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北京华龙街中段,有一家被京城人称之为“东北大菜第一家”的北京华龙酒楼,许多老顾客,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导演和一些名演员经常光顾,他们不仅喜欢这里的菜,更多的是感动于老板一家的不凡经历。这对年轻的东北夫妇,最早开饭馆是为了支付女儿昂贵的医药费,他们十几年如一日,不仅从病魔手中救下了女儿,而且在京城创下了自己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关中美食     
时下里 ,美食家多。大街小巷除了商场就是饭馆 ,美食家大有用武之地。想开了 ,也是个理 ,民以食为天 ,要维系生命就得吃。“瓜菜代”的年月一去不返 ,但吃得蝎虎了就会走火入魔。大清王朝的腐朽败落 ,不能说不与“吃”有关———道光年间的河督每年用于吃喝的白银达四五百万两 ,而且吃得邪门 :猪肉一碗 ,得杀四五十口猪。杀猪方法也很考究———把猪关进屋里 ,用竹竿慢慢打死 ,然后 ,割下里脊一小条 ,把其余部分统统扔到沟里(据说这样打死的猪 ,精华完全荟萃于脊背 ,其余部分皆腥臭不堪食)。驼肉一席 ,须用三四匹骆驼。做法是———把选好…  相似文献   

3.
太阳斜在西面山肩上时,车子开到山脚下,司机将车子停车子信在路边的一家饭馆门前,他打开车门,对大家喊了声“下车吃饭,半个小时开车,”便独自跳下车,径自走进饭馆,那饭馆里的两个村妞小姐,早已笑接了进去。一看便知这里是走得透熟的老关系户。车上不知谁冒了名,“司机的岳丈这到了,”引得一车人大笑不已。老板与老板娘是一对老年夫妇,双双上车,笑出满脸的皱纹,请大家下车用餐,就是进山之后,人烟稀少,难得再有餐厅,小店家常便饭,经济实惠,保证客人满意,许是腹中多少有些饥饿,人们纷纷下车吃饭。饭馆店面不大,倒台是厅…  相似文献   

4.
张旭 《湖南文史》2012,(2):24-25
在“主席家”掌灶22年的程汝明,每年除夕夜不过是多做几个毛泽东爱吃的菜——辣椒、苦瓜、红烧肉,全部不放酱油。那晚,程汝明不用在菜里多加汤水保温,因为吃这顿“团圆饭”时,毛泽东不会像平时边吃边看文件,而是在饭后批阅文件。程汝明则和每天一样,把当日菜单处理掉。  相似文献   

5.
程瑞芳日记(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刊 《民国档案》2005,(1):21-25
上海寄的东西来了,是托牛太太买的,也有她送的,都是吃的菜,怕延长下去买不着菜。今晚吃了好菜,是国际委员会送的,一餐吃不多。因钱多,我们将这钱大半给工人和帮忙的职员,请他们买肉吃,我们只用几块钱买菜。我们今晚还吃了三种好东西,是上海人送的苹果、桔子、糖,做难民还有这三种东西吃,不是特别难民吗?吃得真香,多时没有桔子吃,这一样东西我很欠的。  相似文献   

6.
大黑蛇和小臭鼠一天,大黑蛇被一个玩蛇的人捉住,关进了笼子里,它烦躁地在笼子里窜来窜去,总无法钻出去。过了一会儿,玩蛇的人捉到一只小臭鼠,就丢进笼子里面去喂蛇。大黑蛇想:“这倒是好菜,先吃了再说吧。”便扬起头向小臭鼠扑去。小臭鼠缩在角落里哀求道:“蛇大爷,我们都是在患难之中呀,我这小小的身子,您吃进去也解不了饥饿。而且我死了,您也逃不出去啦!倒不如您别吃我,让我把笼子口咬开,我们一起逃走吧!”大黑蛇想:“这倒是个办法。反正逃出去了它也逃不过我的手掌,出了笼子再吃也不迟。”就命令小臭鼠:“好吧,那你就赶  相似文献   

7.
朱红  吴若峰 《旅游》2005,(10):66-72
宅门菜在北京兴起有一阵子了。但也仅仅是少部分人知道、少部分人光顾。因为它不是开给大众的,它针对的也就是那一小撮人——真正懂得吃、并且吃得起的人。 吃宅门菜要懂宅门菜的规矩。经营宅门菜的人家绝不会挂招牌的,因为宅门菜是自家做,做给自己人的。不是面对大众的餐厅,为什么要挂招牌呢?去吃宅门菜不能点菜,你去朋友家吃饭,能自己点菜吗?必须预订,位子有限,不预订不行;吃了宅门菜,最好打听一下这菜的来龙去脉,因为主人和这宅子肯定都有点故事;宅门里没有经理,只有管家,尽管他们干的事情相当于餐厅经理;宅门里的服务员叫丫头。  相似文献   

8.
我小时候听老团总段成三讲:民国初年宣恩县种鸦片很普遍,田土较多的户每年可收获烟土一二百斤,一般的人户也收几十斤。成后年,约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左右,我亲眼所见,宣恩长潭河一带仍有40%的人户种鸦片。直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仍然有人在深山老林辟地偷种。种植既普遍,吸食的人也很多。豪绅地主大都嗜吸成性,一般人也多吸食,连妇孺当中也有因病吸食而上瘾的。据民国《湖北县政概况》记载:抗日战争前“宣恩县吸食鸦片的人数超过全县总人口的一半”。种鸦片的多,吸鸦片的多,经营鸦片生意、开设烟馆和长途贩卖…  相似文献   

9.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08,(19):18-18
"最近好像有一种舆论,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中国人和印度人吃肉吃多了。印度人不吃牛肉,那吃牛肉的肯定是中国人。后来我想也对,中印两国人口多,要多吃点粮食多吃点肉,粮食供应确实紧张。可实际情况,难不成我们就应该是吃菜和吃米饭吗?"  相似文献   

10.
张鹏 《中国钱币》2011,(2):30-36
一引子 提及“鸦片”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有着一段无法忘怀的屈辱历史,西方资本主义以“鸦片贸易”为口实,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同时也制造了百年的民族苦难史。在我国使用“鸦片”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本土所出产的“鸦片”被称为“土药”,而从印度或是其他海上贸易得来的“鸦片”通称为“洋药”。  相似文献   

11.
派单员     
2003年我刚到桂林,没事就喜欢逛街,在“春城眼镜”和“金记酸嘢”中间有个小楼梯直上二楼,也是个眼镜店,黑咕隆咚的很不显眼,老板只好找人在楼梯口发广告单拦截路人,我坐在金记吃东西的时候就注意到他了。  相似文献   

12.
钮隽 《北京文史》2006,(2):46-48
凡属下锅煮熟之食品皆归入本篇。 苏造肉,猪肉、猪下水(肠、大肚、心、肝等)以酱汤煮炖,内加香料,其汤浓而不腻。吃时将肉等切碎,汤内煮“火烧”(吃时切成小块)。闻云,此种食品为清代王府之厨师苏姓所创制,后传入民间故名“苏造肉”。历年什刹海“荷花市场”中有专售此食者。约在20世纪40年代“东安市场”内“新泰和”饭馆曾兼售它,制者为一老翁,人称其“柯师父”,惜后继无人技乃失传。  相似文献   

13.
叶菡 《神州》2010,(10):48-50
“民以食为天”,作为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食文化一直在我国占据着重要角色。特别是现代随着中餐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中国人好吃、会吃的特点也已享誉世界。中国人好像无所不吃,山上跑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下长的,就连有巨毒的蝎子和河豚等也成了上等的好菜。而这个夏天,“南京小龙虾中毒事件”发生,却给我们古老的食文化再次蒙上了一层阴霾。  相似文献   

14.
如今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创业做老板的机会越来越多。于是,如何取得成功,便成了不少人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成功是有捷径可走的——那些叱咤风云的世界顶级公司老板们的故事,虽然不可复制,但其启迪作用对我们来说却是宝贵的财富。为帮助读者探求成功之道,本刊特设“世界顶级公司的老板们”栏目,通过对全球知名企业决策者的专访,分享其成功“秘诀”之精华。  相似文献   

15.
十几年前,我在安庆读书时,常去一家叫“宿松”的小店吃饭。因为老板和老板娘都来自附近的宿松县,小店也就有了这个名字。宿松话很难懂,老板娘常和老板叽咕一番,再扭头用普通话招呼客人。她不仅语言切换得十分利落,做事也一样利落,常常是一边收拾台面,一边迎来送往,嘴上还算着账。有时,店里没什么人,等着上菜的工夫,老板娘会和我聊会儿天。她告诉我,25岁那年,她去广州打工,在一家酒楼遇到当厨师的老板,“就被套住啦”。说到这时,老板娘爽朗地一笑,双手还清脆地一拍,看得出她满脸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梅桑榆 《百年潮》2001,(4):57-59
1932年,“满洲国”建立之后,日本在“满洲”的殖民机关除了以野蛮的屠杀和奴化教育来加强对我国东北人民的统治之外,另一个毒辣的手段,便是拼命推行毒化政策。九一八事变之前,一些日本人已在我国东北进行贩毒活动。1933年,日本关东厅公布了“鸦片专卖法”,并且成立了“鸦片专卖公署”,使鸦片的种植、  相似文献   

17.
菜中有权术     
古代的皇帝吃饭有个规矩,叫“菜不过三口”. 就是一顿饭里,面对着满桌珍馐,不管皇帝喜欢吃哪一道,就单道菜而言,都不得超过三口.皇帝吃饭,一旁有太监监督着.哪道菜,皇帝吃了几口,太监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要是有某一道菜,皇帝吃了三口,太监马上就会将该道菜撤下去.接着,连着十天半个月的,这道菜都不会出现在饭桌上了. “菜不过三口”,正是法家权术的体现.身为一国之尊,最怕让底下的人知道弱点.所谓的弱点,可以指皇帝性格或能力上的缺陷,也可以是皇帝的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18.
北京的“名馆”太多了。 吃主儿多,饭馆自然就多,这是常理儿。 讲究“吃”的风气是自打满清入关之后才大兴起来的。当初的“满汉全席” 何等红火,寻常百姓甭说吃,连见恐怕都没见着过,也就落个听听的份儿吧。至 于把“吃”当成文化的事儿是近年来嘴馋的文化人儿新发明的。因为文人的吃 毕竟和普通百姓不太一样,吃要吃出个雅绪来,反正有人掏钱,吃了喝了总得 有个说词,要不怎么叫文人呢。这是闲话。论吃,吾辈曾就教于金老寄水先生, 他言及,所谓满汉全席虽则是中看又中吃的,但内中规矩甚多,行止坐卧僵僵 硬硬,没吃东西却先自饱了七分。真吃,还要能吃出个滋味儿来,得去山东馆,  相似文献   

19.
家乡的旋面     
郭军平 《南京史志》2022,(Z2):12-13
<正>“喂!老板,来一碗旋面。”“好嘞!请坐!几个人?”“一个人”“两个人”……豪爽的腔调,亲切的问候,爽快的回应,这就是熟悉的家乡旋面店的味道。倘若旅居在外,吃够了外面的饭菜,一回到家乡,第一件事便是到熟悉的旋面店来碗热气腾腾的旋面。之所以到熟悉的旋面店吃饭,一图熟人熟面,二图气氛热闹。吃饭,不仅吃个香甜,而且要吃个高兴。  相似文献   

20.
刘义志 《湖南文史》2013,(12):58-58
人的舌尖欲望是无止境的,夏天想吃冬天的菜,冬天又想尝一尝夏天菜的口味,所以逆时令而行的反季节蔬菜得以大行其道。现在我们搞反季节蔬菜,无非是利用塑料大棚或者温室栽培等技术,其实,我们的祖先也有类似的反季节蔬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