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淮阴高庄战国墓的青铜舆饰为迄今先秦考古中所仅见,在对古代车制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批文物所反映的车舆形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交龙形较饰和《续汉书·舆服志》中“乘舆金簿缪龙,为舆倚较”相符。从而说明我国古代的帝王乘舆渊源很深,许多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这批文物所反映的车舆有可能是古代的金车,也就是《周礼》中“王之五路”中的金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习俗的“拔齿”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许多原始民族或一些现代居民中,常常有些奇特的风俗习惯引起人们的兴趣,其中有的是以损伤和改变身体正常器官的方式来表现的,“拔齿”便是典型的一例。“拔齿”也称“拔牙”,日语中有“缺齿”或“欠齿”,这种习俗在我国古代文献上也有记载,一般称之为“凿齿”或“打牙”。作为古老习俗的“拔齿”,它指的是当社会成员到一定年  相似文献   

3.
卧病中读到唐星煌《“黑齿”管窥》(贵刊1990年第3期“福建文化专刊”),极为钦佩,受益良多.读后思考,似尚可作些补充.黑齿习俗是凿齿的改进与发展,是某些原始族类(Clan)的初民及其绵延后世的胤裔的一种文化进步的标识.在极其简陋的医药、手术条件下,断齿(找牙、拔牙)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有时甚至有生命危险.民俗(Folklor(?))一经形成,都有冥顽不变的传承性,革除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那么.变通总是可行的吧.用黑齿代替凿齿,岂不妙哉!黑齿使牙齿在别人的视觉中泯灭无迹,给别人以已经打掉牙齿的感觉;而自己又免去拔牙的苦痛,真是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考古材料的梳理,发现在勾吴族中除流行“断发文身”、“黑齿雕题”风俗以外,还盛行过猎首习俗。拙文试图利用文化人类学(Cultrual Anthropology)的理论和方法,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对勾吴族的猎首习俗作一探讨。不妥之处,敬祈同仁指正。 一 猎首(hcadhunting)是一种在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古老习俗,它曾广泛地存在于各大洲,尤其盛行于大洋洲和亚洲,是许多民族拥有的文化特质(Cultrural trait)之一。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更为流行,南方是我国古代越族的分布区域。《吕氏春秋·恃君篇》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说明在古越族的广阔区域内,居住着许多不同氏族和部落的越人,勾吴族是古越的一支。太伯、仲雍奔吴后,除尊重当地土著族“断发文身”的习俗以外,还将当地的族名放在前面,后面加上国号,以“勾吴”为号召,从而归之者千余家。吴国的称谓很多如“勾吴”、“攻敔”、“攻吴”。郭沫若先生认为,勾、工、攻都是干的音变。吴亦作干,《汉书·货殖传》注孟康曰:“干越,南方越名也。”《太平御览·州郡  相似文献   

5.
拔牙,也称拔齿,古代文献中又称“凿齿”、“折齿”、“缺齿”、“断齿”、“打牙”等。是原始居民及流传到近代一些民族在年轻时,基于传统文化的因素,以人工方法拔掉或凿去特定的几颗健康强壮的恒齿改变牙齿形态的一种风俗习惯,以损伤身体,达到装饰或标明个人的身份与社会地位。有的部落和民族甚至以这种拔牙形体特征为称号,被称为“凿齿之民”、“凿齿之人”、“打牙仡佬”等等。  相似文献   

6.
亦足披发 《韩非子·说林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徒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山,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文身 黑齿 赢饰 《战国策·赵策》:“披发文身,错璧左衽,甄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冠秫缝,大吴之国也。”《左传》哀公七年:“……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赢以为饰……”。 善舟 《淮南子·齐俗》:“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吕氏春秋·大贤贵因篇》:“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生而至,有舟也。” 嗜鱼盐 《风俗通义·佚文》:“吴楚之人嗜鱼盐,不重禽兽之肉。”《史记·贷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鱼,或火耕水耨……”。  相似文献   

7.
罗卫忠 《南方文物》2010,(2):156-158
<正>早在先秦时期,博弈活动就成为古代中国一种奇特的社会习俗和文化现象。六朝时期,随着各民族交流机会的增多,各民族习俗文化的融会贯通,社会物质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博弈活动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并形成奇特的博弈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对后来中国习俗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广,仍然值得今天的人们玩味。  相似文献   

8.
产翁制:夏越民族共同的文化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夏、越民族存在同源关系,故有许多相同的原始文化习俗,“产翁制”即其一例。一“产翁制”,是古代一种奇特的生育习俗。即男子在其妻分娩后要装扮成产妇卧床抱子,而真正的产妇则照常干活、做家务,并照顾卧床丈夫的饮食起居。这种风俗具有父权制特征,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阶段,男子通过卧床,哺乳,以确认和维护自己对亲生子女的血统关系。产翁制曾是世界性文化现象,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其遗迹。例如:在美洲亚马逊河和低利诺科河流域的印第安人中,就“存在着产翁坐褥的习俗,在妻子生产的时期,丈夫躺在床上…  相似文献   

9.
第三部分 新的创见 从1873年起直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长达十年的时期内,马克思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读文化人类学著作和有关亚、非、拉美民族土地制度的著作上,并写下了大量笔记,其中有四篇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这四篇笔记就是《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路易斯·亭·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亨利·萨姆纳·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和《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这些笔记和1881年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最早的城建于何时,古代文献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黄帝”时期(《汉书·郊祀志》);有的说是“种农”时期(《汉书·食货志》);有的说是“鲧筑城”(《吕氏春秋·君守篇》);有的说是“城郭盖禹始也”(《太平御览一百九十二引《博物志》)。考古发挖资料证明,我国在新石器  相似文献   

11.
陈丽华 《收藏家》2002,(12):2-6
戗金,我国古代髹漆工艺的一种装饰技法。关于铯金与戗金,有各家说法,王世襄先生在《髹饰录》解说戗金条中曰:“(钅仓)金或戗金,其源当始自鸧金。”他援引几家之言:《诗经·周颂·载见》:“鞗革有鸧,休有烈光。”郑玄笺:“鞗革辔首也,鸧,金饰貌。”陆德明《音义》:“鸧本亦作(钅仓)。”  相似文献   

12.
总论,当代原始民族与原始社会史的研究…刘达成81 .1一4681.2一6181.3一41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症结点在哪里? ..............................……张雅琴白津夫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陈洪进多线说还是单线说…《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中世纪前期英国的田制与北魏均田制的比较 研究···,·····························……孔令平81.4一2981.5一381.5一12 古代犹太的巴尔·科奇巴起义···……孔令平 略论南印度坦焦尔县雇农的性质……黄思骏 高句丽不存在山上王延优其人 —论…  相似文献   

13.
鼓和钲是中国古代的乐器,也是军事战争时的鸣器。先秦时期攻战时就是利用击鼓槌钲作为军事指挥号令,“击鼓则进,槌钲则退。”小巧精致的带饰──建鼓纹铜牌,就生动的再现了这一古代战争场面。它对研究古代军事装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诗经&#183;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玄鸟为燕子;燕子是殷商始祖图腾感生神话;燕子信仰起源于原始农耕民族在原始生产力与前科技时代,对于虫灾的恐惧与对于食虫为生的燕子灭虫功绩的褒扬,民间崇燕习俗与禁忌的本质,是人类对燕子战胜自然灾害保证农业丰收拯救部落存活的深深感激与护卫;今天我国多民族普遍存在的燕子信仰与禁忌,可见地处古代中原的殷商文明崇燕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5.
横水墓地最重要的发现是荒帷,也就是最早在 1号墓椁室内壁上露出的鲜红色带图案好像纺织品的东西。先秦史籍《周礼》、《仪礼》、《礼记》等对荒帷有多处记载,荒帷如棺罩,是真正意义上的饰棺之物。荒帷又称墙柳,《仪礼·既夕礼》郑玄注云: “饰柩为设墙柳也……墙有布帷,柳有布荒。”贾公彦疏日:“设墙柳也者,即加帷荒也。”《周礼·天官·缝人》郑玄注:“孝子既见启棺,犹见亲之身,既载饰而以形,遂以葬,若存时居于帷幕而加文秀。”可知荒帷的设置乃是对死者生前居室中帷幄一类设施的模仿,但另一方面,在出殡时荒帷还可起到“华道路”的作用,如《丧大礼))郑玄注云:“饰棺者, 以华道路及圹中,不欲众恶其亲也”。  相似文献   

16.
古吴越民族的“断发文身”是作为该民族的标志而记载于史籍中的,这种“文身断发”的习俗,历来不但为区别民族归属,亦为研究古吴越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提供了佐证.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文化学中印第安“图腾”主义观念之介绍,“文身断发”遂有了新的解释,尤其是“文身”的研究作为图腾同样化似乎已成定论.但本人对这种“图腾”观念解释之目的和本质持有疑义,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一管之见.一 在中国的许多史籍笔记中,关于古吴越和百越民族的“文身断发”的记载,非常丰富.为了明晰起见,列举数条于下:(1)《左传·哀公七年》:“太伯端委,  相似文献   

17.
日神崇拜是世界早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宗教活动,中国古代的先民也曾崇拜日神,《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社茫茫。”玄鸟在古代神话中又称为乌,负载太阳运行周天,《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汤谷之上有若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传说中乌有三足,《淮南子·精神》云:“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王充《论衡·说日》云:“日中有三  相似文献   

18.
有人将古代之“东夷”视为今彝族之一支,因《孟子·离娄》曾称:“舜,东夷之人也”,认为此处之“夷”即今天彝族之“彝”,因此,作为舜弟的象自应为彝族先人。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按,先秦时期所称之蛮、戎、夷、狄,均系当时华夏对周边其他民族的泛称,商、周时所谓“东夷”,包括莱夷、任、宿、须。句、颛臾、邾、莒、小邾、杞、介、郊、根牟等部落方国,其具体地域则包括今山东、苏北、豫西北一带,实即历史上商族之各部。查《山海经·大荒东经》:“帝俊生中客”下,晋葛理注谓!”俊亦‘舜’字,字假借音也。”又《帝王世纪》…  相似文献   

19.
王保平  马永赢 《收藏家》2000,(12):32-33
我国古代由于灵魂观念作祟,人们认为人死后还会在所谓的“阴间”继续生活,因此,在送葬时便随葬大量生活用品。随葬物品无疑是死者生前生活的反映,所谓“丧礼者,如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荀子·礼论》)在当时,高级贵族家中一般都有数量不等的家吏仆从、侍女婢妾等家政服务人员。为了使其死后在所谓的“阴间”不致“魂孤无副”,“谷物乏匮”,并能够继续过奢华淫逸的生活,他们不但随葬了大量的钱财珍宝、器皿粮食等,而且将象征仆从的“偶人”也埋入墓中“以侍尸柩”。秦汉时期这种随葬“偶人”的风气达到了极致。最近,在汉景帝  相似文献   

20.
马颖 《文物天地》2021,(4):58-60
丧葬制度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体现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有力佐证,兼具多样性、复杂性和神秘性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之间有共性,亦有个性。“毁器”葬是形式各异的丧葬制度中的一种,其流行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历史、考古资料证明,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墓葬中就已经发现有“毁器”习俗的现象[1]。鄂温克族至今仍保持着若干原始形态,“不论死者是男是女,其随葬品一律都要砸坏一块,因为传说不砸坏随葬品,就将对活着的人不利”[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