进展.一、孔子的时代和政治立场这是涉及春秋末期的时代性质,孔子属于哪个阶段、维护什么制度,他的思想是落后保守还是进步革新的问题.对此至今仍有五种不同的看法.(一)、孔子生活在奴隶制度没落时代,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他维护奴隶制等级统治,要恢复周礼,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他坚决反对新兴势力的篡逆行为.鲁国臧文仲当政时,废除六个关卡,实行通商惠工政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孔子骂他“不  相似文献   

4.
吴龙全 《神州》2014,(15):30-30
本论文以孔子“孝”道思想为切入点,记录孝的由来,以及孔子“孝”道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华夏族,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伦理观的核心范畴,应该说就是具有浓郁情感意蕴的“孝”和“仁”。因此,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时代的变迁,2千多年孔子伦理学“孝”被人类进行了新的阐述和诠释,历久弥新,它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的深远意义和指导作用是极其重大的。  相似文献   

5.
赵敏 《安徽史学》2021,(4):162-164
"礼乐之治"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学者陈昭瑛认为"礼乐之治"是孔子的理想政治,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徐复观认为"礼乐之治"是"儒家在政治上永恒的乡愁".①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提出一些个人见解.概括而言,孔子以"中和"为原则,以"德义"为灵魂,以"尽善尽美""天人合一"为最高审美境界,形成了他的一系列礼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孔子诞辰纪念日是民国“国定纪念日”之一.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他幼年即志于学;壮游四方,阐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救世致治忠恕一贯之道;晚年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垂法后世,为儒家之祖.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为纪念孔子,历朝都有封号.并于孔子诞辰行礼祭祀.孔子生日,说法不一.《公羊》、《谷梁》二传都说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而《公羊传》说十一月庚子孔子生;《谷梁传》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以夏历推算,则为八月二十七日,所以《孔子家谱》及《祖庭记》都根据《谷梁传》定于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诞.清朝康熙皇帝也钦定此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  相似文献   

7.
庙是奉祀孔子的专庙。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庚戌岁冬十月庚子,即今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壬戌岁夏四月乙丑,即今农历二月十八日,享寿73岁。  相似文献   

8.
推伦布道,兴文致教──行唐县文庙大成殿调查记王素芳,聂金鹿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史学家。他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始祖,世界文化史中一位伟大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述而不作”的原则是孔子提出来的。孔子曾经删《诗》、《书》,定礼乐,撰写《周易》,修《春秋》,对于文化整理工作积累了一套经验,其中“述而不作”是他总结出的一条原则。这条原则的要义,就是把前人的思想继承下来,传给后人,而不刻意增加自己的思想。朱熹在《论...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死后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在鲁国国君的倡导下,孔子后裔及弟子在孔子生时旧宅的基础上.建立了孔庙,这就是曲阜孔庙的源起。由于历代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孔子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儒学的传播,孔庙在全国各地兴建起来,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深刻的庙宇。孔庙在四川兴盛是从宋代开始的。这与宋代四川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分不开。本  相似文献   

11.
<正>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祖原系宋国贵族,后于该国政治斗争中失利,遂逃居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东南)。其父孔纥,曾任鲁国陬邑宰,于孔子3岁时亡故。后孔母颜征,又于其17岁病故。孔子早年双亲过世及家道破败,使其过早求生于卑贱下层,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20岁做委吏(管仓库),21岁做乘田(管看牛羊)小官。年轻时利用档案开办私人学校,还从事过丧事赞礼的儒业,且又致力于政治活动,约40多岁起,"退而修《诗》、  相似文献   

12.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屡屡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为证实发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确实存在,从历史文物方面提供了有力地证据。同时,《孔子见老子图》亦为研究儒道思想之关系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3.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实行"仁"的方法是"礼"。孔子的思想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但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和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同  相似文献   

14.
正孔子周游列国历来被大家认为是一次孔子主动向列国宣传自己治国主张,实现政治理想的游说活动。也有人认为孔子是因为不满鲁国国君荒淫朝政,不思进取而愤然离开鲁国的。但仔细考究孔子离开鲁国之时鲁国政坛的各种状况,以及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的种种遭遇,不难发现,孔子的这次周游其实并不是一次普通的游学问政,而是一次被迫离开鲁国,逃避政敌打击与报复的政治流亡。  相似文献   

15.
《文史天地》2014,(1):94-94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道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相似文献   

16.
《孟子微》是康有为发明《孟子》“微言大义”之作。康有为认为,《春秋》乃孔子大义微言之所在,孔道之微,当于《春秋》求之;《孟子》乃传《春秋》之作,《孟子》之微,当亦于《春秋》求之;《春秋》乃孔子立教改制之书,《孟子》以儒为教,以孔子为教主,其三世三统之变、进化维新之义以及众生平等、世界大同的理想与《春秋》一脉相承;《孟子》传孔子《春秋》之学,得孔道之本,孟子之学应出自有子,而非曾子。《春秋》在康有为的经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理解《孟子》之“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古人解《春秋》,多以孔子作《春秋》的前提,目的是深入领会圣人垂教后世的褒贬大义,由此归纳出种种所谓义例。但《春秋》是否确曾经孔子改作,无从证实;前提既不可靠,由此得出的义例则更是想当然而已。其实,只须抛开成见,仔细阅读《春秋》,就可看出它就是鲁国历代官史官原始记录的汇编,但其中确实存在着能够贯通全经的记事原则和用字规范,是真正的《春秋》体例。本文仅从七个方面归纳了《春秋》的记事原则和用字规范,并对  相似文献   

18.
“人不可貌相”是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句古语,比喻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那么,“不可貌相”的人最早说的谁呢? 这个人复姓澹台,名灭明,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澹台灭明天生异相,面貌丑陋,比孔子小三四岁的样子.他去拜孔子为师,孔子见他相貌丑陋,勉强收为弟子,却爱答不理.  相似文献   

19.
孟母三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在孟母的教育与敦促下孟子成长为儒家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孟母也成为"四大贤母"之一。而早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也有一位教子有方的贤母——敬姜,她是鲁国官吏公父文伯之母,曾受到孔子的褒扬。本文主要探讨同为贤母,敬姜和孟母各有什么过人之处,为何敬姜的知名度远远低于孟母。  相似文献   

20.
《春秋》说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人解《春秋》,多以孔子作《春秋》为前提,目的是深入领会圣人垂教后世的褒贬大义,由 此归纳出种种所谓义例。但《春秋》是否确曾经孔子改作,无从证实;前提既不可靠,由此得出的又例 则更是想当然而已。其实,只须抛开成见,仔细阅读《春秋》,就可看出它就是鲁国历代史官原始记录 的汇编,但其中确实存在着能够贯通全经的记事原则和用字规范,是真正的《春秋》体例。本文仅从 七个方面归纳了《春秋》的记事原则和用字规范,并对前人所说义例略作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