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无讼"法律传统的积极意义,包括重视道德教化,与助于预防犯罪,促进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倡导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有利于人民调解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无讼"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通过上述论述,寻找其中有益部分,使其对我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明清两代正处于一个社会的变迁时期。若以法律诉讼为视角,社会史层面确乎发生了巨大的转向,亦即从"乡土社会"逐渐向"好讼"社会转变。于是,"无讼"的理想与"好讼"的现实必然产生冲突。其冲突的结果,则使明清两代的学者与官员对"无讼"重新进行理性的思考,认定"无讼"并非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而是通过具体的"听讼"过程而达到司法公正。随之而来的则是"息讼"观念的流行,以及"息供"、"省词讼"一类司法实践行为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国法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封建礼教是中国法律思想健康发展的桎梏,德主刑辅是中国法律思想的主旋律,从而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思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作为我国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其在前人基础上发展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使得法家学派更臻成熟,不仅对其所处时代影响甚大,对我国法律传统更是影响深远。本文中,笔者先对韩非法治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进而突出探讨其对我国古代法律传统的影响,力求为研究韩非法治思想的我辈学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斌 《沧桑》2013,(4):94-97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管理文明成果,而传统文化关于社会管理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的宝贵思想资源和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6.
郑国华 《民俗研究》2017,(4):137-149
中国农村通过选择武力的方式来解决民间纠纷问题,是中国乡土社会流传已久的陋习。旧中国乡土社会村民解决村际纠纷的方式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民间调解的武力手段,从而建立了武力规制下的村落秩序,并形成了一种武力陋习。武力陋习形成的根源是政府的腐败、不作为导致的司法离场,以及村民对"江湖好汉"的推崇、行动的算计和话语权的争夺。在当今的乡土中国,这种武力陋习死灰复燃,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在乡村蔓延并与司法共生,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了公共安全。要消解这种武力陋习,必须重新审视我们政府在农村治理上的粗暴行为,以及进一步规范民间体育社团,合理引导民间体育社团的良性竞争,并通过法治和村民自治的有效融合,满足农民的公正性诉求。  相似文献   

7.
蒋亚星 《黑龙江史志》2013,(19):154-155
秦国自身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恰逢"礼崩乐坏"的出现,给秦国的崛起制造了机会,使其成为旧制度中诞生的新型角色。礼制的毁坏,无疑成了秦国践踏和超脱传统天命思想的翘板。其民族的"外倾"特点与后来居上的优势,有力的反击了传统天命思想的束缚。因此,秦国的邦交思想与"天假助不善"、"天赏观""、天罚观""、报及后世"等这些传统天命理论并不是相悖的,而是一种新势力的崛起,一种旧思想、旧秩序的衰败。  相似文献   

8.
贝兰特认为,古希腊城邦缺乏“传统”国家定义所说的对内强制力量、明确分化的阶级和政府机构,因而不具备国家资格,而是人类学所说的“无国家的社会”。汉森、格里宁以及范德弗利特等学者针锋相对,认为希腊的城邦机构复杂有序,司法机制和公民参与较为突出,是民主制的早期国家或公民国家。这场关于希腊城邦国家资格的争论,实际上折射了古典史学界以及人类学界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某些分歧。  相似文献   

9.
汲春锋 《神州》2014,(17):166-166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社会现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离不开传统,传统是不能割断的。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同样也不应与传统割断,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有利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江泽民在2001年建党80周年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  相似文献   

10.
<正>清代中国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危亡,惊醒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开始认真探索中国的出路,具有强烈政治改革意识的黄遵宪就是其中一位。黄遵宪不仅在外交、教育和诗歌改革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在法治建设领域也多有建树,其"因民之所欲而为之"的立法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批判封建主义和君主立宪、以法治国的主张,以及积极引进西方警察制度、改莠为良的刑狱思想等,  相似文献   

11.
王华峰 《民俗研究》2009,(1):225-233
随着民间法研究的兴起,大部分研究成果将注意力集中在宏观研究的方面,但是具体的民间法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无遗嘱且无法定继承人继承”这一乡土社会传统民事习惯,正是对具体的民间法进行研究的一个视角。通过对该传统民事习惯进行社会学解读,可以看出其在降低选拔难度、人际关系维持以及补偿方式多样化三个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殊优势,能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我国的法制建设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应当注意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份。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积淀深厚、源远流长,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文化背景和永恒的思想资源,传承我国思想教育的精髓,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折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的内容,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生目标等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利于加强和改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王蕙 《攀登》2014,33(4):136-140
廉政建设已成为关乎各国政权是否长治久安、政治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全球性课题。如何建设、建设的起点与基点何在,显然离不开各自的国情,也离不开每个民族所根植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本文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廉政建设的思想与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形势与要求相结合,汲取传统文化中可以为当代反腐倡廉建设服务的精粹,希望对新时期中国特色反腐惩防体系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或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用人思想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人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用人目的、用人标准、用人机制、用人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落实党和国家的人才政策,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怡然 《神州》2013,(24):18-18
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每个中华儿女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但民族不单单是人的集合,同时也是精神、思想和吏化的合集,而古代文学在对这些方面进行传承和发展上功不可没。所以,要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思想发挥其有效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就离不开对古代文学研究与学习。  相似文献   

16.
张华 《丝绸之路》2010,(6):37-38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精神品格和制度特征。“性善论”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德主刑辅”、“为国以礼”的特色;“民本”思想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因“宽仁慎刑”、“重惜民命”而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贱商”思想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私法领域呈现出明显的重义轻利的公法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赵微 《黑龙江史志》2013,(23):339-340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念。它不仅有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深邃的理论根基,更有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鲜明特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渊源,对于建构"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进而在形成世界新秩序进程中发挥中国独特作用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艳霞  常开霞 《沧桑》2014,(3):199-2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民族精神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对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完善道德修养以及塑造健全人格等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民族心理中,与仁、义、忠、孝等文化观念一样,均平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文化要素之一,是中国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社会平均思想的研究十分重视,特别是关于农民阶层的平均主义更曾经是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发挥着思想维稳功能。所谓思想维稳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但更侧重的是对社会成员的理论教育,从思想上引导社会成员拥护党的纲领、方针、法规,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以达到促进个人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地。本文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维稳功能在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